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  2015, Vol. 36 Issue (12): 4523-4530   PDF    
开放系统下方解石对磷的去除
李振炫1,2,3, 刁家勇1, 黄利东4 , 陈艳芳1, 刘大刚1, 许正文1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 210044;
2. 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44;
3. 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 210044;
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南京 210044
摘要: 通过批量平衡法,研究开放系统条件下方解石对磷的去除特性. 结果表明:①方解石在开放系统中的预平衡过程,在24 h左右便能完成; ②动力学的结果表明,当初始浓度为0.5 mg ·L-1时,磷去除在前10 h内便完成很大部分,推测其去除行为主要由表面吸附进行; 当初始浓度为2.5 mg ·L-1时,磷去除主要是靠后期的磷沉淀方式来完成. ③当初始磷浓度≤2.5 mg ·L-1时,反应时间设为10 h,磷的去除过程可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来较好地拟合,推测在该条件下,表面吸附是磷去除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方式. ④加入邻苯二甲酸的情况下,当初始磷浓度<2.5 mg ·L-1时,磷的去除率下降了一些,这是因为此时磷去除主要通过表面吸附完成,而邻苯二甲酸与磷共同竞争表面上的吸附位点; 当初始磷浓度>2.5 mg ·L-1时,磷的去除率增大了一些,这是因为邻苯二甲酸的加入促进了钙浓度的增加,从而促进磷通过钙以沉淀的形式去除.
关键词:      方解石     吸附     动力学     等温吸附    
Removal of Phosphate by Calcite in Open-System
LI Zhen-xuan1,2,3, DIAO Jia-yong1, HUANG Li-dong4 , CHEN Yan-fang1, LIU Da-gang1, XU Zheng-wen1    
1.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2.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Pollution Control, Nanjing 210044, China;
3. Jiangsu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4. Schoo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Abstract: Batch methods were deployed to study the removal of phosphate by calcite in an open-system. Results showed that:①The pre-equilibrium process of calcite in open system could be achieved within 24 hours ②The kinetic results showed that, at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0.5 mg ·L-1, the phosphate removal was almost completed within 10 hours of the first phase. The observation may be attributed to surface adsorption. At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2.5 mg ·L-1, the phosphate removal was mainly carried out by the precipitation of phosphate at later stage of the process; ③At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2.5 mg ·L-1, setting 10 h as reaction time, the phosphate removal process was described well by the Langmuir model.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surface adsorption was the principal removal way of phosphate; ④With the addition of phthalate, at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2.5 mg ·L-1, the phosphate removal rate experienced a small decrease. That was because phosphate was mainly removed by surface adsorption, and thus, phthalate was a competitor to phosphate for the same adsorption site. The phosphate removal rate increased a little at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2.5 mg ·L-1, this was because the phosphate precipitation was reinforced by the increase of calcium concentration, which was caused by phthalate addition.
Key words: phosphate     calcite     sorption     kinetics     isotherm    

磷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1]. 方解石是容易获得且成本低廉的天然矿物,相关研究表明方解石可有效去除水中的磷酸盐[2]. 方解石除磷后的产物可直接用作酸性土壤的肥料[3],亦可被再次用于水中磷酸盐的去除[4]. 为此,探索利用廉价的方解石去除磷污染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不少学者对磷在方解石上的去除机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5, 6, 7, 8],一致认为:①低磷浓度的条件下,前期阶段磷去除主要通过表面吸附的方式进行,相关研究通过吸附/解吸实验描述了该表面吸附过程[9, 10],后期阶段是非晶态磷酸钙化合物向晶态磷灰石转变的阶段,但该转变过程非常缓慢. ②高磷浓度的条件下,开始时少量的磷仍通过表面吸附的方式去除,随后大量的磷是通过沉淀形成钙磷化合物(如透钙磷石、 羟基磷灰石等)的形式去除,相关工作借助光谱仪器表征了此类钙磷化合物[11, 12]. 对磷的去除机制达成以上共识的同时,学者们也发现,不同的平衡系统CaCO3-H2O-CO2条件(不同的平衡pH值)下,磷的去除行为规律是不同的[10, 13]. 比如,赵雪松等[14]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的初始磷浓度条件下,pH值为7时,磷的等温吸附曲线可用Langmuir模型来更好地拟合,而pH值为9时,Freudlich模型则更好地拟合该等温吸附曲线.

