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analysis of Organic Carbon in Sandy Soil in Response to Amendment Application
气候变化(如升温和干旱)及人类活动(如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加剧了耕地土壤的砂化问题[1]. 砂质土壤主要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占地约9亿hm2[2]. 这类土壤的特点是黏粒少、物理结构较差和肥力低[3, 4].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上升, 导致越来越多的砂质土壤用于种植粮食作物[5, 6]. 自《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颁布以来, 全球启动了多项改良砂质土壤的工程, 并已取得初步成效[7]. 改良和治理砂质土壤, 对于增加耕地面积、增强农业生产潜力和确保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土壤有机碳(SOC)是评估土壤肥力的一个关键指标, 对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健康和农业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作用[8, 9]. 砂质土壤的传统改良方法包括种植防风林、客土压砂、以肥改土以及种植绿肥[10]. 近年来, 改良剂施用作为一种成本低且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 提升砂质土壤固碳培肥潜力, 已成为砂质土壤改良的研究热点. 改良剂在砂质土壤中转化过程复杂, 需要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才能将SOC以及氮、磷等元素转化到土壤中[11]. 孙娇等[12]的田间定位试验表明, 生物质炭的施用显著提高了砂质土壤SOC含量, 且这种提升与生物质炭的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 有研究指出, 膨润土的施用可以增强砂质土壤粘结性, 促进团聚体形成, 从而提高SOC含量[13, 14]. 然而, 并非所有砂质土壤在改良剂施用后SOC含量都会增加. 师晨迪[15]发现, 砒砂岩在初期施用时会显著降低砂质土壤SOC含量, 但在施用9 a后, SOC含量显著增加. 砂质土壤在不同环境下施用生物质炭后, SOC含量的增加并不明显, 甚至有所降低[16 ~ 18]. 砂质土壤SOC含量对改良剂施用的响应受改良剂种类、施用量和立地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但目前缺少大尺度下改良剂施用对砂质土壤SOC含量变化的研究报告. 为综合评价改良剂对砂质土壤SOC含量的影响, 需要进行系统性地综合分析. 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是通过纳入不同条件下的大量试验结果, 用于综合评估多种因素对改良剂施用及其对砂质土壤SOC含量变化的影响[19]. 本研究主要阐明砂质土壤SOC含量对改良剂施用的响应, 解析多种因素对其调节作用, 并量化以上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以期为砂质土壤SOC含量提升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与数据收集
根据美国农业部(USAD)质地分类, 砂质土壤定义为沙粒含量 > 70%且黏粒含量 < 15%的组成结构[20]. 为系统梳理改良剂施用对砂质土壤SOC含量的影响, 本研究从中国知网、万方、Google Scholar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 设定“沙土or砂土” & “土壤有机质or有机碳” & “改良剂”和‘Sandy Soil’ & ‘Soil Organic Carbon’ & ‘Amendment’关键词, 搜集1987~2023年发表的相关文献. 截至2023年8月, 共检索到200篇论文. 采用以下标准筛选文献:①试验为农田定位试验;②土壤改良剂为一次性施入;③同一试验需包含对照组和试验组配对试验数据, 对照组为不施用改良剂处理, 试验组为改良剂施用处理, 其他管理措施与对照组保持一致. 根据筛选标准, 共获得符合条件的文献114篇, 从中提取617条配对试验数据. 收集样点分布情况如图 1(a)所示. 在收集数据过程中, 若文献中的数据是以图的形式呈现, 则利用GetData Graph Digitizer软件获取;若文献中的数据以表格形式呈现, 则直接获取. 若文献中提供的数据为标准误(SE), 则按SE×
(n为重复次数)换算为标准差(SD). 为扩充数据量, 文献若提到土壤有机质, 则按有机质乘以0.58转换为SOC含量.
结合数据收集情况将改良剂种类分为三大类:有机改良剂(生物质炭、有机肥、秸秆、草炭)、无机改良剂(膨润土、砒砂岩)和复合改良剂(秸秆+草炭、秸秆+有机肥、生物质炭+有机肥、膨润土+有机肥、生物质炭+有机肥+膨润土). 数据库还包含试验地点、气候条件、改良剂施用时间和土壤初始理化性质(质地、pH、有机碳)等信息.
本研究采用干旱指数表征试验点环境的干旱程度, 计算公式如下. 该值越大说明环境越干旱, 反之则表示越湿润[21].
|
(1) |
1.2 数据分析
本研究以响应比的自然对数(lnRR)衡量改良剂施用对砂质土壤SOC的影响效应.
