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  2015, Vol. 36 Issue (2): 396-401   PDF    
太原市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
刘珊1, 彭林2 , 温彦平3, 白慧玲1, 刘凤娴1, 史美鲜1, 李丽娟1    
1. 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太原 030024;
2. 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 102206;
3. 太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太原 030002
摘要:采集了太原市4个点位冬季和夏季PM2.5样品,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了PM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并对碳气溶胶污染水平、时空分布、二次有机碳(SOC)以及OC和EC相关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太原市冬季有机碳(OC)、元素碳(EC)平均质量浓度为22.3 μg·m-3和18.3 μg·m-3,夏季OC、EC平均质量浓度为13.1 μg·m-3和9.8 μg·m-3,冬季和夏季总碳气溶胶(TCA)占PM2.5的比例分别为56.6%和36.5%; 各点位OC和EC质量浓度均呈现冬季>夏季的季节特征,冬季OC、EC浓度呈现出较好的均一性,夏季OC、EC质量浓度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 太原市SOC污染较轻; 冬季OC、EC相关性较强,夏季OC、EC相关性差.
关键词PM2.5     有机碳     元素碳     二次有机碳     太原市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and Elemental Carbon in PM2.5 in Taiyuan
LIU Shan1, PENG Lin2 , WEN Yan-ping3, BAI Hui-ling1, LIU Feng-xian1, SHI Mei-xian1, LI Li-juan1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
2.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China;
3. Taiyuan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entral Station, Taiyuan 030002, China
Abstract: PM2.5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four sampling sites to study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aceous aerosols in Taiyuan during winter and summer. Organic carbon (OC) and elemental carbon (EC) in PM2.5 were analyzed by carbon analyze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pollution levels,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OC and EC, secondary organic carbon (SOC) and relationships of OC and EC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OC and EC in winter were 22.3 μg·m-3 and 18.3 μg·m-3, respectively, while in summer were 13.1 μg·m-3 and 9.8 μg·m-3,respectively. Th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carbon aerosol (TCA) accounted for 56.6% of PM2.5 in winter, and 36.5% in summer; the concentrations of OC and EC at four sites in winter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summer, OC and EC levels showed a good uniformity in winter while in summe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OC and EC were obviously different; SOC levels were lighter than other citi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OC and EC was stronger in winter than that in summer.
Key words: PM2.5     organic carbon(OC)     elemental carbon(EC)     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OC)     Taiyuan    

含碳物质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成分之一,主要包括有机碳(OC)、 元素碳(EC)和碳酸盐碳(CC)[1,2],PM2.5中碳酸盐碳(CC)的含量通常很小,在进行碳组分分析时常被忽略[3]. OC的来源比较复杂,既包括污染源直接排放的一次有机碳(POC),也包括有机气体经光化学反应等途径生成的二次有机碳(SOC)[4,5],EC则主要来自含碳原料的不完全燃烧,只存在于由污染源直接排放的一次气溶胶中,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通常可作为人为一次源排放的示踪物[6]. OC中的部分二次粒子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和氧化性,是大气光化学反应发生的基础,部分OC中还含有PAHs等具有毒性和致癌作用的芳香族化合物粒子,危害人体健康[7]. EC常呈蜂窝状,比表面积大和吸附性强的特性,是污染物转化的反应床和触媒[8]. EC可以吸收和散射光线,是大气中光线衰减和视程降低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当EC占气溶胶粒子的15%时,对大气能见度降低的贡献率为38%[9]. 碳气溶胶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产生不利影响,已经成为大气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部,三面环山,工业布局不合理且燃煤污染严重,故本文以太原市PM2.5为研究对象,探讨OC和EC的污染特征,以期为有效控制城市大气中碳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的采集

根据太原市功能区特点,共设置4个采样点,点位详细信息如图 1表 1所示,采样高度为10~18 m,监测点周围无明显污染源,能够典型地代表该区域的空气情况. 采样时间分别为2012年2月(冬季)和7月(夏季),其中,2月连续采样14 d,7月连续采样7 d,每天采样1次,每次持续采样20 h. 样品通过TH-150C型中流量环境空气采样器采集,流量为100 L ·min-1,各采样点同步采样,共采集环境样品84个.

