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  2015, Vol. 36 Issue (12): 4340-4347   PDF    
APEC期间北京空气质量改善对比分析
李文涛1,2, 高庆先2,3 , 刘俊蓉1,2, 李亮4, 高文康5, 苏布达2    
1. 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 兰州 730070;
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12;
3.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保定 071000;
4.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北京 100012;
5.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191
摘要:为了评估APEC期间强化减排措施对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利用2014年11月1~15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奥体中心监测点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其空气质量演变特征,并与2013年同期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1PM2.5是当前北京最重要的污染物,APEC期间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期间有3次明显的污染过程,与2013年同期相比较有所好转,显示出强化减排措施对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有显著的效果; 2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值相比,APEC期间PM2.5有5d在WHO标准值(25 μg ·m-3)以下,而SO2均小于标准值; 3APEC期间,在空气质量为优时PM2.5/PM10小于0.5,且随污染浓度的增加比值逐渐增大,在严重污染情况下PM2.5/PM10达到0.9以上; 4与2013年同期相比,强化减排措施对PM2.5的减少有一定的贡献,但与SO2和CO的减少量相比,颗粒物的减少量又相对较少,NO2减少量相对最小,实施强化减排措施对污染物减排的排序为SO2 >CO >PM >NO2,说明北京空气污染中的PM2.5的来源、影响和减排的复杂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APEC     强化减排措施     奥体中心     空气质量     PM2.5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Improvement of Air Quality in Beijing During APEC
LI Wen-tao1,2 , GAO Qing-xian2,3 , LIU Jun-rong1,2, LI Liang4, GAO Wen-kang5, SU Bu-da2    
1. College of Forestry,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riteria and Risk Assessment,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
3. School of Economics,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
4. Chin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Beijing 100012, China;
5.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and the revolution of air quality of Beijing during APEC,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ir quality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hourly monitored readings of Olympic Sports Center from 1 to 15 November 2014 released by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of China, and compared with that in 201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① PM2.5 was the main pollutant in Beijing. The air quality was good during the period of APEC with three obvious pollution events, and it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same period in 2013, indicating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had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air quality. ② During the period of APEC, the concentrations of PM2.5 of 5 days were below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standard (25 μg ·m-3),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SO2 met the WHO standard during this time. ③ During the period of APEC, the ratio of PM2.5 and PM10 was less than 0.5 when the air quality was good, and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pollution level. The ratio reached 0.9 when the air was seriously polluted. 4 Compared with the same time in 2013, alth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made contribution to the reduc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PM2.5, its contributions to the reduction of SO2 and CO concentration were much more obvious than that of PM2.5, and it had little impact on the reduction of NO2 concentration, and the reduction order of pollutants emission was SO2 >CO >PM >NO2, indicating that the sources, effects and emission reduction of PM2.5 were complex, and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Key words: AEPC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Olympic Sports Center     air quality     PM2.5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 城市化、 交通运输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化石燃料(煤、 石油、 天然气)的消耗量迅猛增加,已经成为城市环境恶化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引起世界科学家的高度关注,世界气象组织(WMO)在2001年就开展了城市气象和环境研究计划(GURME),主要研究了城市空气污染及不同排放控制策略的影响评估等内容[1]. 如何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已经成为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2],特别是在一些特大城市举行大型活动时,如何保障空气质量成为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活动期间往往会采取一些临时污染防治措施,不仅能够保障大型活动的顺利完成,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工作者开展大气污染控制效果研究提供难得的实验机会.