式中,RR和lnRR分别为响应比和效应值,Xe和Xc分别为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值.
式中,v为平均值变异系数,Se和Sc分别为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标准差,ne和nc分别为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样本量.
式中, Wij为各观测值的权重因子, 计算为方差v的倒数.
式中, RR++为平均效应值, 用以估算处理组对对照组整体的影响. n为各组的总比较对数, m为组数.
式中, S(RR++) 为加权平均响应, 表示对每个独立研究的响应比进行加权.
式中, 95%CI表示95%的置信区间. 当平均效应值的95%CI值与横坐标零不重叠时, 则说明改良剂添加处理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使用以下公式, 以相对于对照组的变化率(%)来估计增幅效应.
根据上述公式, 计算每一对数据的效应值, 平均加权响应比及其95%的置信区间. RR++为正值则为正效应, RR++为负值则为负效应. 施用改良剂砂质土壤SOC响应分布频数如图 1(b)所示.
1.3 研究方法
数据分析前需进行正态性检验, 若呈非正态性分布, 需取其对数校准化后再进行分析. 本研究采用MetaWin2.1软件和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s models)进行整合分析. 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评价气候、改良剂、初始土壤性质和土壤养分响应对砂质土壤SOC含量变化的相对重要性. 运用SPSS 27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使用Origin 2021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改良剂施用对砂质土壤SOC的影响
如图 2(a)所示, 相比未施用改良剂的砂质土壤, 改良剂施用在统计上显著增加砂质土壤SOC含量, 平均提升幅度达61%(95%CI:56~66). 此外, 各种改良剂对SOC含量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 无机改良剂在提升SOC含量方面表现最为显著, 其增幅达到161%(95%CI:144~180), 显著高于有机改良剂(37%, 95%CI:32~43)和复合改良剂(54%, 95%CI:43~67). 在有机改良剂中, 生物质炭施用后砂质土壤SOC含量增幅为55%(95%CI:45~67), 高于有机肥(42%, 95%CI:33~52), 显著高于秸秆(16%, 95%CI:8~25);草炭施用对砂质土壤SOC含量无显著影响. 在无机改良剂中, 膨润土施用对SOC含量提升效果最显著, 增幅高达268%(95%CI:239~300), 是砒砂岩(31%, 95%CI:16~48)的9倍. 单独施用秸秆对砂质土壤SOC含量显著影响, 但与草炭复配施用对砂质土壤SOC含量无显著差异(14%, 95%CI:-1~32);与有机肥复配施用对砂质土壤SOC含量的影响不显著(5%, 95%CI:-19~38). 有机肥与生物质炭复配施用使SOC含量提升69%(95%CI:49~92), 超过其单独施用效果;与膨润土复配时增幅达170%(95%CI:88~289), 优于生物质炭和有机肥的组合;与生物质炭和膨润土联合复配施用使砂质土壤SOC含量的增幅达到150%(95%CI:97~217), 显著高于与生物质炭复配施用的效果.
为研究改良剂施用量和施用年限对砂质土壤SOC含量的影响, 本文选取生物质炭、有机肥、秸秆以及膨润土为研究对象[图2(b)~2(e)]. 结果表明, 当生物质炭施用量超过20 t·hm-2时, SOC含量提升幅度显著上升至48%(95%CI:43~53), 是施用量低于20 t·hm-2(22%, 95%CI:19~26)的2.2倍;短期施用(≤5 a)可使砂质土壤SOC含量增幅达69%(95%CI:59~79), 为长期施用(> 5 a)增幅31%(95%CI:20~43)的2倍. 有机肥施用量超过20 t·hm-2时, SOC含量平均提升幅度为62%(95%CI:48~78), 是不足20 t·hm-2时(32%, 95%CI:23~43)的1.9倍;砂质土壤SOC含量的变化与有机肥的施用年限无显著相关. 秸秆施用量超过20 t·hm-2时, SOC含量平均提升幅度达到38%(95%CI:26~51), 为低于20 t·hm-2(10%, 95%CI:4~16)的3.8倍. 施用秸秆超过5 a后可使SOC含量提升95%(95%CI:49~139), 远超短期施用(13%, 95%CI:9~17)7.3倍. 膨润土施用量和持续时间对砂质土SOC增幅无显著影响.
