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  2016, Vol. 37 Issue (2): 534-541   PDF    
江西香溪流域干湿季交替下底泥氮释放机制及其对流域氮输出的贡献
韩宁1, 郝卓1,2, 徐亚娟1, 高扬1 , 于贵瑞1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2.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重庆 400716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江西千烟洲香溪流域的氮输出进行长期监测,并对该流域内的底泥进行基于正交试验的氮释放规律模拟研究,评估干湿季节交替下底泥氮释放对流域氮输出的贡献. 结果表明:①流域底泥在静态下 TN释放速率最大值为 36 mg ·(m2 ·d)-1,且随着时间的延续释放速率不断变小; ②对底泥氮释放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温度>扰动>pH,如将扰动视为误差项,温度和 pH对底泥氮释放的影响均为极显著; ③ TN释放速率与温度成正比例关系,随着温度升高,释放速率增大; 酸性和碱性条件均能促进底泥氮释放,且酸性条件的促进作用更强; ④流域底泥 TN和有效氮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 414.7~899.6mg ·kg-1和 17.5~58.9 mg ·kg-1,有效氮占TN的质量分数为3%~10%; ⑤流域在旱季 TN输出浓度范围为 0.58~2.40mg ·L-1,在雨季 TN输出浓度范围为 1.73~4.87 mg ·L-1; 流域底泥的氮释放通量约为 106.34kg ·a-1,流域氮输出总量为 864.15 kg ·a-1,底泥的氮释放对流域水体氮输出的贡献率约为 12.31%,底泥氮释放对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流域     氮输出     底泥     氮释放     干湿交替    
Nitrogen Release from Sediment Under Dry and Rainy Season Alterna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N Export from Xiangxi Watershed in Jiangxi Province
HAN Ning1, HAO Zhuo1,2, XU Ya-juan1, GAO Yang1 , YU Gui-rui1    
1. Key Laboratory of Ecosystem Network Observation and Model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
Abstract: In this study, N export from Xiangxi River Basin in Qianyanzhou station was measured by long-term monitoring, and simulation study on N release law from the sediment in watershed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orthogonal experiment, and at last the contributions of N release from sediment to N transport from watershed under dry and rainy season alternation were estim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of TN release rate was 36 mg ·(m2 ·d)-1 in stable status, which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ime; the impact of the three controlling factors on the N release followed the order of temperature > disturbance > pH, and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pH on N release from the sediment was significant when disturbance was considered as the error term; TN release rate increased with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 acidic and alkaline conditions could also promote N release from sediment, wherein the effect of acidic conditions on N release was stronger; the changes of TN and available N content in sediment were 414.7-899.6 mg ·kg-1 and 17.5-58.9 mg ·kg-1, so the percentage of available N only accounted for 3%-10% of TN; the TN transport concentrations were 0.58-2.40 mg ·L-1 and 1.73-4.87 mg ·L-1 in dry and wet seasons, respectively, the N release flux from sediment was about 106.34 kg ·a-1, the total N transport from watershed was 864.15 kg ·a-1,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N release from sediment to N transport from watershed was about 12.31%, so we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contribution of N release from sediment to water eutrophication.
Key words: watershed     N export     sediment     N release     wet and dry alternation    

引起水体污染的来源可以分为内源和外源,外源污染包括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而内源污染是指在水体中积累下来并且自身能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并造成水体二次污染的污染源. 底泥是水生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 生物作用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水体底泥中[1],其积累的大量污染物在外界水动力因素制约下向上覆水体释放营养物质,导致污染物重新回到水体,因此底泥成为水体污染物的内负荷[2]. 由于水体的外源污染日益严重,造成底泥累积的污染物越来越多,这些污染物在适当的条件下释放到水体中,将影响水体富营养化进程[3, 4]. 我国作为多湖泊国家,水体面临着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根据调查我国典型湖区的25个湖泊发现在2009~2010年有52%的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且其中有16个湖泊在近30年来的富营养化水平有所上升[5].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质下降,水体功能减退,扰乱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6],水体中氮、 磷等营养物质的增加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7, 8]. 在控制外源输入的情况下,水体富营养化与底泥内源氮、 磷释放之间的关系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热点关注的研究问题[9]. 余荣台[10]对某河段底泥进行静态室内模拟实验探索硝态氮的释放行为机制时发现:中性条件和温度都能促进硝态氮的释放; 荣伟英等[11]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考察上覆水的pH、 温度等对底泥释放总氮的影响时发现:酸性条件下底泥释放总氮的强度高于碱性条件且扰动可提高底泥释放总氮的强度; 孙飞跃等[12]对南淝河入湖区夏季底泥氮的释放通量进行估算,结果为0.597 t ·km-2.

