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  2024, Vol. 45 Issue (12): 7031-7040   PDF    
我国再生水循环利用:现状、趋势及对策
张娟娟1,2, 黎佳茜1,2, 吴瑞1,2, 刘雪瑜1,2, 宋永会1,2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12;
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 北京 100012
摘要: 再生水循环利用是开发水资源、减少污染排放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再生水利用率较低, 循环利用技术和管理系统尚不完善. 因此, 从“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推进和“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三水共治角度出发, 首先系统梳理了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状况、供水结构、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和再生利用情况. 结果表明, 2022年, 全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量约为626.89亿m3, 全年再生水生产能力总和约为289.8亿m3, 再生水利用率约为28.76%;而再生水利用率低于25%的省区市有20个, 其中, 上海、重庆、西藏和江西再生水利用率低于5%;水资源状况与再生水利用率发展并不匹配, 亟待拓宽再生水利用渠道, 提高再生水利用率. 进一步, 总结了我国再生水利用的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 对再生水利用进行了技术和效益可行性分析, 系统阐述了我国再生水利用的发展趋势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最后从技术开发、管理政策、资金保障和宣传激励等方面提出再生水循环利用的对策建议, 以期推进污水资源化处理, 实现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加快美丽中国建设. 研究可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作提供参考和引导.
关键词: 水资源      再生水利用      现状分析      发展趋势      对策建议     
Recycling of Reclaimed Water in China: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 and Countermeasures
ZHANG Juan-juan1,2 , LI Jia-xi1,2 , WU Rui1,2 , LIU Xue-yu1,2 , SONG Yong-hui1,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riteria and Risk Assessment,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
2. Institute of Water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
Abstract: Recycling of reclaimed water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velop water resources and reduce pollution discharge. At present,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reclaimed water is low in China and the recycling system is inadequate.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dual carbon propulsion and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and 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ree water co-governance, this study first systematically combined the water resources situation, water supply structure, urban domestic sewage collection and treatment, and recycling of reclaimed water in all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Data collected in 2022 showed that the capacity of municipal sewage treatment was approximately 62.689 billion cubic meters annually, the capacity of reclaimed water production was approximately 28.98 billion cubic meters annually, and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reclaimed water was approximately 28.76%. There were 20 provinces with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reclaimed water less than 25%, among which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reclaimed water was less than 5% in Shanghai, Chongqing, Xizang, and Jiangxi. The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id not matc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reclaimed water. Therefore the utilization paths of reclaimed water must be broadened and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reclaimed water must be improved crucially. Moreover, the related policies,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of reclaimed water in China were listed. The technical and benefit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reclaimed water utilization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reclaimed water utilization i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recycling of reclaimed water from the aspects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anagement policy, fund guarantee, and publicity incentive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resource treatment of sewage, realize the synergistic reduction of pollu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sewage treatment, help achieve the goal of carbon peak carbon neutrality,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autiful China. This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regional recycling of reclaimed water.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reclaimed water utilization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面临着水资源紧缺的严峻挑战[1]. 据统计, 我国的全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已经接近或达到了水资源贫乏的标准[2]. 此外, 我国地域广阔, 地区之间的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南北水资源错位严重, 导致水资源供应的不平衡[3].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迅猛发展,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进一步加剧了供水压力, 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 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4]. 因此, 寻找新的水资源补给方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

再生水循环利用通过对废水、污水进行处理和净化, 使其达到特定的再利用标准, 不仅可以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 降低对天然水源的依赖, 还能减少污水的排放, 改善水环境质量,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从而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5]. 作为一种非常规水源, 再生水可有效提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优化水资源总体布局, 有利于构建一种新型的常规水源与非常规水源互补的分质供水方式,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为区域绿色循环经济建设提供动力, 加快美丽中国建设[6~9]. 在这一背景下, 再生水循环利用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水资源解决方案, 成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 推动再生水循环利用, 是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简称“三水”)的重要抓手, 对加快解决我国城乡水资源短缺矛盾、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态系统健康,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 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出台《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 将再生水利用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 其核心是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达到特定水质标准, 作为再生水替代常规水资源, 促进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损害问题[10]. 《污水资源化利用“1+N”工作推进计划》提出了“1+N”的工作思路, 明确了十部委的任务分工. 2021年12月, 生态环境部和水利部分别联合住建部等相关部委印发了《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方案》, 推进试点示范, 主要思想是构建以“污水净化+调蓄设施+再生水输运”为核心的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 建设模式是以城镇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尾水、微污染水体作为再生水水源, 将尾水生物净化、储存和调蓄, 通过再生水管道等输配设施将再生水作为区域内生产、生态和生活用水[11, 12]. 2023年12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 明确提出坚持以需定供、分质利用和就近利用, 扩大再生水利用场景, 统筹推进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市政杂用和生态用水等, 有序建设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 对全面推进污水处理行业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进行了系统部署, 对新发展阶段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13].