2.2 不同气候和初始土壤性质下改良剂施用对砂质土壤SOC的影响
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改良剂对砂质土壤SOC含量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图 3). 在低温环境(年均温度≤10 ℃), 砂质土壤SOC含量提升达79%(95%CI:71~87), 显著高于温暖环境(37%, 95%CI:29~45);干旱地区(干旱指数 > 0.8)砂质土壤SOC含量提升幅度为79%(95%CI:72~86), 是湿润地区(36%, 95%CI:29~45)的2.2倍. 砂质土壤的初始理化性质对改良剂施用后SOC含量变化具有显著差异(图 3). 初始低碳含量的砂质土壤[初始ω(SOC)≤5 g·kg-1]在改良剂施用后SOC含量增幅达100%(95%CI:92~108), 是初始高碳砂质土壤(26%, 95%CI:20~31)的3.8倍;酸性砂质土壤(pH≤7)SOC含量提升幅度为56%(95%CI:46~67), 高于碱性砂质土壤(38%, 95%CI:32~43);质地紧实的砂质土壤(容重 > 1.5g·cm-3)SOC含量提升幅度为61%(95%CI:53~70), 高于疏松的砂质土壤(23%, 95%CI:17~31);含沙量高的砂质土壤(含沙量 > 80%)SOC含量提升幅度为149%(95%CI:136~162), 显著高于含沙量低(50%, 95%CI:25~82)的砂质土壤.
总体而言, 改良剂对砂质土壤SOC含量的提升效果受气候条件和土壤初始理化性质的影响. 在低温干旱区域(年均温度≤10℃、干旱指数 > 0.8), 砂质土壤SOC含量提升幅度为78%~79%, 显著高于温暖湿润区域(36%~37%). 对于养分贫瘠和酸性的砂质土壤[初始ω(SOC)≤5 g·kg-1、pH≤7]中, SOC提升幅度为56%~100%, 显著高于养分丰富和碱性土壤(26%~38%). 同时, 质地紧实和含沙量高的砂质土壤(容重 > 1.5 g·cm-3、含沙量 > 80%)SOC含量提升幅度为61%~149%, 显著高于质地疏松和含砂量低的土壤(23%~50%).
2.3 砂质土壤SOC含量对改良剂响应的主控因素分析
砂质土壤SOC含量变化与4类因素(气候、改良剂、初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养分响应)存在显著相关性(图 4). 在控制土壤初始理化性质的条件下, 年均温度与砂质土壤SOC含量呈负相关(P < 0.05). 在零阶层分析中, 生物质炭和有机肥的施用年限与砂质土壤SOC含量的变化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 而秸秆施用时间并无显著关系;相比施用年限, 改良剂施用量在控制气候和初始土壤理化性质后均与砂质土壤SOC含量变化表现为显著正相关. 在控制气候和改良剂后, 砂质土壤SOC含量变化与初始SOC和pH显著负相关, 与容重呈显著正相关. 在控制气候、改良剂和初始土壤理化性质后, 土壤养分响应与SOC含量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然而, 在控制土壤养分响应这一变量后, 气候条件、改良剂种类、施用方式以及土壤的初始理化性质对砂质土壤中SOC含量的影响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的分析结果量化了影响砂质土壤SOC含量对改良剂响应的各项因素:土壤养分响应(48%) > 初始土壤理化性质(28%) > 改良剂(12%) > 气候(11%), 共同解释砂质土壤SOC含量变化的88%, 图 5(a), 其中土壤总氮响应、初始SOC、容重和年均温度为各因素中的主要控制因子. 回归分析揭示, 砂质土壤SOC含量变化与年均温度和初始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图5(b)和5(g)], 而与干旱指数、土壤容重以及土壤含砂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图 5(c) ~5(e)]. 如图 5(f)所示, 砂质土壤SOC含量变化与初始SOC含量呈极显著指数型下降关系, 即在初始SOC含量较低时, 改良剂施用能显著提高SOC含量;但随着初始SOC含量增加, 其效果急速减弱并逐渐趋于稳定. 为筛选砂质土壤改良剂, 本研究对有机改良剂(生物质炭、有机肥和秸秆)进行深入分析(图 6), 生物质炭、有机肥和秸秆施用量呈米氏函数关系(P < 0.001), 随着3种有机改良剂施用量增加, 砂质土壤SOC含量提升幅度呈现急速上升, 表明在初期施用量增加时, SOC含量提升幅度迅速上升, 达到一定量后增幅趋于平稳. 具体而言, 生物质炭、有机肥和秸秆的最佳施用量分别为7、4和2.5 t·hm-2, SOC含量增幅效率最大;但当生物质炭、有机和秸秆分别施用超过60、50和10 t·hm-2后, 砂质土壤SOC含量变化不会出现大量波动;在相同施用量条件下, 砂质土壤SOC含量响应程度:有机肥 > 生物质炭 > 秸秆. 此外, 与秸秆施用年限无明显关联, 与膨润土施用量和施用年限无显著差异. 改良剂施用年限对砂质土壤SOC含量的影响具有时效性, 生物质炭和有机肥改良砂质土壤SOC含量分别在11 a和8.5 a后开始减弱.