最近几年,我国频繁发生持续时间长、 污染程度高的雾霾天气过程,尤其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污染更为严重,因此我国科学家对污染过程从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研究表明气象条件以及不同季节不同污染来源对污染物浓度存在显著影响 [3, 4, 5, 6, 7]. 张小曳等[8]通过分析雾和霾与气溶胶的联系、 维持机制和污染物构成等,阐述了雾霾的形成原因,为空气质量改善提供技术支持. Guo等[9]研究表明,控制措施实施会减少运输行业污染物的排放,从而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 曹伟华等[10]对2009年11月3~8日的一次持续雾霾天气过程的气象因素和气溶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雾霾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李婷苑等[11]对广州亚运会期间广州的空气质量进行分析,指出亚运会期间空气质量良好得益于政府实施的减排措施及良好的气象条件. 喻义勇等[12]对南京“亚青会”期间的空气质量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政府主导污染源控制后,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王占山等[13]对2014年春节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分析后指出,污染源减排对空气质量有明显的改善. 针对国内举办大型活动期间污染控制措施的实施及其环境改善状况,国内外还有很多学者就空气质量保障、 空气质量的演变和不同控制措施下污染形成机制等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会议前,北京市政府和周边地区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污染防治措施. 北京在11月3~12日间采取了非常严格的强化减排措施,包括:11月3~12日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 11月7~12日在京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放假调休6 d; 全市所有施工工地停工; 北京及周边部分排污企业停产等等. 在天帮忙人努力的情况下,APEC期间空气质量有了显著的改善,大会得以圆满成功. 该研究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北京奥体中心空气质量指数(AQI)为基础,对比研究2013年同期空气质量的变化,辅以每日照片影像为参照,探讨污染减排措施和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的效果,分析探究APEC期间北京空气污染的演变、 转化、 输送特征,以期为改善北京空气质量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

(1)空气污染数据来自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http://113. 108.142.147: 20035/emcpublish/)”发布的各类污染物数据,包括各类污染物小时浓度值、 日均浓度值以及空气质量指数(AQI)等. 选择北京APEC主要活动场所的奥体中心监测点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该站逐小时PM2.5、 PM10、 SO2、 NO2等浓度值; 为了比较减排措施实施前后的效果,该研究资料收集的时段为2014年11月1~15日,涵盖了APEC峰会期间和强化减排措施实施期间,同时还收集了2013年同期空气质量数据.

(2)我国AQI标准和技术规定:中国空气质量标准来自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下称《规定》).

1.2 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利用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APEC期间的空气质量进行了分析,同时与2013年同期的空气质量进行了对比研究.

考虑到我国环境空气质量计算时,颗粒物(PM2.5和PM10)1h浓度空气质量分指数(IAQI)分级浓度限值是参照24 h浓度AQI分级浓度限值,因此,本研究参考《规定》中的表 1,将AQI大于150(对应PM2.5日均浓度限值大于115 μg ·m-3)的情况定义为污染事件,即持续出现中度污染以上的事件定义为一次污染事件. 同时规定一次污染事件是由污染累积过程和污染消失过程两部分组成,污染累积过程是指污染物由低谷(最低值)上升至峰值(最高值)的过程; 而一个污染消失过程则是指污染由峰值下降至另一次谷值的过程. 一般而言,污染累积过程的累积时间会多于污染消失过程的时间.

表 1 奥体中心主要污染物日均浓度与WHO准则值的比较 /μg ·m-3 Table 1 Comparison of daily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main pollutants in Beijing Olympic Sports Center and criterion of WHO/μg ·m-3

为了从视觉上比较北京奥体中心周边空气质量的演变,本研究使用了每日上午08:00~08:30期间的照片作对比,照片是从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生命之树观光塔东北方向4.5 km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层向西南方向(生命之树观光塔)进行拍照所得,照片虽然是静态瞬时的,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北京空气质量的实况.

2 结果与讨论 2.1 APEC期间空气质量的演变

图 1给出了2014年11月1~15日北京奥体中心监测站主要污染指标的演变,从中可以看出,在这15 d中北京经历了3次污染过程,峰值分别在11月5日、 11日及15日各有一次. 这3个过程在颗粒物(PM2.5和PM10)的演变[图 1(a)图 1(b)]中反映特别突出,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 SO2[图 1(c)]和NO2[图 1(d)]虽然也可以分辨出有3次过程,但不是非常明显. 对比污染物浓度消失的演变趋势和瞬间天空状况照片可以看出在11月的这15 d中存在有3次典型的污染过程. 在第一次污染过程中,累计过程经历68 h,而消失仅经历14 h,污染物浓度由3 μg ·m-3迅速增长到350 μg ·m-3,增长100多倍; 第二个污染过程污染累积的时间明显增长,历时131 h,污染物浓度由谷值为3 μg ·m-3,增加到184 μg ·m-3即达到峰值,峰值也比第一个过程减小. 这一过程正好是在APEC强化污染控制阶段,体现出污染控制措施有较好的改善效果,此次的污染消失过程非常迅速,仅有短短的7 h; 第3个污染累计过程也相对缓慢,持续了91 h,累积量比第二次过程明显增多,但仍然小于第一次累计过程,累积的峰值为144 μg ·m-3,此次过程消失的也很快,仅用6 h就回落到谷底. 这3次污染过程的形成,除了受到当时的天气形势影响外,APEC期间的强化污染减排和控制措施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有显著的作用.

