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  2015, Vol. 36 Issue (4): 1208-1216   PDF    
四川省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物排放清单及时空分布特征
何敏, 王幸锐 , 韩丽, 冯小琼, 毛雪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成都 610041
摘要:根据收集的活动水平数据, 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四川省2012年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物排放清单, 并分析了污染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2012年四川省秸秆露天焚烧共排放SO2、NOx、NH3、CH4、NMVOC、CO、PM2.5、EC以及OC分别为1210、12185、2827、20659、40463、292671、39277、1984以及10215 t; 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是四大主要的焚烧作物秸秆,对污染物的总贡献率约为88%~94%; 秸秆露天焚烧受农作收获的影响,全年的排放主要集中在7~8月,而5月是上半年的一个排放小高峰; 秸秆焚烧排放的高值地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川北地区以及川南地区,川西地区排放分布相对较少; 本清单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排放因子及秸秆焚烧量.
关键词排放清单     秸秆露天焚烧     时间分布     空间分布     四川省    
Emission Inventory of Crop Residues Field Burning and 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HE Min, WANG Xing-rui , HAN Li, FENG Xiao-qiong, MAO Xue    
Sichua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llected activity data, the 2012 emission inventory of crop residues field burning in Sichuan province was developed through the emission factor approach. Besid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llutant emissions was also analys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emissions of SO2, NOx, NH3, CH4, NMVOC, CO, PM2.5, EC and OC from crop residues field burning in Sichuan province in the year of 2012 were 1210, 12185, 2827, 20659, 40463, 292671, 39277, 1984 and 10215 t, respectively; The rice straw, wheat straw, corn straw and oil rape straw were four major contributors to pollutant emissions, with a total contribution about 88%-94%; Crop residues field burning emissions were affected by agricultural harvesting. Temporally, the emissions were concentrated in July and August with a small peak in May; Spatially, the Chengdu plain, the Northern area and the Eastern area of Sichuan province were the highest emission areas, while the Western area had relatively low emissions; The key uncertain sources included emission factors and parameters used for estimating crop burning amounts.
Key words: emission inventory     crop residues field burning     temporal distribu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Sichuan province    

秸秆露天焚烧是生物质燃烧的一种重要形式[1],排放大量气态和颗粒态污染物,对大气环境、 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2,3].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能源结构的改变,作物秸秆逐渐失去作为能源原料和牲畜饲料的作用[4],出于抢农时、 保持土壤肥效等需要,农民往往就地焚烧[5]. 秸秆的大量焚烧不仅浪费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且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公众密切关注的社会、 环境问题. 近年来,秸秆露天焚烧导致的区域大气污染事件屡见不鲜[6, 7, 8],例如,Chen等[6]通过加密观测研究了成都地区秸秆露天焚烧导致的一次重污染天气的特征及形成机制; 朱彬等[7]综合利用地面空气污染监测资料、 卫星遥感火点资料、 气象观测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及气流后向轨迹模拟,分析了秸秆焚烧所导致的南京及周边地区一次严重空气污染过程.

四川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5%[9],秸秆资源丰富,其焚烧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曹国良等[10]建立的2003年全国各省市秸秆露天焚烧排放清单中,四川省排放量约占全国的5.4%. 张强等[11]估算的2001年颗粒物排放清单中,四川省生物质开放燃烧(包括秸秆露天焚烧、 草原火灾、 森林火灾)的PM2.5排放量约占全省PM2.5总量的5%. 排放源清单是环境空气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数据[12],而时空分布信息对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尤为重要[13,14],其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模型的准确性[15]. 四川省在清单的研究上起步较晚,基于地级市编制秸秆焚烧排放清单鲜有研究案例. 虽然可从一些文献中获得全省秸秆焚烧的排放情况[16, 17, 18],然而仅能获知污染物总量,缺少详细的排放信息,且时空分辨率较低,给秸秆焚烧导致的区域灰霾模拟及空气质量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四川省各市的农作物产量建立了2012年秸秆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利用GIS工具,结合土地利用面积以及卫星遥感监测的火点数据,对排放进行时空分配,以期为本地区空气质量模拟提供更为准确的基础数据,并为推进秸秆焚烧导致的灰霾污染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与对象

