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  2015, Vol. 36 Issue (7): 2437-2445   PDF    
柳江流域柳州断面水化学特征及无机碳汇通量分析
原雅琼1,2, 何师意2 , 于奭2, 孙平安2, 王艳雪2, 武招云3, 李新桂3, 谢明鲜3, 刘文1,2, 李瑞1,2, 张华生1,2    
1.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重庆 400715;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桂林 541004;
3. 柳州市水文水资源局, 柳州 545000
摘要:用河流水化学的离子组成特征来揭示流域化学风化过程及其碳汇效应成为了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2013年1月至12月柳州段河水每月2~3次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水化学类型为舒卡列夫分类法中的HCO3-Ca型,离子组成以Ca2+和HCO3-为主,这主要体现了流域内碳酸盐岩溶解对河水水化学特征的控制作用. 河水的主要离子质量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上冬季最高,秋季和春季次之,夏季最低. 其中Ca2+和HCO3-离子质量浓度受稀释效应和CO2效应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夏季最低,秋季最高; 其它离子的质量浓度变化受稀释效应、农业活动或两者的共同作用的影响. 对河水的化学计量分析表明碳酸和硫酸共同参与了流域碳酸盐的风化,并且δ34 S的值为7.65‰~8.55‰,通过分析SO42-可能主要来自矿床硫化物的氧化和大气酸沉降. 为了准确估算岩溶碳通量,运用化学质量平衡法,估算出[HCO3-硫酸]/[HCO3-]=28.26%,在扣除硫酸作用产生的无机碳(HCO3-)的基础上,运用水化学-径流法估算出柳江柳州断面无机碳通量(以CO2计)为8.95×105 t ·a-1. 并且通过分析碳通量与流量和HCO3-之间的关系,表明河流流量是影响岩溶碳通量的主控因素.
关键词水化学特征     碳酸盐岩风化     硫酸风化     无机碳汇通量估算     柳江流域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Flux in Liuzhou Section of Liujiang Basin
YUAN Ya-qiong1,2, HE Shi-yi2 , YU Shi2, SUN Ping-an2, WANG Yan-xue2, WU Zhao-yun3, LI Xin-gui3, XIE Ming-xian3, LIU Wen1,2, LI Rui1,2, ZHANG Hua-sheng1,2    
1.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Karst Dynamics,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 Guangxi, Institute of Karst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Guilin 541004, China;
3. Liuzhou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Bureau, Liuzhou 545000, China
Abstract: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current global change research is using river chemical composition to reveal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process and its effect of carbon sink. In this study,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2~3 times per month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in 2013. The hydrochemistry belonged to HCO3-Ca type. Ca2+ and HCO3- were the main cation and anion, which reflected that the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were mainly affected by the dissolution of carbonate rock. The concentration of main ions varied with the seasons, which reflected that the crest value occurred in winter, followed by those in autumn and spring, and the lowest value was observed in summer. Due to the interaction of effect of dilution and effect of CO2,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Ca2+ and HCO3-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value was in autumn and the lowest value was in summer. The seasonal variation law of other ions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effect of dilution or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or combined action of them. Both carbonic acid and sulfuric acid took part in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of carbonate rocks as evidenced by stoichiometric analysis. Besides, the δ34 S of sulfate ion of the river waters (δ34 S: from 7.65‰ to 8.55‰)showed that SO42- was originated mainly from oxidation of sulfide minerals in ore deposits and acid rain. Chemical mass balance method was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proportion of HCO3- coming from carbonate weathering by sulfuric acid. The result was 28.26%. On this basis, the total carbon flux of carbon (by CO2 calculation) in Liuzhou section calculated month by month was about 8.95×105 t ·a-1. What's more, the carbon flux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flow, which implied that the discharge of catchment wa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of carbon flux rather than the HCO3- concentration.
Key words: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chemical weathering of carbonate rocks     sulfuric acid erosion     estimation of the inorganic carbon flux     Liujiang basin    