鉴于此, 本文从“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推进和“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三水共治角度出发, 系统梳理了我国各省区市的水资源状况、供水结构、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和再生利用情况;总结了我国再生水利用的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 对再生水利用进行了技术和效益可行性分析, 系统阐述了我国再生水利用的发展趋势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再生水循环利用提出对策建议.

1 我国水资源状况及再生水利用现状

文中所有涉及的全国性数据是现有设施监测统计分析结果, 受限于数据, 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和南海诸岛地区的资料暂缺.

1.1 水资源状况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14]和《中国水资源公报2022》[15], 分析了我国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水资源总量及人均水资源量, 如图 1所示. 2022年, 全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7 088.1亿m3, 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9%, 比2021年减少8.6%. 按区域水资源量, 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均, 西南地区水资源最为丰富, 占全国总量的34.62%;华北地区5省(市、自治区)水资源短缺, 占全国总量的3.29%. 按省区水资源量看, 水资源总量处于300亿m3以下的省(市、自治区)共有9个, 由低至高依次为宁夏、天津、北京、上海、山西、河北、江苏、甘肃和河南, 相应的水资源总量约为8.9、16.6、23.7、33.1、153.5、188.0、192.8、231.0和249.4亿m3. 此外, 人均水资源量处于500 m3·人-1(国际极度缺水标准)以下的省(市、自治区)共有8个, 由低至高依次为天津、宁夏、北京、上海、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 相应的水资源总量约为100.0、154.0、191.0、201.2、307.0、315.0、329.8和400.0 m3·人-1.

图 1 各省(市、自治区)水资源量与人均水资源量情况 Fig. 1 Water resources and per capita water resources in each province (municipality and autonomous region)

1.2 供水结构组成

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2022》[15], 全国供水结构组成情况和各省(市、自治区)供水结构情况分别如图 2图 3所示. 2022年全国总供水量约为5 998.2亿m3, 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约为4 994.2亿m3, 占总供水量的83.26%;地下水供水量约为828.2亿m3, 占总供水量的13.81%;其他水源供水量约为175.8亿m3, 占总供水量的2.93%. 根据省(市、自治区)分布情况看, 我国绝大多数主要城市其主要供水水源为地表水. 然而, 河北、北京、山西、河南和陕西较大比例依赖于地下水供水, 北京其他水源亦占供水总量的较大比例. 总体分析, 北方省份在水资源获取上先天存在地域劣势, 且山东、河南和河北人口均极为稠密, 与当地水资源实际能够承载的人口不符. 因此, 再生水利用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

图 2 全国供水结构组成情况 Fig. 2 Composition of national water supply structure

图 3 各省(市、自治区)供水结构情况 Fig. 3 Water supply structure of each province (municipality and autonomous region)

1.3 再生水利用现状

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22》[16], 2022年全国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达到了626.89亿m3, 污水处理率达到了98.11%. 如图 4所示,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辽宁这5个省污水排放总量较高, 均在30亿m3以上. 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些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与技术水平较强, 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双设施较完备, 因而污水处理率较高.

图 4 各省(市、自治区)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状况 Fig. 4 Sewage treatment and reclaimed water utilization in each province (municipality and autonomous region)

2022年, 再生水生产能力平均每日均为7 938.6万m3, 全年再生水生产能力总和约为289.8亿m3, 如图 5所示. 其中, 广东、北京、山东、江苏和河北再生水生产能力较高. 再生水生产能力较差的省份主要有上海、西藏、江西、重庆、青海、海南和贵州等地, 除上海外, 其他省(市、自治区)水资源较为丰富. 2022年再生水利用量约为179.5亿m3, 为再生水生产能力的62.0%, 城市再生水生产设施仍有较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图 5 各省(市、自治区)再生水生产能力 Fig. 5 Reclaimed water production capacity of each province (municipality and autonomous region)