本研究以2012年为基准年,以四川省21个地市(州)为研究区域,利用Lambert 投影,以95.827°~110.353°E和25.190°~34.980°N为模型域,应用GIS建立了9 km×9 km的网格,模型域内共包含16820个网格. 研究的大气污染物包括SO2、 NOx、 NH3、 CH4、 NNMVOC、 CO、 PM2.5、 EC以及OC. 1.2 清单估算方法

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物排放量估算采用基于秸秆焚烧量的排放因子法. 基本计算公式为:

式中,p为污染物种类; E为污染物年排放量,t; A为秸秆露天焚烧量,t; EF为排放因子,g ·kg-1. 1.2.1 秸秆露天焚烧量

由于缺少废弃秸秆的露天焚烧量统计信息,本研究参考文献[19],采用公式(2)进行估算:

式中,j为作物种类; A为秸秆露天焚烧量,t; P为作物产量,t; C为作物的谷草比; R为谷草干燥比; D为废弃秸秆焚烧比例; Fj为燃烧效率.

根据四川省统计年鉴分类口径,同时结合本地种植概况,确定主要作物种类包括: 水稻、 小麦、 玉米、 大豆、 其他豆类、 棉花、 甘蔗、 花生、 油菜、 薯类、 黄红麻、 高粱、 烟叶等几类.

作物产量数据来自四川省统计年鉴[20]以及各市(州)统计年鉴; 谷草比又称秸秆系数,定义为秸秆产量与作物产量的比值[21]; 谷草干燥比为秸秆中干物质所占比例; 露天焚烧比例不确定性较大,国内研究者大多采用专家判断或问卷抽样调查等方式获得数据; 秸秆燃烧效率与燃烧方式以及作物种类有关,目前有关研究报道较少. 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在类比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最终选取的估算参数见表 1.

表 1 秸秆露天焚烧量计算参数 Table 1 Parameters used in the calculation of crop residues burning amounts

秸秆露天焚烧量由各地所处气候带、 农村生活水平、 植被覆盖现状和各农作物产量等因素决定[27]. 各地秸秆露天焚烧的比例,与农民的收入水平、 秸秆利用成本相关性较高[28]. 有关四川秸秆露天焚烧比例的报道主要有: 张楚莹等[16]的10.7%; Cao等[17]的10%~20%; 田贺忠等[29]的20%. 随着经济的发展,秸秆作为家用燃料的比例可能呈下降趋势,而田间焚烧比例将有所增加,从区域内历年MODIS火点数据变化也可看出这一事实,如图 1所示,上半年、 下半年两个焚烧季的火点均呈增长趋势. 然而秸秆焚烧受综合利用以及政府监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该比例的不确定性较大. 综合上述,本研究确定四川省的焚烧比例为20%. 同时,参考文献[28],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权重分配参数,获得各市的焚烧比例,如表 2所示. 其中,成都市作为省会城市,其秸秆监管力度较大,综合利用情况相对较好,焚烧比例调整为10%. 由于当前可获数据的限制,在估算秸秆焚烧排放时,所有作物均采用同一焚烧比例.

表 2 四川省各市秸秆露天焚烧比例 Table 2 City burning ratio of crop residues in Sichuan province


图 1 四川省2001~2012年MODIS火点 Fig. 1 Fire counts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the year of 2001 to 2012

1.2.2 排放因子

排放因子是影响污染物排放定量表征的关键参数[30]. 国内有关秸秆露天焚烧的排放测试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对大气污染认识的逐步深入,排放源的测试工作也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31,32]. 通过搜集现有的排放测试成果,取平均值作为本研究的排放因子,针对无排放系数的作物类型,则采用其他秸秆的平均值. 具体如表 3所示.