近5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主要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 氧化亚氮(N2 O)等温室气体产生的增温效应所致[1]. 过去几十年来,全球和区域碳循环研究主要集中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清查、 碳循环过程机制、 碳收支评估和增汇潜力评价等方面,当前更加关注精确评估全球和区域尺度的碳源汇强度[2,3]. 在全球碳循环系统中,河流连通着地球上两个最重要的碳库——海洋和陆地系统,是陆地碳库向海洋碳库单向净输出的通道[4]. 所以研究河流碳输送通量对于研究全球碳循环,探讨河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河流作为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水化学特征反映了流域内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岩石化学风化与机械剥蚀作用的强弱及岩石风化所消耗的CO2量等重要信息[5]. 因此用河流水化学的离子组成来揭示流域化学风化过程及其碳汇效应成为了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6,7,8].

我国的河流水化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乐嘉祥等[9]对中国500条河流的水化学研究为标志. 当前河流水化学研究中用来判断河水化学类型及离子来源的方法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前者有Gibbs图法、 三角图法和端元图法等; 后者包括质量平衡法和同位素示踪法等[5]. 近几年,高全洲等[10]、 张连凯等[11]、 韩贵琳等[12]、 于奭等[13]、 唐文魁等[14]、 张洪波[15]通过对我国的珠江、 乌江、 西江、 及桂江的河流水化学特征、 流域化学风化及河流碳汇效应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其中,韩贵琳等[12]和刘丛强等[16]监测了西南喀斯特流域(乌江流域)河水的水化学组成、 硫酸盐离子的硫同位素及Sr2+离子浓度和Sr同位素比值,分析了硫酸对流域的化学侵蚀及对大气CO2的消耗速率. 另一方面,随着自动化在线监测仪器在岩溶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引入,使岩溶水化学及流域水循环通量的实时监测成为可能[17]. 康志强等[18]基于对广西弄拉表层岩溶泉水文动态自动化监测研究,发现在良好的森林植被覆盖条件下,泉域内水资源的排泄方式在不同季节差异较大,并且岩溶碳汇过程主要发生在径流系数较高的丰水季节.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岩石风化碳汇研究有一些新的认识:碳酸盐溶解的快速动力学和硅酸盐岩流域中微量碳酸盐矿物的风化在控制该流域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和碳汇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碳酸盐风化碳汇占整个岩石风化碳汇的94%,而硅酸盐风化仅占6%左右[19,20,21]. 陆地水生生态系统光合生物对DIC的利用(“生物碳泵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有机碳埋藏(内源有机碳)而产生的碳汇是一种真正的碳汇[19, 22, 23]. H2SO4参与碳酸盐岩风化溶解的HCO3-随着碳酸盐岩矿物的沉淀,其中的一半又以CO2的形式重新被释放到大气中去,因此,H2SO4风化碳酸盐岩本质上是一个大气CO2的净释放过程[12, 16, 24].

目前学者们对河流的水化学及碳循环研究较多,但关于柳江的相关研究却很少,所以,本研究通过对柳江流域柳州段地表河河水的水化学离子组成及特征分析,探究柳江流域岩石化学风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并且探讨在柳州市这一工业城市为人文背景的基础上对岩溶溶解无机碳的影响,以期更准确地估算岩溶无机碳通量.

1 研究区概况

柳江流域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为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第二大支流,流域面积58 398 km2. 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由西北向东南流经贵州省的三都等县至广西老堡口汇古宜河为都柳江; 自此河道折向南流,经广西融安、 融水、 柳城等县至凤山与龙江汇合为融江; 其后始称柳江. 柳江自柳州市中心穿过,河源老堡口为上游,柳州为中、 下游的分界. 柳州市是中国西部的工业重镇,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 形成了以汽车、 机械、 冶金为支柱,化工、 制糖、 造纸、 建材、 日化等产业并存的工业体系.