根据《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10]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7]要求, 明确总体目标要求为到2025年, 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目标达到25%以上, 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到2035年, 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

2022年全国再生水利用量和再生水利用率如图 6所示, 全年再生水利用量约为179.5亿m3, 再生水利用率28.76%. 其中北京再生水利用率已达57.88%, 河北、山东、新疆、安徽、河南和内蒙古再生水利用率已超过30%. 而还有20个省(市、自治区)再生水利用率低于25%, 其中上海、重庆、西藏和江西再生水利用率低于5%. 2022年全国污水排水管道长度913 508 km, 全国再生水管道长度16 412 km, 仅占污水管道长度的1.8%. 2022年污水处理固定资产投资2 230.98亿元, 再生水利用固定资产投资35.25亿元. 再生水的开发利用不仅涉及到区域内再生水的投资强度和管道铺设规模, 还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淡水资源禀赋、水资源紧缺程度、用水量、人口规模和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影响.

图 6 各省(市、自治区)再生水利用量和再生水利用率 Fig. 6 Reclaimed water consumption and reclaimed water utilization rate in each province (municipality and autonomous region)

从以上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 再生水的利用量和利用率都在快速增长, 这意味着再生水在城市中的应用领域正在扩大, 而当前水资源状况与再生水利用率发展并不匹配, 亟待拓宽再生水利用渠道, 提高再生水利用率.

2 我国再生水利用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2.1 再生水利用的基础分析 2.1.1 政策法规及标准

我国已制定和建立了关于再生水循环利用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表 1), 为推动再生水利用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政策基础. 在政策层面, 明确了再生水利用的法律地位, 并加强了对再生水利用的监管控制;在法律法规方面, 细化了再生水的使用范围、质量要求和管理措施, 对再生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提出了严格要求, 确保再生水安全可靠地用于农业灌溉、城市绿化和工业生产等领域;在标准层面, 明确了再生水利用的水质指标和限制要求, 为再生水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了依据. 总体而言, 我国再生水循环利用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建和落地实施, 为我国再生水利用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表 1 我国再生水行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 Table 1 Policies,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of reclaimed water in China

2.1.2 技术可行性

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主要由污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再生系统、再生水输送系统、水质监控及运营管理等多个部分组成,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中,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是保证再生水水质达到标准和用户安全使用的重要环节, 是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的核心技术. 南京大学任洪强院士团队也提出再生水的健康风险主要是由残留的微污染物引起, 需要更先进的污水再生处理技术和严格的排放标准来确保再生水使用安全[18]. 目前,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主要分为5大类, 即物理化学处理法、膜处理法、生物处理法、人工湿地处理法和组合处理技术法.

(1)物理化学处理法  物理化学处理法指利用物理作用、化学作用或物理化学相结合来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质. 物化处理法主要以活性炭吸附、过滤、混凝沉淀、消毒和高级氧化等技术相结合为处理方式[19~23]. 王俭龙等[24]通过紫外、氯单独与组合方式进行了消毒试验, 结果表明在最佳组合消毒工艺条件下, 对细菌总数的去除率为99.94%. 高级氧化技术常被用于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中, 以便于去除难降解有机物, 保证出水达到回用标准[25].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对回用水采用“高效澄清池+V型滤池+臭氧”的深度处理工艺, 使排水水质达到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标准[26].

(2)膜处理法  膜处理法是在压力、浓度和电势等外部条件作用下, 利用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膜材料对溶液中混合物进行分离, 实现分离、纯化和浓缩[27]. 王邓红[28]通过考察生物接触氧化/超滤膜组合工艺在污水再生处理中的工程适应性, 发现系统对污水中有机物与氨氮的去除高效稳定, 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37%与89.40%, 出水水质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且处理成本较低. 任佶[29]在中水回用系统中利用反渗透技术脱盐, 其脱盐率可保持在80%以上, 出水可作为该热电厂循环冷却水补水及锅炉补给水的源水.

(3)生物处理法  生物处理法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 将污废水中的溶解性或胶体状态的污染物转化成无毒的物质, 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30, 31]. 文献[32]利用生物法处理污水, 将餐厨垃圾水解液替代葡萄糖作为碳源强化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反应48 h后, 污水中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达96%以上, 同时显著促进了产酸菌的积累.