自然的开放系统CaCO3-H2O-CO2 是环境中含方解石的水溶液易达到的状态. 根据亨利定律,此开放系统中CO2分压固定,溶液中[CO2]浓度也固定,平衡pH值接近等电点(pHzpc)[15, 16]. Li等[17]的研究表明,与其他平衡系统CaCO3-H2O-CO2 条件(pH远离等电点pHzpc)相比,自然的开放系统CaCO3-H2O-CO2 条件(pH接近等电点pHzpc)下方解石的表面活性是最低的,相对而言,此条件下表面反应过程能被更清晰地描述. 然而,专门在该开放系统条件下研究磷去除行为的报道却很少. 为此,本文旨在研究开放系统条件下方解石对磷的去除行为.

另外,前期学者[18, 19, 20, 21]的研究工作表明,有机二羧酸会对磷的去除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苹果酸、 草酸、 酒石酸等,但未提到邻苯二甲酸. 邻苯二甲酸是典型的芳香二羧酸,与上述有机二羧酸具有类似的结构,只不过是两个羧基之间的连接结构不同(一种是链烃结构,另一种是芳香烃结构). 同时,邻苯二甲酸是环境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作者的前期工作[22]也专门研究了邻苯二甲酸在方解石上的吸附特性. 鉴于此,本文也将研究邻苯二甲酸对磷去除的影响,以期为研究其他芳香二羧酸对磷去除的影响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方解石(分析纯,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粒径约3 000 nm(粒径分析仪Zetasizer Nano ZS90)、 比表面积约为2.4 m2·g-1(全自动气体吸附分析仪Autosorb-iQ-AG-MP). 磷酸二氢钾、 四水合钼酸铵、 浓硫酸、 抗坏血酸,均为分析纯; 酒石酸锑钾为化学纯.

1.2 测试方法与仪器

磷酸盐浓度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仪器为分光光度计(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CARY-50)、 pH计(上海仪电科学仪器有限公司,PHSJ-4F)、 恒温振荡器(太仓强乐实验设备有限公司,SHZ-82A)、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安捷伦上海分析仪器公司,3150G,Ca检测限为 0.5 mg·L-1)、 离心机(湖南湘仪实验室仪器开发有限公司,TDZ5-WS)、 恒温磁力搅拌器(金坛市医疗仪器厂,Feb-85).

1.3 实验方法 1.3.1 开放系统的预平衡实验

取2个1 L的高脚烧杯(2个重复),加入20 g碳酸钙和800 mL水,通入经0.22 μm滤膜过滤的空气,持续搅拌溶液,分别在0、 0.5、 1.5、 3、 5、 8.5、 18.5、 25、 28、 32、 43、 48 h进行取样,取样前测pH和电导率,每次取样10 mL,离心过滤(0.45 μm水系滤膜)后测钙.

1.3.2 动力学实验

取2个1 L的高脚烧杯(2个重复),按照1.3.1节的方法完成预平衡后,加入磷酸二氢钾溶液(使磷初始浓度为0.5 mg·L-1)后持续搅拌,并开始计时,分别在0.5、 1.5、 3、 5、 10、 23.5、 28、 33、 47.5、 72 h取样,取样之前测pH和电导率,每次取10 mL样,离心过滤后测试磷和钙. 另设初始浓度为2.5 mg·L-1的磷溶液,重复上述步骤.

1.3.3 等温吸附实验

与1.3.2节实验中保持相同的固液比,在250 mL 玻璃瓶中加入2.5 g方解石和100 mL蒸馏水,采用1.3.1节中的方法对实验体系进行预平衡. 加入磷酸二氢钾溶液,配制不同的初始浓度(0.1、 0.2、 0.5、 1、 2.5、 5 mg·L-1),重复2次. 根据1.3.2节的实验结果,以10 h作为磷的反应时间. 恒温振荡10 h后取样分析,取样操作条件同1.3.2节. 另外,温度设为:10、 20和30℃,分别进行上述实验步骤.

1.3.4 邻苯二甲酸对磷去除的影响实验

常温25℃下,在250 mL玻璃瓶中加入2.5 g方解石和100 mL蒸馏水,预平衡后加入邻苯二甲酸溶液(初始浓度为1 000 mg·L-1),恒温振荡24 h,再加入磷酸二氢钾溶液,继续振荡10 h后取样,取样操作条件同1.3.2节. 磷的初始浓度设置为0.5、 1、 2.5、 5、 10、 20 mg·L-1. 重复2次. 另外设置不加邻苯二甲酸的作为对照.