柳江柳州段地处广西盆地中部,地势四周高,中间低. 北部由一系列的东西向或近东西向的褶皱和压扭性断裂组成,以砂页岩岩组、 碳酸盐岩岩组和碳酸盐夹碎屑岩岩组为主. 西部分布岩组主要是碳酸盐岩组,岩性主要是灰岩,构造上属南北向构造体系,褶皱和断裂发育. 东北部岩石多为坚硬的砂岩夹页岩,东南部岩石多碳酸盐岩,在构造上处于广西山字型构造东翼弧内侧. 中南部地貌为岩溶平原,覆盖层岩性为黏土、 砾石,弱透水而不含水,下伏基岩多碳酸盐岩,岩性以白云岩为主,灰岩次之. 构造上处于东西向弧形构造与南北向构造、 新华夏构造体系复合部位,岩溶裂隙发育,裂隙溶洞水富集(图 1).

2 采样与分析

于2013年1月至12月对柳州断面采集水样,每月采样2~3次(分别为月初5号、 中旬15号、 月末25号左右),每次采4个样品. 使用德国WTW公司Multi340i便携式水质多参数分析仪,现场测定河水的pH、 水温(T)、 电导率(EC)等参数. 其中EC是由温度自动补偿至25℃的值,pH、 T、 EC精度分别达到0.01个pH单位、 0.1℃和1 μS ·cm-1. HCO3-浓度使用德国Merck公司碱度计现场滴定,精度为0.1 mmol ·L-1,水样现场用直径50 mm,0.45 μm的醋酸纤维脂膜过滤. 利用WATSPEC[25]软件计算出河水的方解石饱和指数(saturation index of calcite,SIc),当SIc=0时,表示溶液中的方解石呈平衡状态; 当SIc>0时,表示溶液中的方解石浓度过饱和,可能沉淀方解石; 当SIc<0时,表示溶液中的方解石尚未饱和,可以溶解更多的方解石. 用清洁的聚乙烯瓶采集水样,采集之前先用河水涮洗瓶子3遍,然后再装取水样,不留气泡. 将采集的水样带回实验室先用0.45 μm醋酸纤维滤膜过滤,然后用处理过的聚乙烯瓶分装,样品测试前放置于4℃的冰箱冷藏保存. 阳离子(K+、 Na+、 Ca2+、 Mg2+和NH4+)用戴安ICS1500离子色谱仪分析,阴离子(SO42-、 NO3-、 F-和Cl-)用万通MIC离子色谱仪分析,SiO2用硅钼黄比色法测定(DZ/T 0064.62-1993),测试精度均为0.1 mg ·L-1. 阴阳离子电荷平衡之差<5%.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地质与资源环境测试中心承担了水样的分析测试工作. 硫同位素(δ34 S)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同位素液闪仪实验室稳定同位素气体质谱仪(型号:MAT-253)进行测试,测试精度为±2‰. 河流的流量由柳州市水文水资源局提供,柳州市的降水量记录于中国天气网(http://www.weather.com.cn).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化学组成特征

通过分析研究区2013年全年12个月的水化学数据表明,阳离子中以Ca2+和Mg2+为主,平均分别占了阳离子总当量的71.76%和19.97%,而K+和Na+仅共占了8.27%. 阴离子中以HCO3-为主,占了阴离子总当量的73.03%,SO42-、 NO3-、 Cl-分别占17.62%、 4.64%、 4.71%(图 2). 由此可以判断柳江柳州段的水化学类型为舒卡列夫分类法中的HCO3-Ca型.

河水样品总矿化度(TDS)平均值为154.93 mg ·L-1,低于西江河流TDS的平均值174 mg ·L-1[26],但是全球河流平均值65 mg ·L-1的两倍多[27],反映了研究区较强烈的化学侵蚀作用. 阳离子总当量浓度(TZ+=K++Na++Ca2++Mg2+)平均值为2.10 meq ·L-1,远高于世界河水平均值(TZ+=1.25 meq ·L-1)[28],因为流经碳酸盐岩地层,因此具有较高的阳离子组成. 阴离子的总当量浓度(TZ-=HCO3-+SO42-+NO3-+Cl-),平均值为2.05 meq ·L-1. 阴阳离子平衡检验为0.01%,说明数据测试较准确.