虽然目前关于内源氮、 磷释放的研究较多,但是主要集中于定量或半定量研究,而水体内源污染物的释放途径、 释放量及其释放对水体污染的贡献率等定量研究仍具有不确定性[13, 14, 15, 16, 17]. 本文以亚热带丘陵区香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正交试验的底泥氮释放模拟控制实验,并通过对流域基流过程中氮输出的研究,探索底泥氮释放行为机制及其对流域氮输出的贡献,以期为揭示底泥营养盐释放在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进一步控制亚热带流域氮素非点源输出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区概况

本实验研究区域位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千烟洲红壤丘陵区生态网络试验站(115°04′13″E,26°44′48″N),所选取的香溪河流域位于江西省泰和县境内(图 1). 站内平均海拔为110.8 m,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9℃,年均降水量为1 542 mm,雨季多集中于3~9月,其中4~6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一半,7~8月高温少雨[18, 19]. 香溪流域的面积约为97 hm2,流域内河流流经林地、 稻田、 桔园,最终汇入架竹河,架竹河水系为长江鄱阳湖水系赣江流域的二级支流[20].

图 1 流域采样点分布及土地利用方式 Fig. 1 Sampling point distribution of watersheds and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品的采集

常规水样采集:在研究区域内自上游至下游设置8个采样点(图 1),供基流常规采样. A点位于上游鱼塘出口处,B、 C两点位于上游的林地外缘,D、 E和F位于中游的农田、 桔园交错带,G、 H两点位于下游,所处地区为桔园. 采样时间为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采样频率为2013年9、 10两月为每月10日采样一次,11月至次年8月为每月9日和19日采样(人工采样). 在G点设置截留三角堰,并安装ISCO水质采样仪,可实时监测记录水位变化. 底泥样品采集:底泥采样点的布设同常规水样采集点一致,分别于2013~2014年的8月17日、 9月17日、 2月17日、 4月17日、 6月17日和7月17日在设立的这8个常规采样点采集0~10 cm和10~20 cm处底泥样品,样品采集后立即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 2013年9月至次年2月为千烟洲地区的旱季,旱季为农田歇耕期; 2014年3~8月为千烟洲地区的雨季,雨季为农田漫灌期.

1.2.2 底泥释放实验

实验控制因素为pH、 温度和扰动,根据该区水体pH变化、 温度变化:pH设置为4.4、 5.5、 6、 6.5、 7、 7.5、 8、 8.5、 9共9个梯度,温度设置为5、 20和35℃共3个梯度,扰动设置水动力条件为静止、 轻微扰动和剧烈扰动共3个梯度. 利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27组实验(表 1). 将混合均匀的底泥平铺于250mL烧杯中并使其厚度达到50 mL处,向烧杯中加入超纯水至200 mL刻度线,每天取样一次,每次取样为10 mL(取水样时用注射器抽取),测定水中TN浓度. 取样后加入超纯水至200 mL刻度线,实验周期为7 d.

表 1 底泥氮释放模拟正交试验方案 Table 1 Orthogonal experiment scheme for simulation of N release from sediment
1.2.3 底泥土壤与常规水样分析

常规水样测定:将水样用过硫酸钾消煮后用ALLANCE流动注射分析仪(法国)测定TN、 DTN(溶解性总氮)、 NH4+-N(氨氮)和NO3--N(硝氮). 底泥TN的测定:将底泥风干后过100目筛准确称取1 g,并采用浓硫酸消解法,消煮液冷却后导入100 mL容量瓶进行定容. 最后取上清液,采用ALLANCE流动注射分析仪测定上清液的TN. 底泥有效氮的测定:采用扩散法,将底泥风干后过60目筛准确称取2 g,加入0.2 g FeSO4(催化剂)和10 mL 1 mol ·L-1的NaOH溶液,在40℃恒温箱中培养24 h后取出,用0.01 mol ·L-1的H2SO4标准液进行滴定.