(4)人工湿地处理法  人工湿地处理法是一种由人工建设与监控的系统, 利用自然功能的植被、土壤和生物来处理污废, 具有污染物去除范围广、成本较低廉、水质净化效果好等优点, 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33, 34]. 人工湿地出水主要用于景观用水[35]、小区及高校用水等中水回用中[36]. 程永伟等[37]综述了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研究了人工湿地在短期和长期污染物处理中氮磷去除的变化规律, 其研究结果为污水处理过程中湿地类型的设计和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可持续性参考数据.

(5)组合处理技术法  随着污废水组分的日趋复杂, 采用单独的分散式处理方法已很难达到再生水水质出水标准;且不同处理技术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单一处理技术应用范围和效果大大受限[38]. 基于此, 将多种技术进行耦合协同使用去处理废水, 这种组合处理技术不仅可以强化污水效率, 也可节能降耗、减少投资成本, 在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39]. 我国当前普遍采用的污水再生处理技术按其处理强度可划分为一级处理(包括格栅过滤、沉淀、气浮等)、二级处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和三级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臭氧高级氧化、膜处理技术等)[40]. 要达到污水再生利用的水质标准, 基本上都要在二级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三级处理及其他处理方式, 而在后续处理中也往往采用多种处理技术组合的方式[41]. 刘兰英[42]以西北某钢铁公司总排废水处理中心工程为例, 从工艺流程、设计参数、处理效果和运行费用4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调节-絮凝-浓缩-过滤-反渗透”组合处理技术对冶金工业生活混合型污废水的处理, 研究表明经过该组合处理技术处理后其出水质量可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满足再生水作为工业用水的需求.

综上所述, 再生水回用在技术上正表现出从单一处理技术向组合处理技术再向多种技术集成的方向发展, 且处理技术日趋成熟, 这也为再生水循环利用的推广奠定了技术支撑.

2.1.3 效益可行性

再生水循环利用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主要表现为:在环境效益方面, 将再生水用于工业回用、绿化景观和河湖生态补水, 替代了原有的补给水(甚至是自来水), 优化了区域水资源配置结构, 达到了“优水优用, 劣质水劣用”的原则, 减少了水环境污染负荷同时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 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在社会效益方面, 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的实施可改善区域内水环境, 促进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 提升区域环境品质和城市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有助于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从而进一步推动外资引进和当地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效益方面, 与开发其他水资源相比, 再生水循环利用比远距离引水便宜, 也比海水淡化经济, 而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中再生水厂与污水处理厂相结合可共用化验室、变配电系统、污泥处理、反冲洗系统等附属建筑物降低运行费用, 以及合作办公优化管理人员配备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 通过合理制定再生水价格体系, 适当拉大再生水与自来水的价格差, 降低了社会各行业的用水成本, 有利于企业发展, 促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创新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集成示范和应用推广, 实现再生水循环利用经济效益最大化.

2.2 我国再生水利用的发展趋势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污水灌溉的方式回用污水, 到60年代后对污水灌溉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但后经研究证实, 未经处理的污水回灌到农业用地, 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43]. 从80年代开始, 我国就把“城市污水资源化研究”、“城市污水回用技术”列为重大项目, 并提出了相应的污废水资源化利用技术. 90年代, 大连、北京、西安和太原等城市先后建设了再生水回用的示范项目, 为国内再生水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44~46]. 21世纪以后,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出台, 使污水处理由“达标排放”逐渐转变为“再生利用”. 又随着《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地下水回灌水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农田灌溉用水水质》依次颁布, 为再生水回用提供依据和标准. 2005~2015年间, 我国再生水利用迅猛发展, 先后开展了再生水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 并集成建立了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系统工程. 2016年以来, 许多城市陆续将再生水循环利用纳入城市规划[47]. 2019年,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编制的团体标准《再生水利用效益评价指南》(T/CSES 01-2019)正式发布. 2021年12月, 《水回用导则再生水厂水质管理》《水回用导则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方法》《水回用导则再生水分级》系列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从再生水分级、评价和管理等角度为再生水行业开展项目规划、设计、运营、评价和管理等工作提供专业指导意见和规范[48~50].

2021年1月,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 明确指出将污水经无害化处理达到特定水质标准, 作为再生水替代常规水资源, 促进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损害问题 [9]. 2022年12月, 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公布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 银川、运城和临沂等首批19个城市列入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 78个城市成功申报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 以“三水”为核心, 系统谋划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总体布局和策略, 重点探索用水矛盾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复杂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模式, 积极推广试点城市的好做法和经验[51]. 2023年12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提出《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 要求对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管网、再生水厂的规划、布局、建设进行系统安排, 减少污水、再生水运输距离, 此外明确提出要做好再生水利用系列标准制修订工作, 加快制定《协同降碳绩效评价城镇污水处理》国家标准, 为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工作开展提供标准支撑, 有助于协同推进“三水共治”, 加快美丽中国建设[13].