3.2 水化学季节变化特征及分析

岩溶动力系统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对环境反应的敏感性[29],并且岩溶作用的季节性使得河流水体的水化学具有季节变化的特征,所以对河流水化学的季节变化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对柳江柳州段河水的4个季节现场测定结果显示:河水温度平均值为21.41℃,夏季最高为27.57℃,冬季最低为14.43℃. pH值平均7.86,夏季最低为7.76,冬季最高为8.33,造成这种季节差异主要是由于气温高、 降水多的季节是生物活动强的时期,河流中的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强烈,大量吸收水中的CO2,加之夏季气温高,水体中的CO2容易逸出,冬季反之[30]. 电导率(EC)季节变化较大,春季的EC最低(平均值为174.93μS ·cm-1),秋季的EC最高(平均值为210.94μS ·cm-1),这主要受控于河水里溶质的多少及降水对河水里溶质的稀释的共同作用. 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碳酸盐岩区水-岩-气化学反应过程的平衡状态,研究区SIc春季和夏季分别为-0.31和-0.24,表示河水中的方解石处于未饱和状态还可以溶解更多的方解石; 秋季最高为0.05,表示河水中的方解石浓度已饱和,可能沉淀方解石,冬季为-0.01,表示溶液中的方解石近乎呈平衡状态(表 1).

表 1 柳江流域(柳州段)水化学季节变化特征 Table 1 Seaso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chemistry for Liujiang Basin (Liuzhou Section)

通过计算柳州站4个季节水样主要阴阳离子的平均值,可以分析其随季节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从图 3可以看出柳江流域河水的主要离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总体上冬季河水的离子质量浓度最高,秋季和春季次之,夏季河水离子质量浓度则是最低. 造成这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夏季降水丰富,对河流中离子的稀释作用强烈,虽然夏季由于气温高降水多,生物活动强烈、 并且降水加速了地下水循环速率,使扩散边界层变薄,进而加速了方解石等矿物的溶解,但是被侵蚀到河流中的各大离子会迅速被雨水稀释,以致河水中的离子质量浓度下降. 冬季情况正好与之相反,所以冬季离子质量浓度最高. 但其中Ca2+和HCO3-除了表现出夏季的质量浓度最低之外,

秋季的质量浓度要高于冬季,这表明在秋季雨水的稀释效应较CO2效应(方解石等矿物的溶解作用)弱,即在降雨较少而气温较高的季节,CO2效应较雨水的稀释作用占主导地位; 此外,NO3-离子的质量浓度则表现为秋季最低,春冬季节较高的特征,这可能主要归功于人类的农业活动和降雨稀释效应的共同作用[31,32,33,34],已有研究表明柳州市3月中旬以后可以大面积播种水稻、 玉米和蔬菜等农作物[35],在农作物的播种期和生长期大量的施肥并伴随着丰富的降水导致河水中NO3-离子的质量浓度的升高.

3.3 水化学特征影响因素

河流是降水经地面径流汇集而成. 由于流域面积十分广阔,又是敞开的流动水体,所以流域河流水体的化学元素特征不仅受流域气候、 岩性、 土壤、 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伴随着当代社会强烈的人类活动,河流水化学特征的影响因素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

(1)Ca2+、 Mg2+和HCO3-的离子含量主要受流域的岩性控制. 柳江流域以碳酸盐岩和松散盐类(黏土、 砾石)为主,砂页岩次之,并且松散岩下伏基岩多碳酸盐岩. 从图 4可以看出所有的点都落在了H2CO3风化碳酸盐岩和H2SO4风化碳酸盐岩之间,图 5中大多数的样品点都落在[Ca2++Mg2+]*/[HCO3-]=1 ([Ca2++Mg2+]*=[Ca2++Mg2+]-SO42-)和[Na++K+]*/[HCO3-]=0 ([Na++K+]*=[Na++K+]-Cl-)的比直线的附近,这都表明研究区河流的水化学主要受流域碳酸盐岩矿物的风化侵蚀控制,受硅酸盐岩的影响较小,并且可能受碳酸和硫酸的共同作用. 具体的化学侵蚀反应方程式如下:

由于石灰岩的溶解速率比白云岩快(在条件相似的情况下,白云岩的初始溶解速率只有灰岩的1/3~1/60[36])所以河水中Ca2+远多于Mg2+.