1.3 计算方法 1.3.1 氮释放速率

采用式(1)计算静水水体底泥氮的释放强度[21]

式中,γ为底泥释放速率[mg ·(m2 ·d)-1]; V为烧杯中上覆水体积(L),V=0.15 L;ρn、 ρj-1为第n次和j-1次采样时上覆水中氮浓度(mg ·L-1); Vj-1为第j-1次采样体积(L),Vj-1=0.01 L; A为烧杯泥水接触面积(m2),A=0.004 0 m2t为释放时间(d).

1.3.2 氮累积释放量

式中,S为底泥氮的累积释放量(mg); γ为底泥释放速率[mg ·(m2 ·d)-1]; A=0.004 0 m2t为释放时间(d).

1.3.3 氮释放通量

采用式(3)对氮释放通量进行估算[12]

式中,W代表流域氮释放总量(kg); Sij为第j区域的底泥在i温度下的释放速率[mg ·(m2 ·d)-1]; Aj为第j个湖区面积(m2); ΔTj为j温度下所代表的时间段(d).

1.3.4 地表径流氮输出负荷

式中,yj为第j种污染物的排放负荷(g); ctt时刻径流中第j种污染物的浓度(mg ·L-1); qtt时刻的流量(m3 ·s-1); ci为第j种污染物在样本i监测时的浓度(mg ·L-1); qi为样本i在监测时的流量(m3 ·s-1); x为径流量(m3); Qi为样本ii+1之间的总流量; Δti为样本ii+1的时间间隔(s).

1.4 正交试验统计分析 1.4.1 极差分析

对第7 d上覆水TN浓度进行极差分析,针对水平数不等的正交试验,其极差值需要根据式(6)进行折算:

式中,R′代表折算极差; ri代表同水平的重复次数; di代表折算系数(表 2); R代表同水平和的极差.

表 2 折算系数 Table 2 Convert coefficient
1.4.2 方差分析

由于极差分析不能估计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测定中必然存在的误差而无法估计实验误差的大小,所以一般采用方差分析法来弥补极差分析法的不足. 对底泥释放实验的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可以得到表 3的计算数据(由于扰动存在较大的人为误差,因此将扰动条件视为误差项).

表 3 底泥释放实验各因素方差分析 Table 3 Analysis of variance of N release experiment
2 结果与分析 2.1 底泥静止状态下TN释放的动态变化

图 2可知底泥TN的释放速率在初期最大,最大值为36mg ·(m2 ·d)-1,第2 d上覆水的TN浓度达最大值1.03mg ·L-1,这是由于实验初期底泥-水界面浓度梯度较大,所以会有一个明显的释放过程[12]. 在1~3 d时,底泥TN的释放速率急剧降低,到第3 d降低至12.4 mg ·(m2 ·d)-1,这是由于随着时间的延续,底泥-水界面之间的浓度梯度变小,所以TN的释放速率不断下降. 第7 d以后TN的释放速率趋于缓和,且上覆水TN的浓度保持在0.86~0.97mg ·L-1范围内,底泥TN还处于释放状态,最后释放与吸附会逐渐趋于动态平衡.

图 2 静态底泥的TN释放速率 Fig. 2 TN release rate of static sediment
2.2 底泥氮释放影响因素分析 2.2.1 统计分析

根据公式(6)计算第7 d上覆水的TN浓度得到极差值的顺序为:RA=0.69>RB=0.11>RC=0.09(A、 B、 C分别代表pH、 扰动和温度). R′的大小代表影响底泥氮释放的主次顺序,因此3个因素影响底泥氮释放的主次为:温度>扰动>pH. 方差分析结果列于表 3,对A、 C因素进行显著性检验并查表可得:Fα=0.01(9,27)=3.15,Fα=0.01(3,27)=4.60,FA=3.59>Fα=0.01(9,27),FC=178.63>Fα=0.01(3,27),则温度和pH对底泥氮释放的影响均为极显著.

2.2.2 温度对底泥TN释放的影响

底泥释放实验模拟了3个温度条件下底泥TN的释放规律,选取pH=7、 无扰动即编号为13、 14、 15的样品进行分析. 由图 3可见,TN释放速率与温度呈正比例关系,随着温度升高,TN释放速率也随之加快. 由公式(2)计算出3个温度下底泥的氮累积释放量,结果见表 4. 从中可知,3个温度下底泥的氮累积释放量分别为50.45、 50.35、 73.15 mg; 温度为35℃时底泥的氮累积释放量高于其他温度,说明温度为35℃时底泥释放了更多的TN.