表 3 秸秆露天焚烧排放因子 /g ·kg-1 Table 3 Emission factors of crop residues field burning/g ·kg-1

1.3 空间分配方法

秸秆焚烧涉及范围广、 分散性高,通过传统的监测手段难以识别其时空分布特征,而卫星遥感数 据具有时效性强、 分辨率高、 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多被应用于时空分配研究上[27, 36, 37]. 然而,火点监测受气象、 监测时段等因素的影响,多云天气时的效果并不理想. 尤其对全年日照相对较少的四川盆地而言,可监测到的火点数偏少,影响分配结果. 此外,由于秸秆焚烧多发生在耕地上,也有学者[14]以耕地面积作为权重参数进行网格化分配,该方法虽可覆盖秸秆焚烧的发生区域,却无法具体到某一点位,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

综合上述,本研究分别采用基于MODIS卫星火点以及基于土地利用的方法对四川省秸秆露天焚烧进行网格化分配,在具体应用于空气质量模型模拟时,可将两种分配结果结合起来. 根据作物的生长特点,水稻秸秆露天焚烧以水田的火点数量作为代用权重,而其他作物秸秆则以旱地的火点数量为权重. 所采用的MODIS卫星火点来自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下属Fire Information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FIRM)提供的亚洲地区1 km分辨率数据,火点文件的属性包括9个字段,依次为经度、 纬度、 中红外波段亮度温度、 扫描方向、 沿轨方向像元大小、 获取日期、 获取时间、 卫星信号、 可信度. 具体分配步骤如图 2所示.

图 2 基于GIS的秸秆露天焚烧排放空间分配流程 Fig. 2 GIS-based spatial distribution flow of crop residues burning emissions

以基于MODIS火点分配为例,首先将各市土地利用合并得到全省土地利用矢量图,结合土地利用类型代码挑选出矢量图的农田(水田、 旱地)类型部分,并利用GIS提取、 筛选出农田区域内的火点,根据公式(3)获得各网格的空间权重.

式中,i为农田区域内第i个网格,Eii网格的分配权重,FCi为i网格的火点数,FCk为k城市总火点数. 根据各城市秸秆露天焚烧排放总量,结合上述权重比例得到基于MODIS火点污染物网格化清单. 2 结果与讨论 2.1 四川省2012年秸秆露天焚烧排放清单

根据2012年四川省作物秸秆焚烧量,结合表 3所列出的排放因子,得到各市(州)秸秆露天焚烧SO2、 NOx、 NH3、 CH4、 NMVOC、 CO、 PM2.5、 EC及OC的排放量,见表 4. 污染物排放量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绵阳、 南充、 德阳、 资阳、 达州、 宜宾等城市,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大,作物秸秆资源量大,且农村人均收入相对较高,这些地区有着较高的秸秆焚烧比例,从而使得各污染物的排放量也较高. 此外,攀枝花、 阿坝、 甘孜、 雅安等地作物秸秆资源量较小,污染物排放量相对其他城市较低.

表 4 四川省2012年秸秆露天焚烧排放清单 /t ·a-1 Table 4 Emission inventory of crop residues field burning for Sichuan province in 2012/t ·a-1

图 3展示了各作物秸秆焚烧的排放贡献. 从中可知,水稻、 小麦、 玉米、 油菜是四大主要的贡献作物秸秆,对污染物的排放贡献分别为27%~42%、 8%~30%、 25%~38%以及4%~9%. 对不同污染物而言,秸秆的贡献情况略有差异. 其中,小麦对SO2的贡献相对较高,玉米对EC及OC的排放贡献较高,主要是因为所取的排放系数相比其他类型秸秆高的缘故. 事实上,受耕作制度、 秸秆特性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作物秸秆,其焚烧比例有一定差异. 相关研究表明,成都平原地区小麦、 油菜秸秆多被用作燃料或在地头焚烧,还田量很少,而水稻秸秆则有部分还田,露天焚烧比例相对前两种小春作物低[38]. 这一事实在苪雯奕等[39]针对江苏省的秸秆利用调查研究成果中也有所体现. 然而,由于相关数据的限制,本研究暂时无法区分各作物秸秆的焚烧比例,而本文所估算的小麦、 油菜秸秆焚烧排放极有可能是低估了.