(2)柳江柳州段SO42-的毫克当量比值高达17.62. 假设仅碳酸参与了碳酸盐岩的风化,那么[Ca2++Mg2+]/[HCO3-]当量比为1,但通过数据分析发现[HCO3-]/[Ca2++Mg2+]小于1(平均为0.84),这说明仅凭HCO3-并不足以平衡Ca2+和Mg2+,而[HCO3-+SO42-]/[Ca2++Mg2+]的比值近似为1(平均为1.03)(图 6). 这表明不仅是碳酸,硫酸也参与了碳酸盐岩的风化溶解,即碳酸和硫酸共同参与了碳酸盐岩的溶蚀.

河水溶质中SO42-主要来源于:石膏等蒸发岩的溶解、 硫化物的氧化、 大气降雨(酸雨)以及人为输入[16]. 据研究表明石膏类矿物溶解进入水体中硫酸盐的δ34 S值较高,一般大于20‰,矿床硫化物和煤层氧化形成的硫酸盐的平均δ34 S值分别为9.0‰和-13.0‰[16, 37, 38, 39, 40]. 研究区河水中测得δ34 S为7.65‰~8.55‰,并通过分析柳江流域的地层中没有发现明显的石膏和煤系地层. 一般认为pH<5.6的降水称为酸性降水[41],据柳州市环境保护局资料显示柳州市2011年酸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37%,并且降水的SO42-占离子总量的56%,SO42-/NO3-平均约为6.83,据此判断酸雨类型仍属于硫酸型酸雨[41]. 这与柳州市以钢铁、 汽车、 化工、 机械和造纸等产业部门为主的工业体系密不可分. 所以综上SO42-可能主要来自矿床硫化物的氧化和大气酸沉降. NO3-主要源于人类在农业活动中施用氮肥及工业活动排放的氮氧化物[31-34],氮肥中NH4通过硝化反应转化为硝酸根,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中排放的氮氧化物在大气中反应生成硝酸,这些酸性物质最后通过降雨或河流的冲刷作用最终溶解于河流中.

(3)Cl是保守元素,基本上没有分馏,所以学者一般认为其主要来自海洋粒子,而人类活动的贡献相对较少[43,44]. 但通过对比2011年降水中的Cl-质量浓度(平均约为0.79 mg ·L-1)和河流中的Cl-质量浓度(平均约为3.40 mg ·L-1),显然Cl-不仅来源于大气降水,更多的一部分是来自人类活动的输出. K+和Na+分别与Cl-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2=0.843,R2=0.74),表明K+、 Na+与Cl-有相似的来源,再则因为河流流经区有砂页岩和黏土的分布,同时从图 5中也可以看出K+、 Na+与硅酸盐岩的风化溶解存在联系. 综上,K+、 Na+主要来自人类活动的输出、 大气降水及硅酸盐岩的风化溶解,具体来自各端元的比例还需进一步研究.

3.4 岩溶无机碳碳通量估算及动态变化分析

已有研究表明HCO3-在海水中的滞留时间约为0.083 Ma(百万年),而SO42-在海水中的滞留时间为8.7 Ma[45],较HCO3-高出两个数量级,致使H2SO4参与碳酸盐岩风化溶解的HCO3-随着碳酸盐岩矿物的沉淀,其中的一半又以CO2的形式重新被释放到大气中去,因此H2SO4参与的碳酸盐岩风化本质上是一个大气CO2的净释放过程[16,24]. 反应方程式如下:

所以,为了准确估算碳汇量,需要扣除H2SO4参与碳酸盐岩风化溶解的HCO3-.