1.3.5 数据处理

计算磷的去除率(或吸附率)R(%),采用公式(1); 计算磷的去除量(或吸附量)qe( mg·g-1),采用公式(2).

式中,c0ce 分别为反应前、 后溶液中的磷浓度(mg·L-1); qe为平衡时的磷吸附量( mg·g-1); V为溶液体积(L); m为方解石的质量(g).

一、 二级动力学方程见公式(3)和(4).

式中,qe代表平衡时的磷吸附量( mg·g-1); qt代表在时间为t 时的磷吸附量( mg·g-1); k1k2分别表示一、 二级吸附速率常数; t为吸附时间(h).

2 结果与讨论 2.1 开放体系的预平衡

开放体系CaCO3-CO2-H2O的预平衡过程中,钙浓度、 pH及电导率随时间变化的结果见图 1图 2. 钙浓度的结果表明,开始时不断上升,24 h后趋向稳定,维持在32 mg·L-1左右; 电导率的变化趋势与钙浓度的变化趋势相似,24 h后电导率维持在110 μS·cm-1. pH的结果显示,开始时pH值很高(约为10),随后逐渐下降,24 h后趋向稳定. 这由于开始阶段方解石溶解时,大量的CO32-释放到溶液中,空气中CO2不能迅速补给到溶液中来,整个体系有点类似“封闭体系”[15],pH值很高,随着反应的进行,CO2不断参与进来,pH值不断下降. 根据研究报道[23],开放体系CaCO3-CO2-H2O平衡时的pH值接近8.3,该理论值与本实验结果相一致. 由此可见,经过24 h的预平衡过程,开放体系CaCO3-CO2-H2O接近平衡状态.

图 1 开放体系预平衡过程中钙浓度结果 Fig. 1 Calcium concentration during pre-equilibrium of the open system

图 2 开放体系预平衡过程中pH及电导率结果 Fig. 2 The pH and conductivity during pre-equilibrium of the open system
2.2 磷去除的动力学研究

磷去除的动力学结果见图 3. 当初始浓度为0.5 mg·L-1时,前10 h去除的速率很快,磷的去除量已接近总去除量的75%,后期磷去除速率缓慢,到24 h磷的去除已基本完成; 当初始浓度为2.5 mg·L-1时,前10 h去除的速率虽然也很快,但磷去除的量仅占总去除量的25%,10 h以后磷去除的量呈线性增加,至72 h磷去除仍在继续.

图 3 方解石去除磷的动力学结果 Fig. 3 Removal kinetics of phosphate by calcite

前人的研究表明[24, 25],磷在方解石上的去除行为呈现出两种方式:①低磷浓度的条件下,磷的去除主要通过前期表面吸附的方式进行,其完成时间相对较快; ②高磷浓度的条件下,磷主要通过后期以钙磷化合物沉淀形式来去除,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结合该研究结果,笔者推测本实验中,当初始浓度为0.5 mg·L-1时,磷的去除大部分是要靠前期的表面吸附来完成的,且在10 h内完成了很大部分; 当初始浓度为2.5 mg·L-1时,磷的去除主要通过磷沉淀的方式进行,且大部分是在后期阶段完成(10 h后). Sø等[10]关于磷在方解石上的去除动力学研究表明,当初始浓度小于1.5 mg·L-1时,磷的去除在3 h内便全部完成,主要通过表面吸附来完成; 当初始浓度为3.1 mg·L-1时,磷的去除主要通过后期的磷沉淀的方式来进行,持续时间长达70 h. 虽然该研究是在pH为7.5的平衡系统条件下进行的,但该研究结果与本实验结果较类似.

磷去除过程中,对应的钙浓度、 pH及电导率变化结果见图(图 4~6). 整体看来,钙浓度、 pH、 电导率开始时迅速上升,后期慢慢趋于稳定. 关于此整体变化趋势,笔者推测加入磷后,溶液中原有的平衡体系将受干扰,磷酸盐离子可能与Ca2+发生络合作用,方解石将进一步溶解,为此Ca浓度,pH,电导率将上升,直至新的平衡体系建立. 但上述这些仅仅是推测,具体的影响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具体的变化趋势阐述如下:①当初始浓度为0.5 mg·L-1时,钙浓度、 pH、 电导率,10 h之前迅速上升,10 h后便渐趋稳定. 该变化趋势,从侧面佐证的去除反应在10 h内便基本完成. ②当初始浓度为2.5 mg·L-1时,钙浓度、 pH、 电导率,10 h前上升迅速,10 h后上升速率缓慢,但仍持续上升,一直到72 h. 此后期的变化趋势从侧面辅证了磷的去除主要是在后期阶段完成(10 h后).