图 3 不同作物秸秆类型对污染物的贡献 Fig. 3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crop residues to pollutant emissions

2.2 时间变化特征

秸秆露天焚烧与农作生产有关,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然而受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其时间变化特征较难把握. 综合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本研究以MODIS卫星火点监测数据为代用时间特征参数,判断秸秆露天焚烧的月变化特征. 通过GIS软件处理、 提取,结合四川省土地利用数据,得到2006~2012年农田区域内每个月的平均火点数量. 考虑不同作物的生长特征,同时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将小麦、 油菜两种小春作物焚烧排放分布在上半年,其他豆类及薯类分布在全年,剩余的其他作物则主要分布在下半年. 本研究以PM2.5为例分析秸秆焚烧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变化,具体如图 4所示.

图 4 2006~2012年平均火点及PM2.5排放月际变化 Fig. 4 Monthly average fire counts from 2006 to 2012 and PM2.5 emissions

图 4可以看出,火点数主要集中在5~8月,5月为全年的最高峰. 与火点变化类似,秸秆焚烧排放也主要集中在5~8月,下半年的秸秆焚烧排放高于上半年,主要由于大多数作物多在下半年收获的缘故. 上半年于5月出现高峰,主要原因在于5月是油菜、 小麦等初夏小春作物的收获季节,进入中旬后,大多数地区开始大量焚烧秸秆. 下半年于8月出现峰值,该时段主要属于水稻等大春作物的焚烧期. 2.3 空间分布特征

以2012年四川省秸秆露天焚烧排放清单为基础,以PM2.5为例,应用1.3节所述的两种方法进行空间分配,结果见图 5图 6.

图 5 基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配的空间分布 Fig. 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missions based on land-use data


图 6 基于火点分配的空间分布 Fig. 6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missions based on MODIS fire counts

图 5为根据土地利用面积所得的秸秆焚烧空间分布特征. 从图 5(a)可以看出,水稻秸秆焚烧PM2.5排放量高的地区分布在成都、 德阳以及川南地区的宜宾、 内江、 泸州3个城市的交界区域,在资阳、 广安、 达州等地也有高值网格的分布. 从图 5(b)可以看出,其他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物主要分布在成都、 绵阳、 德阳、 资阳地带,此外在广元、 南充、 遂宁等城市也有高值分布. 对总秸秆露天焚烧分布而言,高值地区仍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川南地区以及川北地区等地,川西地区的污染排放分布相对较少.

图 6展示的是基于MODIS火点的空间分配结果. 其中,水稻秸秆露天焚烧在成都、 德阳、 绵阳南部形成片状的高值区,除甘孜、 阿坝以外,在其他城市均有高值点分布. 对其他秸秆焚烧而言,除了成都平原的高值区以外,川南地区的高值点相对减少,在川北、 攀西等地区域均有高值网格点分布. 总秸秆露天焚烧更为接近于其他作物秸秆的空间分布趋势,高值区域仍集中在成都平原,相应的川北、 川南以及攀西地区也有所分布. 对阿坝、 甘孜而言,农作物秸秆主要是青稞秸、 玉米秸秆、 油菜秸秆等. 与其他地区相比,川西地区的秸秆资源量较少,再加上农村人均收入相对低,秸秆多被用作牲畜饲料、 农家肥还田或家用燃料,田间焚烧相对较少,相应所监测到的耕地上的火点也较少.

将两种分配结果对比,可以看出基于火点分配相比基于耕地面积分配具有更为显著的点源特征,且高值网格的分布更为分散. 此外,部分耕地面积分配的高值区域在火点分配结果中并没有体现,主要因为秸秆田间焚烧受农户家庭兼业程度、 种植面积、 农户收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耕地面积大的地区并不意味着更多的田间焚烧. 因此,单纯地将污染物分配到耕地面积大的地区可能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异. 而MODIS火点监测本身的局限,仅仅利用MODIS火点进行分配也无法覆盖所有的焚烧区域. 综合上述,在应用到空气质量模拟时,应结合两种方法的结果,为模型提供更为合理的基础数据. 3 清单可靠性分析

将本研究所开发的排放清单与其他学者的类似清单进行比较,如表 5所示. 总体而言,本研究的结果与张楚莹等[16]的结果较为类似,CH4以及NMVOC的排放量相对差异稍大. 与其他学者的估算结果相比,大部分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CO、 EC、 OC的估算值远低于Cao等[17]的结果. 可以推断,本研究所建立的秸秆露天焚烧排放清单在排放基数上基本合理,与其他学者的结果差异主要源于研究年份的不同,以及活动水平和排放系数的差异.