假设k1碳酸(mol)、 k2硫酸(mol)参与了碳酸盐岩的溶蚀,那么反应方程式可表达为:

其中Ca2+、 Mg2+、 HCO3-浓度( mmol ·L-1)分别为:

根据实测的HCO3-、 Ca2+、 Mg2+浓度,可以计算碳酸和硫酸溶蚀碳酸盐岩的量k1和k2,进而求出碳酸溶蚀碳酸盐岩的比例[k1/(k1+2k2)]及产生的DIC(HCO3-碳酸)占总DIC的比例([HCO3-碳酸]/[HCO3-]),硫酸溶蚀碳酸盐岩的比例[2k2/(k1+2k2)]产生的DIC(HCO3-硫酸)占总DIC的比例([HCO3-硫酸]/[HCO3-])[32]. 研究区河水pH年平均值介于7.63~8.99之间,因此DIC主要以HCO3-存在(下文用DIC代指HCO3-).

结果显示[HCO3-碳酸]/[HCO3-]=71.74%,[HCO3-硫酸]/[HCO3-]=28.26%,也就是说在总溶解DIC中只有71.74%的有效DIC.

根据岩溶动力学反应方程式,岩溶水中一半HCO3-来自气态CO2[46],可以用岩溶水化学-径流法来计算岩溶作用中的碳通量F,计算公式为[47]

式中,[HCO3-]是径流中所含HCO3-的浓度(g ·L-1); 1/2指径流中一半碳来自大气; Q是流域径流量(L ·s-1); M(CO2)和M(HCO3-)分别指CO2和HCO3-的摩尔质量. 最后在扣除硫酸风化碳酸盐岩溶解的HCO3-的基础上估算了柳江柳州断面无机碳通量(以CO2计)为8.95×105 t ·a-1,其中春季和夏季的无机碳通量贡献显著(图 7),分别占了全年的38%和42%.

图 7还可以看出岩溶碳通量与流量的动态变化几乎一致,表现出良好的线性正相关性(R2=0.920); 与之相对应,岩溶碳通量与HCO3-质量浓度值关系比较复杂,几乎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R2=0.046). 表明河流流量是影响岩溶碳通量的主控因素,这同文献[48, 49]“水循环方式是影响岩溶碳汇的主控因子”一致.

4 结论

(1)柳江柳州段的水化学类型为舒卡列夫分类法中的HCO3-Ca型. Ca2+和HCO3-分别占阳离子和阴离子总当量的71.76%和73.03%. 河水样品总矿化度(TDS)平均值为154.93 mg ·L-1,体现出较强的化学侵蚀作用.

(2)河水的主要离子质量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表现为冬季最高,秋季和春季次之,夏季最低. 其中Ca2+和HCO3-离子质量浓度受稀释效应和CO2效应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夏季最低,秋季最高; 其它离子的质量浓度变化受稀释效应、 农业活动或两者的共同作用的影响.

(3)Ca2+、 Mg2+和HCO3-离子的来源主要受控于流域碳酸盐岩的风化溶解,并且碳酸和硫酸共同参与了碳酸盐岩的化学风化. SO42-可能主要来自矿床硫化物的氧化和大气酸沉降. NO3-、 Cl-、 K+和Na+则主要受自然过程及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的控制.

(4)运用化学质量平衡法,估算出28.26%的HCO3-离子浓度是来自硫酸溶解碳酸盐岩所得. 进而利用水化学-径流法估算出柳江流域柳州断面无机碳通量(以CO2计)为8.95×105 t ·a-1.