图 4 磷去除动力学过程中钙浓度结果 Fig. 4 Calcium concentration during phosphate removal kinetics

图 5 磷去除动力学过程中pH结果 Fig. 5 The pH during phosphate removal kinetics

图 6 磷去除动力学过程中电导率结果 Fig. 6 Conductivity during phosphate removal kinetics

磷的去除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见图 7),初始浓度为0.5 mg·L-1时,一级、 二级动力学模型都能很好地模拟该动力学过程 (相关系数均接近0.99); 而初始浓度为2.5 mg·L-1时,一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模拟(相关系数约0.99),但二级动力学模型模拟的结果稍差(相关系数约0.90). 此模拟结果从侧面暗示了,以上两种浓度下,磷的主导去除机制不一样.

图 7 方解石去除磷的动力学过程模拟 Fig. 7 Removal kinetic model of phosphate removal by calcite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本研究中引入10 h这个时间点,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来描述在某个时段内哪种去除机制更占主导地位,10 h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可用于严格区分两种去除机制的时间点. Griffin等[26]的结果也表明,严格地选择一个时间点来界定磷的两种去除机制行为是不太可能的.

2.3 方解石对磷的等温吸附研究

结合前面2.2节中的结果,本实验中设定10 h作为磷去除的反应时间,从而尝试研究磷的等温吸附过程. 磷的等温吸附曲线见图 8. 结果表明,随着初始浓度增加,磷的吸附量上升,当增加到5 mg·L-1时,不管在哪个温度条件下,磷的吸附量都有陡增的现象(图中虚框表示). 结合李祖荫等[27]的研究结果,该“陡增”现象可解释如下:随着浓度的增加,磷去除的机制由表面吸附为主导反应,开始转变为以磷沉淀为主导反应. 不同温度下的磷去除量对比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磷的去除量也在增大. 许虹等[13]的研究表明,即使在磷浓度很低的情况下,提高温度也有利于磷的去除. 王里奥等[12]的研究也表明,温度上升,磷的去除率显著提高. 本实验结果与以上研究相吻合.

图 8 磷等温吸附曲线 Fig. 8 Phosphate sorption isotherm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高初始浓度条件下(5 mg·L-1)已经出现磷沉淀现象,因此尝试描述磷的等温吸附过程时,主要针对图 7中低初始浓度(≤2.5 mg·L-1)的相关数据进行模型拟合. 运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式(5)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式(6)来进行拟合.

式中,qe为平衡时磷的吸附量( mg·g-1); ce 代表平衡时溶液中磷浓度( mg·L-1); Qm为饱和时磷的吸附量; Kban均为常数.

拟合结果见图 9表 1. 结果表明,3种温度下,Langmuir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99以上,且拟合所得的最大吸附量与实测值很接近,但是用Freudlich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相对较差. Griffin等[26]的研究也表明,当pH为8.4左右,磷浓度≤0.62 mg·L-1时,磷在方解石上的吸附能够运用Langmuir模型来拟合. 该研究结果与本实验结果相一致.

图 9 磷等温吸附曲线的线性拟合 Fig. 9 Langmuir and Freundlich linear fittings for phosphate adsorption isotherm

表 1 等温线拟合特征值 Table 1 Isotherm fitting characteristic values

由此可见,在开放系统条件下,反应时间设为10 h,温度10~30℃ 范围内,当初始磷浓度≤2.5 mg·L-1时,磷的去除过程可以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很好地来拟合. 鉴于如此好的模型拟合,推测在此条件下,磷去除的方式,是以表面吸附作为其主导方式.

以上磷去除过程中的钙浓度结果见图 10. 相同的温度条件下,随着磷初始浓度增大(0~5 mg·L-1),溶液中的钙浓度变化不大,此现象表明,在该磷浓度范围内,尽管有钙磷化合物的沉淀反应发生,但对于溶液中钙浓度的影响不是很大. 不同温度下的钙浓度结果对比发现,溶液中的钙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这是因为在通常大气压条件下,方解石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28].