表 5 与其他学者结果对比 ×103/t Table 5 Comparison with other studies×103/t

本研究建立的排放清单多采用国内学者的实测排放系数值,然而排放源测试受样本、 测试条件等因素影响,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有一定差异,进而影响清单结果. 此外,秸秆种类不同,排放特征也有所不同,而由于研究数据的缺少,部分作物秸秆的排放系数只能采用其他作物的平均值,亦导致本次估算的不确定性. 秸秆露天焚烧量的确定是清单建立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不确定性来源. 作物产量、 谷草比的选取、 露天焚烧比例的确定以及燃烧效率的选取均会带来不确定性. 不同类型作物秸秆产量不同、 收获时期不同,其焚烧比例也应有所差别,然而当前大多研究均采用同一焚烧比例,给清单结果带来一定影响. 未来可通过问卷调查、 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本地区秸秆焚烧情况,确定分区域,分秸秆类型的焚烧比例,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4 结论

(1)采用基于焚烧量的排放因子法建立了2012年四川省秸秆露天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排放的SO2、 NOx、 NH3、 CH4、 NMVOC、 CO、 PM2.5、 EC以及OC分别为1210、 12185、 2827、 20659、 40463、 292671、 39277、 1984以及10215 t.

(2)水稻、 小麦、 玉米、 油菜是四大主要焚烧作物秸秆,四类秸秆对污染物的总贡献率约为88%~94%.

(3)受农作收获的影响,秸秆焚烧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呈现双峰变化,排放主要集中在5~8月.

(4)分别采用基于火点和基于土地利用两种方法进行清单的空间分配. 污染物的高值地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 川北地区以及川南地区等地; 广大的川西地区排放量分布较少.

(5)与其他学者的估算结果相比,本研究所建立的清单在排放基数上基本合理,清单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排放因子以及秸秆焚烧量的确定.