参考文献
[1] Solomon S. 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PCC[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1-1996.
[2] 于贵瑞, 王秋凤, 于振良. 陆地生态系统水-碳耦合循环与过程管理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2004, 19 (5): 831-839.
[3] 于贵瑞, 王秋凤, 朱先进.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方法及其不确定性 [J]. 地理科学进展,2011, 30 (1): 103-113.
[4] 孙会国,汉景泰,张淑荣,等. "05-06"西江特大洪水对河流碳输出通量的影响 [J]. 科学通报,2006, 51 (23): 2773-2779.
[5] 解晨骥,高全洲,陶贞. 流域化学风化与河流水化学研究综述与展望 [J]. 热带地理,2012, 32 (4): 331-337, 356.
[6] Gaillardet J, Dupre B, Louvat P, et al. Global silicate weathering and CO2 consumption rates deduced from the chemistry of large rivers[J]. Chemical Geology, 1999, 159 (1-4): 3-30.
[7] Hindshaw R S, Tipper E T, Reynolds B C, et al. Hydrological control of stream water chemistry in a glacial catchment (Damma Glacier, Switzerland) [J]. Chemical Geology, 2011, 285 (1-4): 215-230.
[8] Li S Y, Lu X X, He M, et al. Major element chemistry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A case study of the Longchuanjiang River[J]. Geomorphology, 2011, 129 (1-2): 29-42.
[9] 乐嘉祥, 王德春. 中国河流水化学特征[J]. 地理学报,1963, 29 (1): 2-13.
[10] 高全洲, 沈承德, 孙彦敏, 等. 珠江流域的化学侵蚀[J]. 地球化学, 2001, 30 (3): 223-230.
[11] 张连凯, 秦小群, 杨慧, 等. 珠江流域河流碳输出通量及变化特征[J]. 环境科学, 2013, 34 (8): 3025-3034.
[12] 韩贵琳, 刘丛强. 贵州喀斯特地区河流的研究-碳酸盐岩溶解控制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 (4): 394-405.
[13] 于奭, 孙平安,杜文越, 等. 人类活动影响下水化学特征的影响:以西江中上游流域为例[J]. 环境科学,2015, 36 (1): 72-79.
[14] 唐文魁, 陶贞, 高全洲, 等. 桂江主要离子及溶解无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J]. 环境科学,2014, 35 (6): 2099-2107.
[15] 张红波.桂江流域水化学与岩溶碳汇动态变化特征 [D]. 重庆:西南大学, 2013. 16-25.
[16] 刘丛强, 蒋颖魁, 陶发祥, 等. 西南喀斯特流域碳酸盐岩的硫酸侵蚀与碳循环 [J]. 地球化学, 2008, 7 (4): 404-414.
[17] Schneider N, Drew D. Methods in karst hydrogeo-logy[M].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2007. 102-105.
[18] 康志强, 梁礼革, 何师意, 等. 广西弄拉表层岩溶动力系统水循环碳汇效应研究 [J]. 地球学报,2014, 35 (4): 481-486.
[19] 刘再华. 岩石风化碳汇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展望 [J]. 科学通报,2012, 57 (2-3): 95-102.
[20] 刘再华,Drebrodt W,刘恒. 大气 CO2汇:硅酸盐风化还是碳酸盐风化的贡献? [J]. 第四纪研究,2011, 31 (3): 426-430.
[21] Liu Z H, Drebrodt W G, Wang H J. A new direction in effective accounting for the atmospheric CO2 budget: Considering the combined action of carbonate dissolution, the global water cycle and photosynthetic uptake of DIC by aquatic organisms[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0, 99 (3-4): 162-172.
[22] 刘再华, Drebrodt W, 王海静. 一种由全球水循环产生的可能重要的CO2汇[J]. 科学通报,2007, 52 (20): 2418-2422.
[23] 蒋忠诚, 袁道先, 曹建华, 等. 中国岩溶碳汇潜力研究[J]. 地球学报, 2012, 33 (2): 129-134.
[24] 李军, 刘丛强, 李龙波, 等. 硫酸侵蚀碳酸盐岩对长江河水 DIC循环的影响 [J]. 地球化学, 2010, 39 (4): 305-313.
[25] Wigley T M L. WATSPEC: a computer program for determining equilibrium speciation of aqueous solutions[M]. Norwich: Published for the British Geomorphological Research Group by Geo Abstracts, 1977. 1-49.