图 1 采样点位分布示意 Fig. 1 Location of the sampling sites

表 1 环境空气颗粒物采样点位信息 Table 1 Descriptions of the sampling locations
1.2 样品的处理与分析 1.2.1 滤膜处理

采样滤膜为石英滤膜,采样前滤膜用锡箔纸包裹置于马弗炉中在400~500℃条件下烘3~5 h,去除滤膜上残留的挥发性有机物,冷却后放入恒温恒湿箱中平衡3 d称量; 采集后的滤膜放入恒温恒湿箱中进行和采样前相同时间的干燥平衡后称量,称重完毕后,滤膜用贴有标签的铝箔纸包好,置于密封袋中,于-20℃冰柜中保存待分析. 1.2.2 样品分析

PM2.5浓度由滤膜称量差减法获得,使用精度为十万分之一克的电子天平称量,滤膜在采样前后均称重3次,取3次平均,PM2.5的质量浓度等于采样前后滤膜质量差与采样空气标态下体积的商.

碳分析由德国元素分析系统公司的Analysensysteme GmbH vario EL cube型元素分析仪直接测定颗粒物中的总碳和有机碳的质量浓度. 分析过程为: 取4~5 mg滤膜样品置于仪器中,在通氧助燃条件下于1 000℃充分燃烧,将生成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用气相色谱柱分离出来,并通过热导检测器测定,最后转化为总碳含量; 同样取4~5 mg样品置于仪器中,在通氧助燃条件下于450℃燃烧,用TCD测定生成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最后转化为有机碳含量. 由迟旭光等[10]的研究结果,有机碳在燃烧炉温度为450℃时能够完全分解,而元素碳无分解现象,因此,元素碳含量可通过计算总碳与有机碳的差值得出. 研究还表明,使用该方法测量有机碳、 元素碳的标准偏差平均值分别为0.25%和0.50%. 1.3 质量控制

样品采集前校准采样器流量,其相对偏差小于5%; TCD检测器检测限<40×10-6; 每天分析测定TC和OC前,在高纯氦气作载气在供高纯氧气燃烧下,采用已知碳含量的乙酰苯胺标准样品对仪器进行校准,当天样品分析结束后仍在高纯氦气作载气体在供高纯氧气燃烧下,采用标准样品校准仪器. 每批实验均同步进行空白膜实验,结果表明,空白膜中被检测碳的含量低于检出限,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采样及化学分析,得到太原市4个采样点冬季和夏季PM2.5ρ(TC)、 ρ(OC)、 ρ(EC)、 ρ(TCA)、 ρ(SOC)值,以及ρ(TCA)/ρ(PM2.5)、 ρ(SOC)/ρ(OC)比值,如表 2所示.

表 2 太原市冬季和夏季各采样点PM2.5中含碳组分浓度及比值 Table 2 Mass concentration and specific values of compounds containing carbon in PM2.5

其中,总碳气溶胶(TCA)是大气气溶胶中的含碳组分,是大气气溶胶中最复杂的一部分. 基于Turpin等[11]的研究结果,总碳气溶胶的质量浓度等于有机物与元素碳浓度的总和,而城市中总有机物的量约为OC浓度的1.4倍,因此可利用公式(1)估算TCA的质量浓度.

式中, ρ(TCA)指总碳气溶胶的质量浓度,μg ·m-3ρ(OC)指有机碳的质量浓度,μg ·m-3ρ(EC)指元素碳的质量浓度,μg ·m-3.

通过ρ(OC)(EC)最小比值法[12],利用公式(2)来估算二次有机碳(SOC)污染.

式中,ρ(SOC)为二次有机碳的质量浓度,μg ·m-3; [ρ(OC)(EC)]min为各采样点所观测到的ρ(OC)(EC)的最小值. 3 讨论 3.1 OC、 EC及TCA水平

太原市冬夏两季PM2.5中OC、 EC、 TCA和TCA/PM2.5值见表 2.从中可知,冬季PM2.5中OC和EC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2.3±7.8) μg ·m-3和(18.3±7.7) μg ·m-3,夏季分别为(13.1±3.8) μg ·m-3和(9.8±3.7) μg ·m-3. 与国内主要城市碳气溶胶研究结果相比(见表 3),太原市冬夏两季OC浓度低于北京、 广州、 天津,但高于上海和南京,处于中等水平,而EC浓度不论是冬季还是夏季,都高于其他城市,这可能与太原市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工业为主导产业有较大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所采用的元素分析法未对OC在受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裂解碳校正,会导致EC结果偏高[13].

TCA冬季和夏季的浓度分别为(49.4±18.1) μg ·m-3和(28.2±8.0) μg ·m-3,占PM2.5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6.6%和36.5%,平均为46.5%,与其他城市如上海[19](60%)、 广州[20](52.9%)、 西安[21](47.3%)、 天津[17](51.8%)相比,太原市TCA对PM2.5的贡献率处于中等水平,近一半的物质是碳气溶胶,说明OC、 EC等含碳物质是PM2.5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也说明太原市PM2.5的碳污染比较严重,应加强碳污染源控制以减轻PM2.5排放.