由此可见, 我国再生水利用在政策支持、技术发展、效益创收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起了积极的进展, 再生水行业发展趋势日新月异.

2.3 再生水利用目前存在的问题

再生水循环利用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诉求,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有力支撑. 发展应用再生水循环利用过程中也面临如下问题.

(1)再生水处理技术亟待优化, 再生水输配水管网建设滞后. 污水处理技术发展较迅速, 但也存在一些如成本高、效率低和出水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再生水输配水管网是保障再生水循环利用的关键要素, 而大多数道路建设早于再生水输配水管网建设, 需在已有复杂的地下管线中增设再生水管线, 管网建设实施成本高、难度大;再生水处理技术欠缺会导致污水处理不达标、污染物削减受阻, 再生水输配水管网能力不足造成资源能源浪费、不利于实现能量碳中和.

(2)再生水利用标准规范缺乏指导性, 再生水水质监管不到位. 目前, 我国关于再生水利用的政策、法规以政策激励为主, 再生水利用实施的行业政策法规虽已取得系列成果, 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此外, 我国再生水水质标准缺乏相应的分级标准, 且尚无再生水生产输配与碳排放统计核算相关标准, 导致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与再生水水质标准协调不足, 再生水水质监管措施不明确, 缺少对整个循环利用过程的质量风险辨识和碳中和过程控制, 造成再生水利用风险较高.

(3)再生水设施建设资金受限. 资金是否充足直接关系到再生水设施建设实施效果. 据调查, 目前我国在非常规供水领域的投资主要来源于非财政资金, 政府财政投入较匮乏;此外, 我国再生水生产企业大都处于亏损状态, 这极大地限制了再生水的开发和利用.

(4)公众对再生水循环利用认知不足. 从长期来看, 公众的广泛认可与全面参与, 是扩大再生用水循环利用市场, 促进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目前, 由于再生水的推广力度不够, 公众对再生水安全意识不强, 参与度低, 部分潜在用户对再生水的安全使用存在疑虑, 导致再生水循环利用无法大规模发展.

3 再生水循环利用对策建议

基于《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 为了加强再生水的有效利用, 提高再生水利用效率, 保护环境,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循环利用的优化实施发展建议从以下4个方面加以推进.

(1)加强污水再生处理技术开发和推广, 建立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 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水采取不同处理技术, 达到再生水利用标准并确保使用安全, 全面提高污水处理综合效能同时降低碳排放, 进一步通过合理管网布局和设施建设, 形成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 推进污水资源化处理, 实现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统筹实行三水共治,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完善再生水循环利用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 强化再生水资源管理和监督检查. 制订出台再生水循环利用的专门性法规, 明确再生水循环利用管理体制、利用规划、工程建设、设施运维、风险控制和监测监督等, 为各地开展再生水循环利用工作提供指导;建立再生水循环利用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 规范对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的运行, 防范再生水利用风险, 及时发现问题, 督促整改落实;研究制定再生水生产输配与碳排放统计核算相关标准, 推动再生水循环利用的健康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3)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制度供给, 促进再生水循环利用重点工程项目投融资. 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投融资试点, 在中长期信贷支持、较低融资利率水平和减少融资担保成本等层面探索建立金融支持政策, 加强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 政府财政资金可来源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地方政府债券和政府性基金. 上级补助专项资金包括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等也是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的重要资金来源. 此外, 鼓励社会资本成立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投资基金并扩大融资途径.

(4)提高再生水循环利用宣传, 制定出台再生水利用激励政策. 推动建设一批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 鼓励各地依托标杆厂打造宣传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加强绿色低碳理念的宣传教育, 倡导绿色生活理念, 提高公众对再生水资源认知. 制订再生水循环利用相关优惠政策, 如对投资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单位进行低息贷款支持、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以及对使用再生水的用户给予一定补贴. 科学制定再生水价格, 使再生水与自来水保持合理价差, 发挥价格对再生水利用的促进作用.

