首页  |  本刊简介  |  编委会  |  投稿须知  |  订阅与联系  |  微信  |  出版道德声明  |  Ei收录本刊数据  |  封面
2015年中国近地面臭氧浓度特征分析
摘要点击 3115  全文点击 1171  投稿时间:2017-03-06  修订日期:2017-06-20
查看HTML全文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中文关键词  臭氧浓度  变化特征  相关性  时空变化  地形  温度
英文关键词  ozone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in characteristics  correla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topography  temperature
作者单位E-mail
段晓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 210044 m13770859716@163.com 
曹念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 210044 nwcao@nuist.edu.cn 
王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 210044  
张玉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 210044  
梁静舒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 210044  
杨思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 210044  
宋秀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 210044  
中文摘要
      根据2015年全国189个城市的近地面臭氧浓度数据,使用ArcGIS等软件处理,从不同时空、地形特征、温度等方面分析得出中国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变化特征.2015年中国近地面的臭氧浓度变化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各季节中浓度大小关系呈夏季 > 秋季 > 春季 > 冬季的变化规律,且在7月达到全年最高值.中国各行政区中,华东、华南、华北地区的臭氧污染较为严重.在经纬度变化的影响方面,经度变化对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影响不大,而纬度变化使臭氧浓度变化明显;在同一纬度的3种不同地形对比中发现,不同的地形给近地面臭氧浓度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温度和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变化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英文摘要
      Surface ozone concentration data from 189 cities in China in 2015 were processed by ArcGIS software in order to obta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ozone concentration, such as time and space, topographical features, temperature, etc. The trend for surface ozone concentration was a decrease followed by an increase in China in 2015. The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four seasons followed the order:summer > autumn > spring > winter, and the maximum appeared in July. The ozone pollution of East China, South China, and North China were more serious than other regions in China. The variation of longitude had a small influence on the ozone concentration, while the influence of latitude is significan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contrasting three different topographies in the same latitude, the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on ozone concentration was negligible.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 foun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urface ozone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您是第53303803位访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电话:010-62941102 邮编:100085 E-mail: hjkx@rcees.ac.cn
本系统由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  京ICP备0500285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