图 1 2014年11月1~15日北京奥体中心监测站空气质量演变 Fig. 1 Evolution of air quality in Beijing Olympic Sports Center on November 1-15 2014

表 1给出2014年11月1~15日主要污染物逐日日均值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4 h准则值[26]的比较,可以看出,PM2.5日均浓度值有5 d小于WHO空气质量基准值中PM2.5 24 h平均浓度(25 μg ·m-3),即强化减排措施开始当天及前一天(11月2~3日),强化减排措施结束之日及其后一天(11月12~13日)和冷锋过境后的11月6日. 如果按照国家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2012)评估,PM2.5日均浓度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优)的天数同样为5 d,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良好)的天数有13 d,特别是APEC强化控制措施期间(11月3~12日),奥体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均为优良天气,出现所谓的APEC蓝. PM10日均浓度值有5 d小于基准值(50 μg ·m-3),同样PM10日均浓浓度达到国家一级(50 μg ·m-3)和二级标准(150 μg ·m-3)的天数分别为5 d和13 d,并与PM2.5的情况完全一样. SO2除了第15 d日均浓度超过WHO基准值(20 μg ·m-3)外,其他均低于WHO基准值,同样按照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评估,奥体中心监测数据显示SO2均小于国家一级标准(50 μg ·m-3),即均为优. WHO准则中没有给出24 h NO2平均准则值,参照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可以看出在2014年11月1~15日期间小于国家一级标准(40 μg ·m-3)的天数为4 d,有8 d NO2日均浓度为良好(80 μg ·m-3),出现过3 d轻度污染.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在APEC强化减排措施实施前一天,受西北气流的影响,奥体中心空气质量为优,特别是PM2.5日均浓度仅有6.52 μg ·m-3,远远小于WHO基准值. 在强化减排措施实施的10 d内,SO2均为优,NO2只出现轻度污染2 d,良好天气5 d,优的天数仅有3 d. 这显示出污染来源的复杂性和空气质量改善的艰巨性. 从表 1中还可以看出,当日均PM2.5浓度为优时( < 35 μg ·m-3),PM2.5/PM10小于0.5.

表 2给出不同污染等级下PM2.5的浓度分布,PM2.5/PM10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2014年11月1~15日总共有360 h,在收集到的监测数据中,PM2.5的有效时数为319 h,占总数的88.61%,平均的PM2.5浓度为48.66 μg ·m-3,其中PM2.5小于35 μg ·m-3的时数为163 h,占总有效时数的51.1%,平均浓度为13.27 μg ·m-3,其次是良好天气,占总有效时数的28.48%,平均浓度为53.67 μg ·m-3,即优良时数占到总有效时数的79.94%. 轻度、 中度、 重度和严重污染出现的时数分别为30、 15、 18和1 h,占总有效时数的比例分别为9.4%、 4.7%、 5.64%和0.31%,平均浓度分别为87.53、 136.93、 188.39和250 μg ·m-3. 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月奥体中心以优良天气为主. 期间PM2.5与PM10比值的平均值为0.57,其中在优的情况下PM2.5/PM10为0.42,良好天气时PM2.5/PM10为0.68,轻度和中度污染时为0.81,重度污染时为0.83,严重污染时为0.95. 这一结论与以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在优的情况下PM2.5/PM10一般小于0.50,且随着污染程度的加剧,比值逐渐增大[27].