4 结论

(1)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 西南地区水资源最为丰富, 而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 2022年, 全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量约为626.89亿m3, 再生水生产能力约为289.8亿m3, 再生水利用率28.76%. 而有20个省(市、自治区)再生水利用率低于25%, 其中, 上海、重庆、西藏和江西再生水利用率低于5%, 水资源状况与再生水利用率发展并不匹配, 亟待拓宽再生水利用渠道, 提高再生水利用率.

(2)我国在关于再生水循环利用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制定,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及再生水循环利用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显著优势, 为推动再生水利用事业绿色低碳发展和三水共治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对我国再生水利用发展趋势的总结, 提出了目前我国再生水利用存在包括处理技术亟待优化、输配水管网建设滞后、标准规范和水质监管欠缺、项目建设资金受限、宣传认知不足等问题.

(3)建议在今后的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实施中, 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完善管理政策、强化资金保障、提高宣传激励等, 做好再生水利用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多渠道创新工程实施模式和市场化投融资模式, 不断提高再生水利用效益, 推进污水资源化处理, 实现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加快美丽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 柏昕然. 我国再生水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 供水技术, 2022, 16(4): 47-49, 56.
Bai X R.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reclaimed water utilization in China[J]. Water Technology, 2022, 16(4): 47-49, 56.
[2] 孙金芳, 刘伟, 高静, 等. 城市再生水回用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能源与环境, 2023(6): 158-160.
[3] 罗宝芳. 中国再生水利用研究[J]. 能源与节能, 2022(5): 44-46.
Luo B F. Reclaimed water utilization in China[J]. Energy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2022(5): 44-46.
[4] 陈莹, 耿华, 刘静, 等. 再生水利用规划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 中国水利, 2021(15): 52-54.
Chen Y, Geng H, Liu J, et al. Problems and thinking of reclaimed water utiliza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J].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21(15): 52-54.
[5] Zhao X H, Xie E. Reclaimed water influences bacterioplankton and bacteriobenthos communities differently in river networks[J]. Water Research, 2023, 243. DOI:10.1016/j.watres.2023.120389
[6] 陈卫平, 张炜铃, 潘能, 等. 再生水灌溉利用的生态风险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 2012, 33(12): 4070-4080.
Chen W P, Zhang W L, Pan N, et al. Ecological risks of reclaimed water irrigation: a review[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2, 33(12): 4070-4080.
[7] 胡洪营, 杜烨, 吴乾元, 等. 系统工程视野下的再生水饮用回用安全保障体系构建[J]. 环境科学研究, 2018, 31(7): 1163-1173.
Hu H Y, Du Y, Wu Q Y, et al. Building the security guarantee system for water potable reuse in the vision of systematic engineering[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8, 31(7): 1163-1173.
[8] 张馨怡, 魏东斌, 杜宇国. 再生水水质稳定性评价指标与体系[J]. 环境科学, 2022, 43(2): 586-596.
Zhang X Y, Wei D B, Du Y G. Evaluation parameters and system for reclaimed water quality stability[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2, 43(2): 586-596.
[9] 陈卓, 崔琦, 曹可凡, 等. 污水再生利用微生物控制标准及其制定方法探讨[J]. 环境科学, 2021, 42(5): 2558-2564.
Chen Z, Cui Q, Cao K F, et al. Discussion of microbial control standards of water reclamation and formulation method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1, 42(5): 2558-2564.
[10]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等. 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11/content_5578974.htm, 2021-01-11.
[11]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等.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EB/OL]. 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5/202112/t20211231_965785.html, 2021-12-28.
[12] 水利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 等. 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方案[EB/OL]. https://www.miit.gov.cn/jgsj/jns/zyjy/art/2021/art_250b6fe410b84127a0450871d191a8a6.html, 2021-12-21.
[13] 国家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 生态环境部. 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2/content_6923468.htm, 2023-12-12.
[14]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22[EB/OL]. https://www.stats.gov.cn/sj/ndsj/2022/indexch.htm, 2023-02-15.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22年中国水资源公报[EB/OL]. http://www.mwr.gov.cn/sj/tjgb/szygb/202306/t20230630_1672556.html, 2023-06-30.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22[R/OL]. 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fdzdgknr/sjfb/tjxx/index.html, 2023-10-13.
[17]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EB/OL]. https://www.mee.gov.cn/gkml/sthjbgw/qt/201504/t20150416_299173.htm, 2015-04-16.