参考文献
[1] Yan X Y, Ohara T, Akimoto H. Bottom-up estimate of biomass burning in mainland China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6, 40 (27): 5262-5273.
[2] Andreae M O, Merlet P. Emission of trace gases and aerosols from biomass burning [J].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001, 15 (4): 955-966.
[3] Yang H H, Tsai C H, Chao M R, et al. Source identification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atmospheric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during rice straw burning period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6, 40 (7): 1266-1274.
[4] 刘丽华, 蒋静艳, 宗良纲. 秸秆燃烧比例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 (9): 1535-1545.
[5] Huang X, Li M M, Li J F, et al. A high-resolution emission inventory of crop burning in fields in China based on MODIS Thermal Anomalies/Fire products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2, 50 : 9-15.
[6] Chen Y, Xie S D.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 heavy air pollution episode caused by biomass burning in Chengdu, Southwest China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4, 473-474 : 507-517.
[7] 朱彬, 苏继峰, 韩志伟, 等. 秸秆焚烧导致南京及周边地区一次严重空气污染过程的分析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 (5): 585-592.
[8] Wang X P, Chen Y J, Tian C G, et al. Impact of agricultural waste burning in the Shandong Peninsula on carbonaceous aerosols in the Bohai Rim, China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4, 481 : 311-316.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3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10] 曹国良, 张小曳, 王丹, 等. 秸秆露天焚烧排放的TSP等污染物清单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 24 (4): 800-804.
[11] 张强, Klimont Z, Streest D G, 等. 中国人为源颗粒物排放模型及2001年排放清单估算 [J]. 自然科学进展, 2006, 16 (2): 223-231.
[12] 郑君瑜, 王水胜, 黄志炯, 等. 区域高分辨率大气排放源清单建立的技术方法与应用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13] Hao W M, Liu M H.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ropical biomass burning [J].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1994, 8 (4): 495-503.
[14] He M, Zheng J Y, Yin S S, et al. Trends,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uncertainties in biomass burning emission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1, 45 (24): 4051-4059.
[15] Dong Y K, Jung W K. Development of a speciated, hourly, and gridded air pollutants emission modeling system-A case study on the precursors of photochemical smog in the Seoul Metropolitan area, Korea [J]. Journal 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000, 50 (3): 340-347.
[16] 张楚莹, 王书肖. 中国秸秆露天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时空分布 [J].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8, 3 (5): 329-333.
[17] Cao G L, Zhang X Y, Gong S L, et al. Investigation on emission factors of particulate matter and gaseous pollutants from crop residue burning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8, 20 (1): 50-55.
[18] 陆炳, 孔少飞, 韩斌, 等. 2007年中国大陆地区生物质燃烧排放污染物清单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 (2): 186-194.
[19] Streets D G, Yarber K F, Woo J H, et al. Biomass burning in Asia: annual and seasonal estimates and atmospheric emissions [J].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003, 17 (4), doi: 10.1029/2003GB002040.
[20] 四川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 四川省统计年鉴2013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21] 高利伟, 马林, 张卫峰, 等. 中国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利用状况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7): 173-179.
[22] 毕于运, 高春雨, 王亚静, 等. 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12): 211-217.
[23]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Programme.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R]. IGES, Japan: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06.
[24] 广东省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署. 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手册 [R]. 广州: 广东省环境保护局, 2005.
[25] 张鹤峰. 中国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气态、颗粒态污染物排放特征的实验室模拟[D]. 上海: 复旦大学, 2009.
[26] Koopmans A, Koppejan 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residues, generation, utilization and availabil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Regional Consultation on Modern Applications of Biomass energy[R]. Kuala Lumpur, Malaysia: Regional Consultation on Modern Application of Biomass Energy, 1997.
[27] 何立明, 王文杰, 王桥, 等. 中国秸秆焚烧的遥感监测与分析 [J]. 中国环境监测, 2007, 23 (1): 42-49.
[28] 兰春剑. 长三角地区秸秆焚烧所引起的黑碳气溶胶排放及环境影响研究 [D]. 杭州: 浙江农林大学, 2012.
[29] 田贺忠, 赵丹, 王艳. 中国生物质燃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J]. 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1 (2): 349-357.
[30] Zheng J Y, Zhang L J, Che W W, et al. A highly resolved temporal and spatial air pollutant emission inventory for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China and its uncertainty assessment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9, 43 (32): 5112-5122.
[31] 唐喜斌, 黄成, 楼晟荣, 等. 长三角地区秸秆燃烧排放因子与颗粒物成分谱研究 [J]. 环境科学, 2014, 35 (5): 1623-1632.
[32] Zhang Y S, Shao M, Lin Y, et al. Emission inventory of carbonaceous pollutants from biomass burning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China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3, 76 : 189-199.
[33] Zhang H F, Ye X N, Cheng T T, et al. A laboratory study of agricultural crop residue combustion in China: Emission factors and emission inventory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8, 42 (36): 8432-8441.
[34] 刘丽华, 蒋静艳, 宗良纲. 农业残留物燃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J]. 环境科学, 2011, 32 (5): 1242-1248.
[35] Li X H, Wang S X, Duan L, et al. Particulate and trace gas emissions from open burning of wheat straw and corn stover in China [J].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2007, 41 (17): 6052-6058.
[36] McCarty J L, Korontzi S, Justice C O, et al.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rop residue burning in the contiguous United States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9, 407 (21): 5701-5712.
[37] 胡梅, 齐述华, 舒晓波, 等. 华北平原秸秆焚烧火点的MODIS 影像识别监测 [J]. 地球信息科学, 2008, 10 (6): 802-807.
[38] 廖薇. 气候变化与农户农业生产行为演变——以四川省什邡市农户秸秆利用行为为例 [J]. 农业技术经济, 2010, (4): 49-56.
[39] 苪雯奕, 周博, 张卫健. 江苏省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分析 [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5): 1971-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