表 2 PM2.5浓度及PM2.5/PM10等级分布 Table 2 Concentration of PM2.5 and ratio of PM2.5/PM10
2.2 与2013年同期对比分析

为量化研究APEC期间强化污染减排和控制措施的实际效果,选择2013年同期(2013年11月1~15日)同一地点(奥体中心监测站)的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在进行对比分析监测资料之前,首先将2013年11月与2014年11月上半月的天气形势图进行了比较分析(图略). 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和2014年11月上半月总的天气形势没有异常的变化. 从节气看是完全一致的,期间跨越了霜降(10月23日~11月6日)和立冬(11月7~21日)两个节气. 期间有3(2014年)~4(2013年)次明显的冷空气南下过程,分别对应地面出现3~4次污染过程.

2.2.1 2013年和2014年PM2.5浓度演变比较

图 2给出了2013年和2014年11月上半月北京奥体中心监测站PM2.5浓度逐小时和日均值演变,其中还配有每日上午08:30左右天空的照片. 可以看出,对比同期两年天空照片反映的空气质量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2014年略好于2013年. 2013年同期出现过4次污染过程[图 2(a)],其中最为严重的污染累计过程中PM2.5浓度累积可达320 μg ·m-3,相对较轻的污染过程PM2.5浓度累积最高浓度也达到181 μg ·m-3. 2014年同期发生的3次污染事件中[图 2(b)],最为严重的一次污染累积过程中PM2.5浓度累积高达到350 μg ·m-3,相对较轻的污染累积也致使PM2.5浓度达到184 μg ·m-3. 从PM2.5浓度在污染累积过程达到的最大值可以看出,2013年和2014年同期空气质量变化不大.

图中横线表示PM2.5日均值,曲线表示PM2.5逐小时浓度变化图 2 奥体中心监测站PM2.5逐时和日均浓度变化趋势 Fig. 2 Hourly and daily variation of PM2.5 concentration in Olympic Sports Center monitoring station

如果将2013年和2014年同期PM2.5浓度演变叠加在一起(图 3),其中带阴影的是2013年PM2.5逐时演变情况,红色曲线表示2014年PM2.5逐时演变情况. 可以看出与2013年相比,2014年11月1~15日空气中PM2.5浓度日均值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大部分日数的差值为负值,表示2014年同期空气质量比2013年有所改善,但是,PM2.5浓度出现增加的日数虽然仅有5 d,其中大部分却出现在APEC强化措施实施期间,特别是在刚刚开始实施强化减排措施时,这种现象主要是与当时的天气背景有关.

图 3 奥体中心监测站PM2.5浓度演变 Fig. 3 Evolution of PM2.5 concentration in Olympic Sports Center monitoring station
2.2.2 各污染物浓度变化

表 3给出了两年同期各种污染物浓度的变化,为了评估强化减排措施实施对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特别是将APEC强化减排措施实施期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单独列出. 可以看出,2014年与2013年同期(11月上半月)相比,各类污染物浓度均有明显的减少,PM2.5浓度下降了47.86 μg ·m-3,PM10浓度下降50.65 μg ·m-3,SO2、 NO2和CO浓度也分别下降了15.67、 11.93和0.67 μg ·m-3. 在强化减排措施实施期间(11月3~12日),PM2.5和PM10浓度分别只下降了20.66 μg ·m-3和22.09 μg ·m-3,下降比例在43%左右,即APEC强化减排措施实施期间减排的量是整个上半月减排量的43%左右,表明强化减排措施对颗粒物的减排有一定的贡献. 从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强化减排措施对SO2和CO的改善最为明显,SO2和CO浓度则分别下降了15.16 μg ·m-3和0.49 μg ·m-3,APEC强化减排措施实施期间这两种污染物浓度下降比例分别为97%和73%. 相对而言,NO2的浓度下降了3.07 μg ·m-3,下降幅度只占上半月下降量的26%.