图 10 磷等温吸附过程中的Ca浓度结果 Fig. 10 Calcium concentration during phosphate adsorption isotherms
2.4 邻苯二甲酸对方解石去除磷的影响

邻苯二甲酸对磷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见图 11,钙浓度的结果见图 12. 钙浓度的结果表明,加入1 000 mg·L-1的邻苯二甲酸后,溶液中的钙浓度明显增大了很多. 结合李振炫等[22]的研究结果来解释,这是由于邻苯二甲酸络合Ca2+的能力相对较强,为了维持方解石的溶度积常数Ksp不变,溶液中的Ca浓度增大.

图 11 邻苯二甲酸对磷的去除率的影响 Fig. 11 Effects of phthalate on phosphate removal

图 12 钙浓度的结果 Fig. 12 Calcium concentration

磷的去除率结果表明,当初始磷浓度<2.5 mg·L-1时,发现在加入邻苯二甲酸的情况下,磷的去除率下降了一些. 其结果解释如下:如2.3节中的结论所述,当磷浓度<2.5 mg·L-1时,磷的去除是以表面吸附作为主导方式,当溶液中加入邻苯二甲酸后,邻苯二甲酸会对磷吸附构成竞争作用. 何振立等[18]的研究表明,二羧酸离子能够与磷酸根竞争吸附点位,一般来说,二羧酸离子的浓度应>10-4 mol·L-1时,其竞争作用才显著. 印红伟等[29]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溶液中加入200 mg·L-1的乙二酸,会对磷的去除产生抑制作用. 这些结果都与本实验结果相吻合.

磷的去除率结果还表明,当初始磷浓度≥5 mg·L-1时,在加入邻苯二甲酸的情况下,磷的去除率反而上升了一些. 其结果解释如下:结合2.3节中的结论所述,当磷浓度≥5 mg·L-1时,磷沉淀为磷去除过程中的主导反应. 加入邻苯二甲酸后溶液中的钙浓度明显上升,而根据林建伟等[2]的研究结果,钙浓度的上升,会更加促进磷通过钙磷化合物的沉淀形式去除. 因此,本实验中磷的去除率比原先增大了很多. 而且,图 12中钙浓度结果表明,当磷浓度从5 mg·L-1增大到20 mg·L-1的过程中,不管加不加邻苯二甲酸,溶液中的Ca浓度都有下降的趋势,这从侧面反映了在此浓度范围内,磷的去除更多是通过钙磷化合物沉淀的形式来进行的. Plant等[30] 的研究也表明,当加入的磷浓度达到7.5 mg·L-1,随着磷去除过程的推进,钙的浓度开始下降,此结果与本实验结果类似.

3 结论

(1)开放体系CaCO3-CO2-H2O经过24 h的预平衡过程,将接近平衡状态.

(2)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开放系统条件下,当初始浓度为0.5 mg·L-1时,磷的去除在前10 h便大部分完成了,推测其去除行为主要是由表面吸附进行; 当初始浓度为2.5 mg·L-1,前10 h仅去除了总磷的20%左右,其去除主要过程是在后期进行,其去除机制主要是通过磷沉淀的方式进行.

(3)在开放系统条件下,反应时间设为10 h,温度10~30℃范围内,当初始磷浓度≤2.5 mg·L-1时,磷的等温吸附过程可以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很好地拟合. 这也进一步说明,在该条件下,磷去除的过程中,表面吸附作用占据着主导地位.

(4)加入邻苯二甲酸的情况下,当初始磷浓度<2.5 mg·L-1时,磷的去除率下降了一些,这是因为磷去除主要通过表面吸附完成,邻苯二甲酸与磷共同竞争表面上的吸附位点; 当初始磷浓度>2.5 mg·L-1时,磷的去除率增大了一些,这是因为邻苯二甲酸的加入促进了钙浓度的增加,从而促进磷通过钙磷化合物的沉淀形式去除.