图 3 不同温度条件下底泥TN释放速率 Fig. 3 TN release rate of sediment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表 4 不同温度条件下氮累积释放量 Table 4 Cumulative release of N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2.2.3 pH对底泥TN释放的影响

在温度和水动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选取pH为酸性、 中性和碱性的情况进行分析. 如图 4所示,实验进行1 d时出现最大释放速率,在pH为9时TN释放速率的最大值为37.88mg ·(m2 ·d)-1,高于酸性和中性的最大释放速率. 随着时间的延续,酸性和碱性条件均能增加TN释放速率,且酸性条件的促进作用更强. pH=4.4和pH=9时上覆水TN浓度的峰值分别为1.31mg ·L-1和1.20 mg ·L-1,且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上覆水TN浓度在实验过程中明显高于中性条件,这个结果表明酸性和碱性条件均能促进底泥的氮释放.

图 4 不同pH条件下TN变化特征 Fig. 4 Variation of TN under different pH conditions

分析整合采样点B(林地),D、 E、 F(林地+桔园),G、 H(桔园)的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如图 5所示. 图 5为研究区域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0 cm和10~20 cm处的底泥TN及有效氮含量的变化特征,其中2、 9月为流域的旱季,4、 6、 7、 8月为流域的雨季. 从中可以看出,底泥有效氮含量和TN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该区TN及有效氮含量波动范围较大,分别为:414.7~899.6mg ·kg-1和17.5~58.9 mg ·kg-1,有效氮含量占TN的质量分数为3%~10%,说明流域底泥的氮存在一定的潜在释放性. 雨季和旱季底泥TN含量的均值分别为662.7 mg ·kg-1和588.6 mg ·kg-1,旱季底泥TN含量相对低于雨季,这可能是由于雨季时大气中的氮通过沉降的方式进入水体,且土壤中的氮素随着地表径流迁移进入水体,使得水体中氮素含量增加[22, 23],进而导致底泥中氮素含量的增加. 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底泥TN及有效氮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林地+桔园和桔园的TN含量普遍高于林地; 林地+桔园的有效氮含量普遍高于林地和桔园; 林地0~10 cm处底泥TN及有效氮的含量显著高于10~20 cm处,而农田+桔园和桔园区的垂直分布则无显著规律. 有研究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迁移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与土壤的理化性质、 植被覆盖度等因素有关[24].

图 5 底泥TN及有效氮含量变化特征 Fig. 5 Variation of contents of TN and available N from sediment
2.4 流域底泥氮释放通量

根据全年对流域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分别用5、 20、 35℃代表流域冬季、 春季和秋季、 夏季的温度. 从图 3表 4可以看出在7 d以前3个温度下底泥氮累积释放量都为正值,底泥氮都处于释放状态. 用公式(1)计算出3个温度条件下的氮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7.07、 7.36、 10.55mg ·(m2 ·d)-1,香溪流域水域面积约为3.6 hm2,由得到的氮释放速率的均值用公式(3)计算氮释放通量. 用5℃计算流域冬季氮释放通量为22.91kg ·a-1; 用20℃计算流域春季和秋季氮释放通量为48.49 kg ·a-1; 用35℃计算流域夏季氮释放通量为34.94 kg ·a-1. 所以香溪流域底泥氮释放通量约为106.34 kg ·a-1,其中雨季氮释放通量为59.32 kg ·a-1,旱季氮释放通量为47.02 kg ·a-1.

3 讨论 3.1 环境因素对底泥氮释放的影响

温度较高能促进底泥氮释放的原因一方面是温度升高会增强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增加氮的释放量; 另一方面是微生物活性增强会导致氧消耗速率加快,环境中的溶解氧减少并且由氧化状态转化为还原状态,加快了底泥中有机氮的转化和释放[9]. 有研究发现,厌氧状态下底泥氨氮会很快释放出来[25]; 荣伟英等[11]在pH=7的条件下观测上覆水TN浓度变化时发现:TN浓度大小为T=25℃﹥T=15℃﹥T=5℃.

pH能影响水体中离子交换吸附和化学平衡等机制,因此pH对底泥氮释放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26]. 本实验结果表明酸性条件(pH=4.4)和碱性条件(pH=9)均能促进底泥的氮释放,这可能是由于在酸性条件下上覆水的H+浓度高,其与底泥胶体吸附的NH4+发生离子交换,使NH4+释放到上覆水中,导致上覆水中氮的浓度增加; 而在碱性条件下,OH-会促进(7)式的化学平衡向右侧方向进行,从而减少了水体中的NH4+,增大了泥-水界面NH4+的浓度差,因而促进底泥中铵态氮向上覆水的释放,增加了上覆水中氮的浓度[27, 28, 29].