表 3 2013年和2014年11月上半月同期及APEC强化措施实施期间各种污染物浓度变化 /μg ·m-3 Table 3 Variation of pollutants concentration on Nov.1-15 in 2013 and 2014 and in the implementation period of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during APEC/μg ·m-3

为了比较北京其他站点2013年和2014年各类污染的变化情况,本研究选择部分站点进行了2013年和2014年各类污染物APEC期间差值与上半月差值之比(表 4),这些站点包括东四、 古城、 官园、 农展馆和天坛. 由表 4可以看出:与2013年同期相比,强化减排措施对气态一次污染物SO2的减少贡献相对最大,且区域分布比较均匀,总体方差为0.020; 其次依次为CO和颗粒物质量浓度,平均也达到77%,总体方差0.052; 考虑到北京地区近地层排放NOx的90%为NO,近地面注入的大量NO垂直输送到高空,输送过程中与大气中的O3反应生成NO2[28, 29],这样使得NO2在空间分布变化上与其他污染物具有一定差异,总体方差达0.108,高出其它污染物一个量级. 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NO2在北京空间的差异性比较明显; 不同粒径的颗粒物空间差异性也有所差别,PM2.5的空间差异性相对较小,总体方差仅有0.004,而PM10的空间差异性则相对较大,总体方差为0.021. 考虑到强化减排措施实施期占上半月的67%,如果从这个维度进行比较,显然颗粒物的下降程度并不明显,说明北京空气污染中的PM2.5的来源、 影响和减排的复杂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表 4 2013年和2014年各类污染物APEC强化减排措施实施期间与上半月差值之比 Table 4 Ratio of difference in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on Nov.1-15 in 2013 and 2014 and in the implementation period of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during APEC at different sites of Beijing

表 5给出的是2013年和2014年11月上半月北京奥体中心PM2.5逐日浓度变化情况,可以看出,2014年与2013年相比绝大多数的日均浓度都是在减少,只有5 d的浓度呈现增加,虽然绝大多数的天数是在减少,但是仅有的几天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减少的幅度. 例如2014年11月4日PM2.5的日均浓度由2013年的36.29 μg ·m-3增加到2014年的115.14 μg ·m-3,增加了78.85 μg ·m-3(217%),10日PM2.5的浓度由2013年的18.13 μg ·m-3增加到2014年的73.65 μg ·m-3,增加了55.52 μg ·m-3(306%). 可以看出,在实施排放控制措施的前提下,仍能产生较高的污染值,这与更大范围的污染源及天气扩散条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表 5 2013年和2014年11月上半月PM2.5 逐日浓度变化/μg ·m-3 Table 5 Daily concentration of PM2.5 on Nov.1-15 2013 and 2014/μg ·m-3
3 结论

(1)2014年11月1~15日共出现3次明显的污染过程,第一次过程污染物累积时间最短,持续68 h,污染物浓度峰值是这3次中最高,达到的350 μg ·m-3. 强化减排措施实施期间,污染物平均累积时间延长,峰值下降; 同时,后两次污染过程消失很快,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 由此可见,2014年11月3日起实施的排放源控制措施对空气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APEC强化减排措施期间(11月3~12日),按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评估奥体中心数据得出,在此期间,PM2.5空气质量均表现出优良,即出现APEC蓝天气. 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4 h准则值(25 μg ·m-3)相比,其中仅有5 d PM2.5的24 h平均浓度小于WHO空气质量基准值; SO2则均小于WHO给出的基准值,NO2出现几次弱的污染过程; 即我国的空气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仍有一定的差别.

(3)在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气情况下PM2.5/PM10为0.42,良好天气时PM2.5/PM10为0.68,轻度和中度污染时为0.81,重度污染时为0.83,严重污染时为0.95. 即在优的情况下PM2.5/PM10一般小于0.50,随着污染程度的加剧,比值逐渐增大.