参考文献
[1] 钟山, 王里奥, 刘元元, 等. 方解石去除水体中高浓度磷酸盐的反应动力学[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1 (5): 2039-2045.
[2] 林建伟, 朱志良, 赵建夫, 等. 方解石去除水中磷酸盐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06, 22 (15): 67-70.
[3] Karageorgiou K, Paschalis M, Anastassakis G N. Removal of phosphate species from solution by adsorption onto calcite used as natural adsorbent[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7, 139 (3): 447-452.
[4] Song Y H, Weidler P G, Berg U, et al. Calcite-seeded crystallization of calcium phosphate for phosphorus recovery[J]. Chemosphere, 2006, 63 (2): 236-243.
[5] Freeman J S, Rowell D L. The adsorption and precipitation of phosphate onto calcite[J].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81, 32 (1): 75-84.
[6] Yagi S, Fukushi K. Removal of phosphate from solution by adsorption and precipitation of calcium phosphate onto monohydrocalcite[J].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12, 384 (1): 128-136.
[7] Liu Y, Sheng X, Dong Y H, et al. Removal of high-concentration phosphate by calcite: effect of sulfate and pH[J]. Desalination, 2012, 289 : 66-71.
[8] Perassi I, Borgnino L. Adsorption and surface precipitation of phosphate onto CaCO3-montmorillonite: effect of pH, ionic strength and competition with humic acid[J]. Geoderma, 2014, 232-234 : 600-608.
[9] van der Weijden R D, Meima J, Comans R N J. Sorption and sorption reversibility of cadmium on calcite in the presence of phosphate and sulfate[J]. Marine Chemistry, 1997, 57 (1-2): 119-132.
[10] Sø H U, Postma D, Jakobsen R, et al. Sorption of phosphate onto calcite; results from batch experiments and surface complexation modeling[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11, 75 (10): 2911-2923.
[11] Xu N, Yin H W, Chen Z G, et al. Mechanisms of phosphate retention by calcite: effects of magnesium and pH[J].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2014, 14 (3): 495-503.
[12] 王里奥, 钟山, 刘元元, 等. 方解石去除废水中高浓度磷酸盐机理与影响因素[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09, 31 (4): 107-111.
[13] 许虹, 张静, 高一鸣. 利用矿物方解石进行水体除磷实验研究[J]. 地学前缘, 2008, 15 (4): 138-141.
[14] 赵雪松, 胡小贞, 卢少勇, 等. 不同粒径方解石在不同pH值时对磷的等温吸附特征与吸附效果[J]. 环境科学学报, 2008, 28 (9): 1872-1877.
[15] 王晓蓉. 环境化学[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18-36.
[16] van Cappellen P, Charlet L, Stumm W, et al. A surface complexation model of the carbonate mineral-aqueous solution interface[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93, 57 (15): 3505-3518.
[17] Li Z, Hofmann A, Wolthers M, et al. Reversibility of cadmium sorption to calcite revisited[J].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12, 368 (1): 434-442.
[18] 何振立, 袁可能, 朱祖祥. 有机阴离子对磷酸根吸附的影响[J]. 土壤学报, 1990, 27 (4): 377-384.
[19] Lopez-Hernandez D, Siegert G, Rodriguez J V. Competitive adsorption of phosphate with malate and oxalate by tropical soils[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6, 50 : 1460-1462.
[20] 胡红青, 贺纪正, 李学垣. 多种有机酸共存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磷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9, 5 (2): 122-128.
[21] 陈宇晖, 李方敏. 有机酸对土壤磷吸附的影响[J]. 湖北农学院学报, 1998, 18 (2): 121-124.
[22] 李振炫, 黄利东, 陈艳芳, 等. 开放系统下方解石对邻苯二甲酸的吸附[J]. 环境科学, 2015, 36 (7): 2547-2553.
[23] Michard G. Chimie des eaux naturelles[M]. Paris, France: Publisud, 2002. 145-180.
[24] Cole C V, Olsen S R, Scott C O. The nature of phosphate sorption by calcium carbonate[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53, 17 (4): 352-356.
[25] Stumm W, Leckie J O. Phosphate exchange with sediments: its role in the productivity of surface water[A]. In: Jenkins S H. Advances in Water Pollution Research[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70, 2 : 1-16.
[26] Griffin R A, Jurinak J J. The interaction of phosphate with calcite[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73, 37 (6): 847-850.
[27] 李祖荫, 吕家珑. 碳酸钙与物理粘粒固磷特性的研究[J]. 土壤, 1995, 27 (6): 304-310.
[28] 闫志为, 张志卫. 氯化物对方解石和白云石矿物溶解度的影响[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9, (1): 113-118.
[29] 印红伟, 陈志刚, 张杰, 等. 影响方解石去除水体中高浓度磷酸盐的因素[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1 (1): 48-52.
[30] Plant L J, House W A. Precipitation of calcite in the presence of inorganic phosphate[J].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 2002, 203 (1-3): 14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