3.2 干湿季交替下流域氮输出动态变化

以8个采样点的平均值作为流域水体氮含量,其变化趋势如图 6. 在旱季,随着农事活动的减弱及气温的降低,水体TN含量逐渐降低. 研究中NH4+-N和NO3--N约占DTN的60%以上,成为水体DTN的主要组成部分; 且在监测期间NO3--N与DTN的比值绝大多数都高于1/2,成为旱季地表水体DTN的主要存在形态. 在雨季,TN浓度在4月和8月较高,这是因为小流域会在4月和8月中期进行水稻追肥(肥料为尿素),因此在追肥期间流域内水体TN含量会高于其他月份. NH4+-N和NO3--N仍然是水体DTN的主要存在形态,但是NH4+-N和NO3--N的变化无明显规律. 旱季和雨季水体TN浓度的范围分别为0.58~2.40mg ·L-1和1.73~4.87 mg ·L-1. 2014年国际上一般认为TN浓度为0.2 mg ·L-1是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浓度[30],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的阈值为1.5 mg ·L-1 [31],香溪流域的河流已经存在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

图 6 流域干湿季交替下氮变化规律 Fig. 6 Change of N under dry and wet season alternation
3.3 底泥氮释放对流域氮输出的贡献

根据式(4)和式(5)计算出旱季和雨季流域的径流量和氮输出量如图 7. 在2013年9月~2014年8月间流域氮输出总量为864.15 kg; 流域在雨季氮输出量为765.81 kg ·a-1,在旱季氮输出量为98.34 kg ·a-1. 流域底泥氮释放对河流氮输出的年贡献量约为106.34 kg,所以底泥氮释放对流域水体氮输出的贡献率约为12.31%. 这说明香溪河流域底泥氮释放对水体氮输出贡献巨大,影响了水体富营养化的进程. 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紊乱,还会降低水体透明度、 释放有毒物质等. 香溪流域内底泥氮释放已经成为水体氮来源的重要部分,要高度重视流域底泥氮释放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以防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图 7 流域干湿季交替下氮输出量变化 Fig. 7 Change of N export of basin under wet

and dry season alternation
4 结论

(1)在静止状态下,流域底泥TN的释放速率在第1 d达最大值36mg ·(m2 ·d)-1,随后随着时间的延续TN释放速率不断降低,直到底泥TN释放与吸附达到动态平衡; 对正交试验的结果进行极差分析,3个控制因素对底泥氮释放影响的主次为:温度>扰动>pH; 进行方差分析时,如把扰动作为误差项,则温度和pH对底泥氮释放的影响均为极显著.

(2)温度与底泥TN释放速率呈正比例关系,随着温度升高,TN释放速率增大; 酸性和碱性条件均能促进底泥氮释放,且酸性条件的促进作用更强.

(3)流域底泥TN及有效氮含量范围为414.7~899.6mg ·kg-1和17.5~58.9 mg ·kg-1,有效氮含量占TN的质量分数为3%~10%,香溪流域的底泥存在潜在释放性; 在旱季流域TN浓度的范围为0.58~2.40mg ·L-1,雨季TN浓度的范围为1.73~4.87mg ·L-1,已经存在发生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