3 讨论
3.1 改良剂施用对砂质土壤SOC的影响
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 改良剂施用作为重要的砂质土壤改良措施, 显著提高SOC含量, 促进砂质土壤SOC积累[22 ~ 24]. 改良剂施用显著提高砂质土壤SOC含量, 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实现:①通过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和增加粘粒含量, 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 从而利用团聚体保护机制积累SOC [25];②生物质炭、有机肥和秸秆等改良剂本身富含大量惰性有机碳, 施用改良剂能为砂质土壤提供外源碳源[26];③改良剂施用促进植物生长, 增加植物残体、根茬及根系分泌物等有机物的输入, 进一步提升SOC含量[27]. 虽然有机改良剂的施用对提高砂质土壤SOC含量增幅效果显著, 但这一效果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图 6), 主要是因为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以获取能量和养分, 这促使SOC的分解和损失[28]. 改良剂施用量对砂质土壤中SOC含量的影响呈现非线性关系, 有研究表明, 在低量施用初期, SOC含量的提升幅度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迅速上升, 但达到特定阈值后, 进一步增加施用量并未显著提高SOC含量[29 ~ 31]. 这可能是由于大量改良剂施用后引起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失衡, 影响分解有机质相关微生物周转和稳定过程[32];并且土壤有机碳库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大量施用有机改良剂并不能无限增加SOC[33]. 因此, 农业生产应用时需注意改良剂施用量, 合理施用改良剂促进砂质土壤SOC积累.
不同类型改良剂中, 生物质炭施用对砂质土壤SOC含量的提升幅度高于有机肥(图 2), 这与张影等[3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施用生物质炭改良砂质土壤SOC主要归因于生物质炭本身的高碳属性以及对本底SOC负激发效应[35];其芳香性结构和稳定的理化性质降低生物降解能力[36];改善SOC与矿物的相互作用, 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 从而增强SOC稳定和积累[37];生物质炭的微孔结构减少微生物间的生存竞争, 保护有益土壤微生物并通过其强大的吸附能力, 为微生物提供碳源、能量和矿物质养分[38]. 有机肥施用有效增加砂质土壤SOC, 可能是通过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 例如增加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39], 以及促进植物初级产量的提升, 增加凋落物和根茎沉淀, 进而增强SOC固存[40]. 草炭对砂质土壤SOC含量提升效果不显著, 这可能是因为这类碳源活性较高, 促进微生物分解本底SOC, 产生了正激发效应[41], 这与包建平等[42]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针对改良剂施用量, 有机肥较秸秆更利于砂质土壤SOC积累, 可能是由于施用有机肥改变土壤pH, 从而影响微生物活性, 进而影响改良剂分解[43]. 膨润土有效增加砂质土壤SOC含量, 主要原因为膨润土主要成分为蒙脱石, 是2∶1型黏土矿物, 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大和多电荷, 有利于有机物结合形成稳定的有机无机复合体, 同时加剧土壤颗粒团聚形成稳定土壤团聚体结构, 增加固碳能力[44], 与其复配施用后能显著强于单用改良剂增强SOC含量. 多种改良剂联合施用相比单一改良剂施用对砂质土壤SOC含量的提升效果更佳, 可能是因为复合改良剂施用有助于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 增加真菌多样性, 促进外源有机物周转和稳定, 增加SOC含量[45].
3.2 砂质土壤SOC对改良剂响应的主要控制因素
施用土壤改良剂显著增加土壤SOC、全氮和速效钾等养分, 且SOC响应与土壤养分响应为正相关(图 4), 表明施用改良剂增加SOC的同时, 也促进土壤养分的增加. 与本研究一致, 杨彦炜等[46]的研究亦发现, 施用不同改良剂显著增加砂质土壤的有机质、总氮和总磷等养分, 且这种增加通常与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同步发生. Amadji等[47]指出, 砂质土壤施用有机肥发现SOC的提升以及总氮和总磷含量之间为正相关. 这可能是因为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养分, 尤其是氮素的主要存储场所. 随着SOC含量的增加, 土壤养分也相应提高[48];改良剂施用能有效促进砂质土壤大团聚体形成与稳定, 导致SOC含量与土壤养分能有效增加 [49]. 改良剂的施用在提升砂质土壤的SOC含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协同增强了土壤的肥力, 通过增加土壤中的关键养分, 从而提升整体土壤质量和生产力.