[26] Gao Q Z, Tao Z, Huang X K, et al. Chemical weathering and CO2 consumption in the Xijiang River basin south China[J]. Geomorphology,2009, 106 (3-4):324-332.
[27] Meybeck M. Global chemical weathering of surficial rocks estimated from river dissolved loads[J].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1987, 287 (5):401-428.
[28] Meybeck M. Pathways of major elements from land to ocean through rivers[A]. In: Martin J M, Burton J D, Eisma D, (eds.). River Inputs to Ocean Systems[C].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ress, 1981. 18-30.
[29] 袁道先. 岩溶作用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及其记录[J].科学通报, 1995, 40 (13): 1210-1213.
[30] 袁道先. 中国岩溶动力系统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 42-45.
[31] 徐尚全, 杨平恒, 殷建军, 等. 重庆雪玉洞岩溶地下河地球化学敏感性研究[J]. 环境科学,2013, 34 (1): 77-83.
[32] 张兴波, 蒋勇军, 邱 述兰, 等. 农业活动对岩溶作用碳汇的影响——以重庆青木关地下河流域为例 [J]. 地球科学进展,2012, 27 (4): 466-474.
[33] 汪智军, 杨平恒, 旷颖仑, 等. 基于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地下河硝态氮来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环境科学,2009, 30 (12): 3548-3554.
[34] 蒲俊兵, 袁道先, 扈志勇, 等. 高分辨率监测岩溶地下水NO3-的动态变化及对外界环境的响应[J]. 环境科学, 2011, 32 (3): 680-686.
[35] 张凌云, 李家文, 吴炫柯. 柳州市农业界限温度与生产季节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9, 37 (30): 14802-14851.
[36] 刘再华, Dreybrodt W,李华举. 灰岩和白云岩溶解速率控制机理的比较 [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2006, 31 (3): 411-416.
[37] 刘平. 我国主要汞矿床的辰砂硫同位素组成 [J]. 矿床地质,1992, 11 (3): 213-220.
[38] 吴攀, 刘丛强, 张国平, 等. 矿山环境地表水系的硫同位素研究——以贵州赫章后河为例[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7, 26 (3): 224-227.
[39] Zhang G P, Liu C Q, Yang Y G,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heavy metal and sulphur isotope in water and sedimengts of a mine-tailing area rich in carbonate[J].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004, 155 (1-4): 51-62.
[40] 夏学惠. 贵州三岔河硫铁矿矿床中假象黄铁矿的发现及其成因意义 [J]. 化工地质,1994, 16 (1): 22-28.
[41] 侯青, 赵艳霞. 2007年中国区域性酸雨的若干特征[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 5 (1): 7-11.
[42] 张新民, 柴发合, 王淑兰, 等.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 [J]. 环境科学研究,2010, 23 (5): 527-532.
[43] 姚小红, 黄美元, 高会旺, 等. 沿海地区海盐和大气污染物反应的致酸作用 [J]. 环境科学, 1998, 17 (4): 22-27.
[44] 张红波, 于奭, 何师意, 等. 桂林岩溶区大气降水的化学特征分析 [J]. 中国岩溶,2012, 31 (3): 80-86.
[45] Berner E K, Berner R A. The global water cycle: Geo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J].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1987, 69 (4): 397.
[46] Mook W G.13C in atmospheric CO2[J]. Netherlands Journal of Sea Research, 1986, 20 (2-3): 211-223.
[47] 刘再华. 碳酸盐岩岩溶作用对大气 CO2沉降的贡献 [J]. 中国岩溶, 2000, 19 (4): 293-300.
[48] 康志强, 袁道先, 常勇, 等. 岩溶碳汇的主控因子——水循环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 41 (5): 1542-1547.
[49] Yu S, Du W Y, Sun P A, et al. Study on the hydrochemistry character and carbon sink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Xijiang River basin[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4, doi: 10.1007/s12665-014-3771-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