(4)香溪流域底泥氮释放通量约为106.34 kg ·a-1,流域氮输出总量为864.15 kg ·a-1,底泥氮释放对流域水体氮输出的贡献率约为12.31%,底泥氮释放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王海龙, 常学秀, 王焕校. 我国富营养化湖泊底泥污染治理技术展望[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1 (3): 41-46.
[2] 卢少勇, 蔡珉敏, 金相灿, 等. 滇池湖滨带沉积物氮形态的空间分布[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4): 1351-1357.
[3] Lijklema L, Koelmans A A, Portielje R. Water quality impacts of sediment pollution and the role of early diagenesis[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3, 28 (8-9): 1-12.
[4] 王佩, 卢少勇, 王殿武, 等. 太湖湖滨带底泥氮、 磷、 有机质分布与污染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 (4): 703-709.
[5] 陈小锋, 揣小明, 杨柳燕. 中国典型湖区湖泊富营养化现状、 历史演变趋势及成因分析[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 (4): 438-443.
[6] 范荣桂, 朱东南, 邓岚. 湖泊富营养化成因及其综合治理技术进展[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0, 21 (6): 48-52.
[7] 秦伯强.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途径初探[J]. 湖泊科学, 2002, 14 (3): 193-202.
[8] 单保庆, 菅宇翔, 唐文忠, 等. 北运河下游典型河网区水体中氮磷分布与富营养化评价[J]. 环境科学, 2012, 33 (2): 352-358.
[9] 朱永青. 淀山湖底泥氮磷营养盐释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4, 36 (5): 70-77, 82.
[10] 余荣台. 城市内河沉积物硝态氮释放行为的模拟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 2014, 8 (7): 2870-2874.
[11] 荣伟英, 周启星. 大沽排污河底泥释放总氮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 (2): 326-331.
[12] 孙飞跃, 陈云峰, 高良敏. 南淝河入湖区夏季底泥氮的释放通量估算[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4): 206-207.
[13] Mortimer C H. The exchange of dissolved substances between mud and water in lakes[J]. Journal of Ecology, 1941, 29 (2): 280-329.
[14] 林秋奇, 胡韧, 段舜山, 等. 广东省大中型供水水库营养现状及浮游生物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03, 23 (6): 1101-1108.
[15] 魏岚, 刘传平, 邹献中, 等. 广东省不同水库底泥理化性质对内源氮磷释放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 (7): 1304-1310.
[16] 吕元蛟, 李瑞娇, 张念, 等. 池塘残饵对底泥氮、 磷释放影响的模拟研究[J]. 环境科学, 2014, 35 (6): 2178-2184.
[17] 刘杰, 郑西来, 陈蕾, 等. 水库沉积物氮磷释放通量及释放规律研究[J]. 水利学报, 2012, 43 (3): 339-343.
[18] 陈建平, 李艳, 董思宏, 等. 江西千烟洲农业生态系统水环境氮污染研究[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2, 23 (6): 51-54.
[19] 涂洁, 刘琪璟, 王辉民, 等. 江西千烟洲木荷液流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 23 (2): 267-273.
[20] 郝卓, 高扬, 张进忠, 等. 南方红壤区氮湿沉降特征及其对流域氮输出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5, 36 (5): 1630-1638.
[21] 《全国主要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调查研究》课题组.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7.
[22] 刘文竹, 王晓燕, 樊彦波. 大气氮沉降及其对水体氮负荷估算的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4, 36 (5): 88-93, 101.
[23] 闫瑞, 闫胜军, 赵富才, 等. 黄土丘陵区岔口小流域暴雨条件下氮素随地表径流迁移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14, 28 (5): 82-86.
[24] 王鹏, 高超, 姚琪, 等. 环太湖典型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磷素随地表径流迁移特征[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6 (3): 826-830.
[25] 林建伟, 朱志良, 赵建夫. 曝气复氧对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J]. 生态环境, 2005, 14 (6): 812-815.
[26] 梁淑轩, 贾艳乐, 闫信, 等. pH值对白洋淀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36): 20859-20862.
[27] 扈传昱, 潘建明, 刘小涯, 等. 南大洋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分布及扩散通量研究[J]. 海洋学报, 2006, 28 (4): 102-107.
[28] Kemp W M, Sampou P, Caffrey J, et al. Ammonium recycling versus denitrification in chesapeake bay sediments[J].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1990, 35 (7): 1545-1563.
[29] 宋洪旭, 邢荣莲, 陈丽红, 等. 温度和pH对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营养盐释放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54 (4): 835-842.
[30] 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 湖泊污染控制技术指南[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1-2.
[31] Dodds W K, Jones J R, Welch E B. Suggested classification of stream trophic state: distributions of temperate stream types by chlorophyll, tota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J]. Water Research, 1998, 32 (5): 1455-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