气候条件显著影响土壤碳库的大小和组成, 对SOC产生消极或积极的影响[50]. 低温干旱地区改良剂施用后砂质土壤SOC含量提升幅度显著高于温暖湿润地区(图 3). 这可能是由于高温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动, 从而影响土壤碳周转, 调节SOC积累和矿化之间的平衡. 在低温地区, 微生物活性的降低导致改良剂和本底SOC的分解及矿化速率降低. 虽然改良剂能有效增加砂质土壤SOC含量, 但高温会刺激微生物代谢过程并加速碳矿化[51]. 在干旱条件下, 砂质土壤SOC能被更多地积累, 主要是因为干旱抑制砂质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损失, 减少微生物对底物的可用性[52];干旱环境会增加土壤容重, 间接影响SOC含量[53];降低土壤碳转化相关胞外酶活性[54]. 湿润环境刺激了微生物生命活动加速改良剂与本底SOC矿化损失, 导致SOC难以被固定[55]. 初始SOC含量较低的砂质土壤在改良剂施用后的SOC提升幅度显著高于初始SOC含量较高的土壤(图 3). 主要因为初始碳含量较低的土壤对外源碳输入有更高的吸收能力 [56];初始SOC含量低的土壤结构较差, 更易受到改良剂影响, 有效改善土壤结构[57];并且初始SOC含量低时, 碳亏缺值高, 改良剂施用能有效提高砂质土壤SOC含量[58, 59]. 土壤容重较高的砂质土壤SOC含量提升效果显著高于低容重的土壤, 这与王群等[60]研究结果一致, 土壤越紧实改良剂施用后SOC的提升效果更好. 可能是由于紧实土壤中空气和水分含量低, 微生物活性低, 不利于SOC分解. 闫俊华等[61]研究也指出, 高容重土壤SOC含量低, 碳亏缺值高, 导致SOC含量提升效果显著高于疏松土壤. 砂质土壤质地对SOC含量提升效果表现出明显差异, 含砂量高的砂质土壤SOC提升效果显著. 陈颖洁等[62]指出, 土壤中细颗粒(粉粒和黏粒)含量高有利于土壤团聚体形成, 提高SOC含量. 而含沙量高的砂质土壤初始SOC含量低, 改良剂施用后SOC提升幅度大. 年均温度、改良剂施用量、初始SOC因子是砂质土壤SOC含量对改良剂施用响应的主控因子(图 5), 这与张维理等[2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环境温度和水分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活性和代谢能力. 研究表明当环境处于温度较低和干旱缺水时, 不利于微生物生长时, 导致其活力降低活性和功能受到抑制, 碳周转速率下降, 限制了SOC的分解损失过程[52, 63, 64]. 综上, 施用改良剂后砂质土壤环境条件越差, 对砂质土壤SOC提升幅度越高, SOC稳定潜力越大.
本研究结果基于已发表文献的综合性统计分析, 由于数据质量的局限性, 仅分析单一改良剂施用年限及施用量对砂质土壤SOC含量的影响, 未考虑复合改良剂复配比例等因素. 后续研究需结合田间定位试验和室内控制试验, 阐明有机无机复合改良剂对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及潜在调控机制, 旨在为砂质土壤肥力提升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4 结论
(1)施用改良剂显著提高了砂质土壤SOC含量, 平均提高幅度为61%;其中有机改良剂、无机改良剂和复合改良剂施用后砂质土壤SOC含量分别平均提高37%、161%和54%;有机改良剂中, 生物质炭(55%)和有机肥(42%)施用对砂质土壤SOC含量的提升幅度显著强于秸秆(16%).
(2)砂质土壤SOC提升幅度随生物质炭和有机肥的施用量增加而增强, 随改良剂施用持续时间而降低.
(3)年均温度、改良剂施用量、初始SOC为调控砂质土壤SOC对改良剂响应的主要因素;对于低温干旱、土壤紧实、含沙量高以及SOC含量低的砂质土壤, 改良剂施用更能有效促进SOC积累, 从而提升砂质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