[18] Deng Y F, Zhang Y, Ren H Q. Multi-omic studies on the toxicity variations in effluents from different units of reclaimed water treatment[J]. Water Research, 2022, 208. DOI:10.1016/j.watres.2021.117874
[19] Zhang Y, Zhang N, Zhao P,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bromide-containing water and disinfection by-product formation properties during treatment process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8, 65: 179-189.
[20] 符家瑞, 周艾珈, 刘勇, 等. 我国城镇污水再生利用技术研究进展[J]. 工业水处理, 2021, 41(1): 18-24, 37.
Fu J R, Zhou A J, Liu Y,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urban sewage reclam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J]. 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 2021, 41(1): 18-24, 37.
[21] 杨波, 王社平, 张林军, 等. 紫外线消毒技术在再生水处理中的应用[J]. 中国给水排水, 2010, 26(19): 81-83.
Yang B, Wang S P, Zhang L J, et al. Application of UV disinfection technology to reclaimed wastewater treatment[J]. China Water & Wastewater, 2010, 26(19): 81-83.
[22] Sun Y G, Wang H B, Wu Y H, et al. High-efficiency and low-carbon inactivation of UV resistant bacteria in reclaimed water by flow-through electrode system (FE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3, 904. DOI:10.1016/j.scitotenv.2023.166297
[23] Hu Z F, Yao H, Deng S H, et al. Iron [Fe(0)]-carbon micro-electrolysis enhances simultaneou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in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advanced treatment of reclaimed water[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3, 335. DOI:10.1016/j.jenvman.2023.117528
[24] 王俭龙, 郑晓英, 李魁晓, 等. 再生水紫外和氯单独与组合消毒试验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5, 31(9): 75-78.
Wang J L, Zheng X Y, Li K X, et al. Disinfection of reclaimed water by single and combined modes of ultraviolet and chlorine[J]. China Water & Wastewater, 2015, 31(9): 75-78.
[25] 张欢, 刘永代. 高级氧化深度处理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0(5): 102-103.
[26] 邹正东. 臭氧技术在梅钢污水再生处理中的应用[J]. 冶金动力, 2017(10): 50-52.
Zou Z D. The application of ozone technology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of Meishan steel[J]. Metallurgical Power, 2017(10): 50-52.
[27] Zhang X Y, Lin Z L, Wu D J, et al. Covalent codeposition modification of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s with Noria and zwitterionic copolymers for antifouling in reclaimed water production[J]. Desalination, 2023, 567. DOI:10.1016/j.desal.2023.116973
[28] 王邓红, 王红宇, 赵志杰. 生物接触氧化/超滤膜工艺处理小区生活污水[J]. 中国给水排水, 2012, 28(20): 97-100.
Wang D H, Wang H Y, Zhao Z J. 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process for treatment of domestic sewage from residential area[J]. China Water & Wastewater, 2012, 28(20): 97-100.
[29] 任佶. 反渗透技术在热电厂中水回用系统中的应用[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Ren J. Application of RO technology to mid-water reused in power plant[D]. Dalia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
[30] 王燕, 程东会, 檀文炳, 等.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生活源和工业源再生水灌溉的差异化响应[J]. 环境科学, 2020, 41(9): 4253-4261.
Wang Y, Cheng D H, Tan W B, et al. Different response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to irrigation with treated wastewater from domestic and industrial source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0, 41(9): 4253-4261.
[31] 李璇, 王莲, 马卫星, 等. 不同河道型微污染水源预处理工程水质净化效能及水质稳定性评价[J]. 环境科学学报, 2020, 40(8): 2771-2784.
Li X, Wang L, Ma W X, et al. Evaluation of water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and stability of water quality in micro-polluted water sources pretreatment projec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river[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20, 40(8): 2771-2784.
[32] Gui X W, Li Z L, Wang Z J. Kitchen waste hydrolysate enhances sewage treatment efficiency with different biological process compared with glucose[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21, 341. DOI:10.1016/j.biortech.2021.125904
[33] 刘继绕. 生态城镇污水再生利用技术路线[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0, 38(11): 75-77.
Liu J R. The technical route of wastewater reuse in eco-towns[J]. 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2020, 38(11): 75-77.
[34] 宋永会, 郑丙辉, 刘佑华, 等. 水生植物法再生景观回用水水质稳定技术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07, 20(1): 80-84.
Song Y H, Zheng B H, Liu Y H, et al. Study on water quality stabilization technology for reclaimed wastewater as landscape-environmental water by using aquatic plant System[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7, 20(1): 80-84.