表 3 国内主要城市细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浓度水平 Table 3 Level of OC and EC concentrations in fine particles in urban cities in China
3.2 OC、 EC时空分布特征

表 2可知,太原市4个采样点OC和EC浓度的季节分布特征均为冬季>夏季,冬季OC、 EC浓度分别是夏季的1.70倍和1.87倍. OC和EC夏季浓度相较于冬季低主要是由于夏季降水较多,稀释清除了大气颗粒物[22],且夏季PM2.5中OC和EC的排放源单一,主要为机动车尾气排放[23],冬季燃煤量增加,排放大量OC,部分煤的不完全燃烧也使PM2.5中EC含量较高,同时冬季大气稳定,地表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24],加重了空气污染.

本研究中4个采样点冬季和夏季OC、 EC的质量浓度见图 2. 从中可知,冬季OC质量浓度工业区>道路旁≈城区>清洁区,EC浓度工业区≈道路旁≈城区>清洁区,上述结果显示,冬季OC、 EC浓度呈现出较好的均一性,中心城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无明显差异,但明显大于清洁区,说明冬季中心城区碳污染较重. 夏季OC浓度工业区>道路旁≈城区>清洁区,EC浓度工业区>道路旁>城区≈清洁区,夏季城区与清洁区OC、 EC相差不大,说明城区夏季空气质量较好,道路旁采样点OC浓度与城区相近,而EC浓度较高,这与机动车尾气大量排放有关. 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OC和EC质量浓度在工业区采样点均较高,该采样点受周围工业污染源排放、 机动车尾气排放等影响,碳污染严重. OC和EC浓度最低值均出现在清洁区采样点,这与其周围环境无明显污染源相符.

图 2 4个采样点冬季和夏季OC、 EC质量浓度 Fig. 2 OC and EC mass concentrations during winter and summer at the four sampling sites

3.3 二次有机碳(SOC)含量的估算

OC主要包括污染源直接排放的一次有机碳(POC)和经过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有机碳(SOC),OC中SOC的含量可由Turpin等[11]提出的经验公式即公式(2)进行估算,估算结果见表 2.从中可知,太原市冬季SOC平均浓度为4.0 μg ·m-3,占对应OC的质量分数为19.1%,夏季SOC平均浓度为4.6 μg ·m-3,占所对应OC的质量分数为34.0%,SOC在OC中所占比例均呈现夏季>冬季的特点,夏季强烈的光照使OC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了更多的SOC[25],而冬季与夏季SOC平均浓度相差不大,这可能是由于冬季有机前体物浓度较高,颗粒物在空气中滞留时间较长导致. 与南京[18](38.1%)和广州[20](45.5%)相比,太原市的SOC污染较轻,表明太原市碳污染主要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 3.4 OC和EC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研究OC和EC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测碳气溶胶的来源,若两者相关性较好,则表明OC和EC来自于相似的污染源[26]. 图 3为冬季和夏季PM2.5中OC和EC的相互关系,从中可知,OC、 EC在冬季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达到了0.841 3,说明冬季含碳气溶胶来源相对简单,可能主要来自于冬季采暖燃煤和机动车尾气. 而夏季OC、 EC的相关系数为0.356 2,相关性较差,说明夏季含碳气溶胶来源相对复杂,除受到机动车尾气影响外,受二次有机碳的生成和降雨的清除作用的影响较大.

图 3 冬季和夏季OC与EC的相关性 Fig. 3 Correlations between OC and EC in winter and in summer

4 结论

(1)太原市冬季OC、 EC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2.3±7.8) μg ·m-3和(18.3±7.7) μg ·m-3,夏季分别为(13.1±3.8) μg ·m-3和(9.8±3.7) μg ·m-3,冬季和夏季TCA的浓度分别为(49.4±18.1) μg ·m-3和(28.2±8.0) μg ·m-3,占PM2.5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6.6%和36.5%,说明OC、 EC等含碳物质是PM2.5中重要的组成成分.

(2)各点位OC和EC质量浓度均呈现冬季>夏季的季节特征,冬季OC、 EC平均浓度分别是夏季的1.70倍和1.87倍. 冬季OC、 EC浓度呈现出较好的均一性,中心城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无明显差异,但明显大于清洁区,说明冬季中心城区碳污染较重; 夏季不同点位OC、 EC质量浓度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

(3)SOC在OC中所占比例均呈现夏季>冬季的特点,夏季强烈的光照使OC更容易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SOC,而冬季有机前体物浓度较高,颗粒物在空气中滞留时间较长,SOC平均浓度与夏季相差不大. 与其他城市相比,太原市SOC污染较轻,表明太原市碳污染主要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