(4)2014年与2013年同期相比,空气质量有明显的改善,强化减排措施的实施,对颗粒物的减少有一定的贡献,强化减排措施实施期间减少量是整个11月上半月的43%; SO2、 CO较2013年减少效果最显著,但对NO2相对不明显,即实施强化减排措施后对污染物减排的排序为SO2>CO>PM>NO2. 说明北京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影响复杂,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 WMO. WMO Global Atmosphere Watch (GAW) Strategic Plan: 2008-2015[R]. GAW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Reports No. 172, WMO TD NO.1384, 2007.
[2] 汪光焘, 王晓云, 苗世光, 等. 城市规划大气环境影响多尺度评估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科学 D辑:地球科学, 2005, 35 (增刊I): 145-155.
[3] Zheng J Y, Zhong L J, Wang T, et al. Ground-level ozon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nalysis of data from a recently established regional air quality monitoring network[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0, 44 (6): 814-823.
[4] 徐祥德, 周秀骥, 施晓晖. 城市群落大气污染源影响的空间结构及尺度特征[J]. 中国科学 D辑:地球科学, 2005, 35 (增刊I): 1-19.
[5] 李令军, 王英, 张强, 等. 麦秸焚烧对北京市空气质量影响探讨[J]. 中国科学 D辑 :地球科学, 2008, 38 (2): 232-242.
[6] 孟晓艳, 余予, 张志富, 等. 2013年1月京津冀地区强雾霾频发成因初探[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 37 (1): 190-194.
[7] Zheng M, Salmon L G, Schauer J J, et al. Seasonal trends in PM2.5 source contributions in Beijing, China[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5, 39 (22): 3967-3976.
[8] 张小曳, 孙俊英, 王亚强, 等. 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J]. 科学通报, 2013, 58 (13): 1178-1187.
[9] Guo X R, Cheng S Y, Chen D S, et al. Estimation of economic costs of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from road transport in China[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0, 44 (28): 3369-3377.
[10] 曹伟华, 梁旭东, 李青春. 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 气象学报, 2013, 71 (5): 940-951.
[11] 李婷苑, 邓雪娇, 范绍佳, 等. 2010 年广州亚运期间空气质量与污染气象条件分析[J]. 环境科学, 2012, 33 (9): 2932-2938.
[12] 喻义勇, 谢放尖, 陆晓波, 等. 南京亚青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原因分析[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4, 6 (1): 5-9.
[13] 王占山, 张大伟, 李云婷, 等. 2014 年春节期间北京市空气质量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5 (2): 371-378.
[14] 陈敏, 马雷鸣, 魏海萍, 等. 气象条件对上海世博会期间空气质量影响[J]. 应用气象学报, 2013, 24 (2): 140-150.
[15] Streets D G, Fu J S, Jang C J, et al. Air quality during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7, 41 (3): 480-492.
[16] Chan C K, Yao X H. Air pollution in mega cities in China[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8, 42 (1): 1-42.
[17] 胡婧, 程水源, 苏福庆. 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期间PM10质量浓度演变特征及成因[J]. 环境科学研究, 2009, 22 (12): 1395-1402.
[18] 王红丽, 陈长虹, 黄海英, 等. 世博会期间上海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强度及污染来源研究[J]. 环境科学, 2012, 33 (12): 4151-4158.
[19] 张菊, 欧阳志云, 苗鸿, 等. 奥运前期与奥运期间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特征比较分析[J]. 环境科学, 2013, 34 (7): 2512-2518.
[20] 吴兑, 廖碧婷, 吴晟, 等. 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灰霾天气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 (3): 521-527.
[21] 谢放尖, 李文青, 喻义勇, 等. 南京亚青会空气质量保障回顾性评价及启示[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4, 6 (2): 1-4.
[22] 黄嫣旻, 魏海萍, 段玉森, 等. 上海世博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和原因分析[J]. 中国环境监测, 2013, 29 (5): 58-63.
[23] 余环, 王普才, 宗雪梅, 等. 奥运期间北京地区卫星监测NO2柱浓度的变化[J]. 科学通报, 2009, 54 (3): 299-304.
[24] 蒋德海, 吴兑, 邓雪娇, 等. 2010年广州亚运限行减排对大气环境的影响[J]. 热带气象学报, 2012, 28 (4): 527-532.
[25] Wang X, Westerdahl D, Chen L C, et al. Evaluating the air quality impacts of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on-road emission factors and black carbon profile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9, 43 (30): 4535-4543.
[26] 世界卫生组织. 关于颗粒物、臭氧、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的空气质量准则风险评估概要 (2005年全球更新版)[M]. Geneva: WHO Press, 2005.
[27] 高庆先, 刘俊蓉, 李文涛, 等. 中美空气质量指数(AQI)对比研究及启示[J]. 环境科学, 2015, 36 (4): 1141-1147.
[28] 唐贵谦. 北京及周边地区奥运时段臭氧时空分布特征数值模拟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10.
[29] 高文康, 唐贵谦, 姚青, 等. 天津重污染期间大气污染物浓度垂直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研究, 2012, 25 (7): 73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