[35] Chen Y T, Qi C, Yu Y N, et al. Evolution and health risk of indicator microorganisms in landscape water replenished by reclaimed water[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23. DOI:10.1016/j.jes.2023.06.039
[36] 曹凯锋. 高校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及回用的管理机制[J]. 住宅与房地产, 2018(28): 153.
[37] 程永伟, 施永生, 王琳, 等. 人工湿地应用于小城镇污水处理的研究进展[J]. 云南化工, 2006, 33(3): 54-57.
Cheng Y W, Shi Y S, Wang L, et al.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ed wetland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small towns[J]. Yunnan Chemical Technology, 2006, 33(3): 54-57.
[38] 马琳, 贺锋.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组合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水处理技术, 2014, 40(10): 1-5.
Ma L, He F. Progress in combined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rural domestic sewage in China[J]. Technology of Water Treatment, 2014, 40(10): 1-5.
[39] 张东, 葛文彪, 赵爱萍, 等.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出水硝酸盐浓度及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因素[J]. 环境科学, 2023, 44(6): 3301-3308.
Zhang D, Ge W B, Zhao A P, et al. Factors affecting nitrate concentrations and nit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values of effluents from waste water treatment plant[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3, 44(6): 3301-3308.
[40] 姜磊, 凃月, 李向敏, 等. 污水回收再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净水技术, 2018, 37(9): 60-66, 72.
Jiang L, Tu Y, Li X M, et al.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wastewater reclamation and reuse[J]. Water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18, 37(9): 60-66, 72.
[41] 盛浩, 陶丽霞. 试析市政污水的再生利用处理技术及其应用[J]. 科技与创新, 2014(8): 146-147.
Sheng H, Tao L X. Analysis of municipal wastewater recycling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 2014(8): 146-147.
[42] 刘兰英. 工业废水处理回用的工程实例[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24): 93-94.
[43] 冀小元. 水资源短缺与污水回灌地下水的应用[J]. 陕西环境, 1996, 3(1): 25-27.
[44] 刘祥举, 李育宏, 于建国. 我国再生水水质标准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 中国给水排水, 2011, 27(24): 23-25, 29.
Liu X J, Li Y H, Yu J G. Present status and suggestions on reclaimed water quality standard in China[J]. China Water & Wastewater, 2011, 27(24): 23-25, 29.
[45] 张杰, 陈立学, 熊必永, 等. 我国水环境与水循环的健康之路[J]. 给水排水, 2005, 31(5): 19-25.
Zhang J, Chen L X, Xiong B Y, et al. Towards the healthy water cycle and water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of China[J]. 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 2005, 31(5): 19-25.
[46] 胡洪营, 赵文玉, 吴乾元. 工业废水污染治理途径与技术研究发展需求[J]. 环境科学研究, 2010, 23(7): 861-868.
Hu H Y, Zhao W Y, Wu Q Y. Basic strategies and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for industrial wastewater pollution control[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 23(7): 861-868.
[47] 胡洪营, 许春华, 李锋民, 等. 区域水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世界环境, 2015(2): 22-24.
Hu H Y, Xu C H, Li F M, et 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regional water circular economic system[J]. World Environment, 2015(2): 22-24.
[48] 陈卓, 胡威, 巫寅虎, 等. 《水回用导则再生水分级》国家标准解读[J]. 给水排水, 2022, 48(2): 152-156.
Chen Z, Hu W, Wu Y H, et 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tandard of water reuse guidelines: reclaimed water classification[J]. 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 2022, 48(2): 152-156.
[49] 陈卓, 郝姝然, 白雪, 等. 《水回用导则再生水厂水质管理》国家标准解读[J]. 给水排水, 2022, 48(2): 157-162.
Chen Z, Hao S R, Bai X, et 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tandard of water reuse guidelines: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for water reclamation plants[J]. 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 2022, 48(2): 157-162.
[50] 陈卓, 郝姝然, 徐傲, 等. 《水回用导则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方法》国家标准解读[J]. 给水排水, 2022, 48(2): 163-168.
Chen Z, Hao S R, Xu A, et 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tandard of water reuse guidelines: wastewater reclamation technologies and processes evaluation method[J]. 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 2022, 48(2): 163-168.
[51]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等. 关于公布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1/05/content_5735122.htm, 20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