(4)冬季OC和EC的相关系数较高,表明冬季含碳气溶胶来源相对单一,可能主要来自于冬季采暖燃煤和机动车尾气; 夏季OC和EC的相关性较差,说明夏季含碳气溶胶来源相对复杂,受机动车尾气污染、 二次有机碳的生成、 降雨的清除作用以及大气扩散条件等的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1] 杨毅红, 陶俊, 高健, 等. 中国北部湾地区夏季大气碳气溶胶的空间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 2013, 34 (11): 4152-4158.
[2] Niu Z C, Zhang F W, Kong X R, et al. One-year measurement of organic and elemental carbon in size-segregated atmospheric aerosol at a coastal and suburban site in Southeast China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2012, 14 (11): 2961-2967.
[3] 李杏茹, 王英锋, 郭雪清, 等. 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元素碳和有机碳的变化特征[J]. 环境科学, 2011, 32 (2): 313-318.
[4] 崔虎雄, 吴迓名, 段玉森, 等. 上海市浦东城区二次气溶胶生成的估算[J]. 环境科学, 2013, 34 (5): 2003-2009.
[5] 吴琳, 冯银厂, 戴莉, 等. 天津市大气中PM10、PM2.5及其碳组分污染特征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 (11): 1134-1139.
[6] 段卿, 安俊琳, 王红磊, 等. 南京北郊夏季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J]. 环境科学, 2014, 35 (7): 2460-2467.
[7] 段凤魁, 贺克斌, 刘贤德, 等. 含碳气溶胶研究进展: 有机碳和元素碳[J]. 环境工程学报, 2007, 1 (8): 1-8.
[8] 唐小玲, 毕新慧, 陈颖军, 等. 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分布[J]. 环境科学研究, 2006, 19 (1): 104-108.
[9] 王玮, 陈宗良. 大气气溶胶中无机碳和有机碳[J]. 环境科学丛刊, 1991, 12 (2): 27-34.
[10] 迟旭光, 狄一安, 董树屏, 等. 大气颗粒物样品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测定[J]. 中国环境监测, 1999, 15 (4): 11-13.
[11] Turpin B J, Huntzicker J J. Identification of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episodes and quantit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concentrations during SCAQ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5, 29 (23): 3527-3544.
[12] Na K, Sawant A A, Song C, et 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carbonaceous species in the atmosphere of Western Riverside County, California[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4, 38 (9): 1345-1355.
[13] 吴琳, 冯银厂, 叶文媛, 等. 大气颗粒物中碳组分测定结果比较: 元素分析和热光反射方法[J]. 环境科学研究, 2010, 23 (12): 1481-1487.
[14] Duan F K, He K B, Ma Y L, et al. Concentration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M2.5 in Beijing, China 2001-2002[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6, 355 (1-3): 264-275.
[15] 王杨君, 董亚萍, 冯加良, 等. 上海市PM2.5中含碳物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科学, 2010, 31 (8): 1755-1761.
[16] 朱李华, 陶俊, 张仁健, 等. 冬夏季广州城区碳气溶胶特征及其与O3和气象条件的关联[J].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30 (10): 1942-1949.
[17] 程萌田, 金鑫, 温天雪, 等. 天津市典型城区大气碳质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和来源[J]. 环境科学研究, 2013, 26 (2): 115-121.
[18] 吴梦龙, 郭照冰, 刘凤玲, 等. 南京市PM2.1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 (7): 1160-1166.
[19] Ye B M, Ji X L, Yang H Z, et al. Concentration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M2.5 in Shanghai for a 1-year period[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3, 37 (4): 499-510.
[20] 黄虹, 李顺诚, 曹军骥, 等. 广州市夏季室内外PM2.5中有机碳、元素碳的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学报, 2005, 25 (9): 1242-1249.
[21] 曹军骥, 李顺诚, 李杨, 等. 2003年秋冬季西安大气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理化特征及其来源解析[J]. 自然科学进展, 2005, 15 (12): 1460-1466.
[22] 赖森潮, 叶计朋, 张颖仪, 等. 广州夏季大气中碳气溶胶浓度水平及污染特征[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3 (5): 61-65.
[23] 樊晓燕, 温天雪, 徐仲均, 等. 北京大气颗粒物碳质组分粒径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J]. 环境化学, 2013, 32 (5): 742-747.
[24] 霍静, 李彭辉, 韩斌, 等. 天津秋冬季PM2.5碳组分化学特征与来源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 (12): 1937-1942.
[25] 李伟芳, 白志鹏, 魏静东, 等. 天津冬季大气中PM2.5及其主要组分的污染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 (6): 481-486.
[26] 古金霞, 白志鹏, 刘爱霞, 等. 天津冬季PM2.5与PM10中有机碳、元素碳的污染特征[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 31 (8):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