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  2014, Vol. Issue (3): 853-863   PDF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
王占山1, 潘丽波2     
1.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北京 100048;
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12
摘要:建立了2010年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实施2003版标准和实施新版标准的模拟情景,运用Models-3/CMAQ模型系统分别预测其到2015年和2020年的NO2、SO2、PM2.5浓度以及氮、硫沉降量,探讨新版火电排放标准对我国大陆地区空气质量的改善. 研究表明,新版火电标准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改善我国的空气质量状况,相比于实施2003版标准情景,到2015年和2020年全国NO2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面积分别减少了53.9%和55.2%;SO2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面积均减少了40.0%;氮沉降强度超过1.0 t·km-2的面积分别减少了75.4%和77.9%;硫沉降强度超过1.6 t·km-2的面积分别减少了37.1%和34.3%.
关键词排放标准     数值模拟     NOx     酸沉降     PM2.5    
Implementation Results of Emission Standards of Air Pollutants for Thermal Power Plants:a Numerical Simulation
WANG Zhan-shan1, PAN Li-bo2    
1. Beijing Municip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Beijing 100048,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riteria and Risk Assessment,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
Abstract: The emission inventory of air pollutants from the thermal power plants in the year of 2010 was set up. Based on the inventory, the air quality of the prediction scenarios by implementation of both 2003-version emission standard and the new emission standard were simulated using Models-3/CMAQ. The concentrations of NO2, SO2, and PM2.5, and the deposition of nitrogen and sulfur in the year of 2015 and 2020 were predicted to investigate the regional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by the new emission standar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ew emission standard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ir quality in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results of the 2003-version emission standard, by 2015 and 2020, the area with NO2 concentration higher than the emission standard would be reduced by 53.9% and 55.2%, the area with SO2 concentration higher than the emission standard would be reduced by 40.0%, the area with nitrogen deposition higher than 1.0 t·km-2 would be reduced by 75.4% and 77.9%, and the area with sulfur deposition higher than 1.6 t·km-2 would be reduced by 37.1% and 34.3%, respectively.
Key words: emission standards     numerical simulation     NOx     acid deposition     PM2.5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电力需求和供应持续增长. 截至2010年底,全国电力装机容量已达9.62亿kW,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火电为7.07亿kW,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73%[1]. 火电发电量约占我国全部发电量的80%以上,共消耗燃煤16亿t[2]. 我国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火电机组装机容量仍将不断增长,由火电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将直接影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及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已于2012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本研究运用空气质量模型系统Models-3/CMAQ对新版火电标准的环境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1 情景设计与数据来源
1.1 情景设计

本研究以2010年作为模拟研究的基准年,各情景的污染物排放量均在2010年的基础上估算得到. 将污染源分为点源、 面源和生物源[3],火电厂作为点源处理. 根据不同版本火电标准的实施情况,设计了两种方案4种情景分别进行模拟预测,默认各情景的面源和生物源维持2010年的排放水平不变,只考虑火电源在各情景的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以此来对比研究火电标准的环境影响. 具体的情景设置见表 1.

表 1 模拟情景设置 Table 1 Prediction scenarios of this study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共由7种污染物组成:NOx、 SO2、 PM10、 PM2.5、 CO、 VOC和NH3. 火电源的NOx和SO2排放量根据2007年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4]以及2007~2010年火电机组容量的增加量[5]来进行估算; 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参考INTEX-B项目[6]的数据推算. 生物源VOC的排放量参考了GEIA-POET项目[7]的数据和池彦琪等[8]的研究估算. 面源中NH3的排放量参考了REAS项目[9]的数据,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参考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地区污染源清单的研究结果[10,11,12,13,14,15,16]. 本研究估算的各模拟情景火电厂NOx、 SO2和PM2.5的排放量见表 2.

表 2 各模拟情景火电厂 NOx、 SO2和 PM2.5排放量 Table 2 NOx, SO2 and PM2.5 emission of thermal

power plants in prediction scenarios

2 模型系统设置与验证
2.1 模型系统设置

本研究运行气象模型MM5[17]获得CMAQ需要的气象场,在处理污染源数据时用SMOKE(sparse matrix operator kernel emissions)模型将排放数据内插到CMAQ模型网格点上,并将年排放量转化为小时排放量[18]. MM5模型的中心点为36° N、 104° E,水平网格分辨率为60 km,垂直层次为34层,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网格数分别为90和80,能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不包括南海群岛); 模型初始及边界资料为NCAR(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的再分析逐日资料FNL[19]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1°,时间分辨率是6 h;地形资料来自USGS(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的30 s全球地形资料. 在选用MM5模型的参数化方案时,本研究参考了香港科技大学多年的MM5模拟研究的最优设置[20],包括:Simple Ice显式水汽方案、 KF积云方案以及RRTM辐射方案等. 使用MCIP (meteorology-chemistry Interface Processor)[21]将MM5的输出结果插值到CMAQ模型区域和网格上,并将MM5的34层垂直网格映射为CMAQ模型的19层粗网格. CMAQ采用CB-Ⅳ[22, 23]气相化学机制,物理过程的水平平流和垂直对流采用PPM解法,垂直扩散采用Crank-Nicholson解法,并考虑了干沉降和湿沉降过程. CMAQ各层的Sigma值分别为1.000 0、 0.997 5、 0.995 0、 0.990 0、 0.980 0、 0.970 0、 0.960 0、 0.940 0、 0.920 0、 0.900 0、 0.875 0、 0.850 0、 0.820 0、 0.755 0、 0.685 0、 0.580 0、 0.510 0、 0.440 0、 0. 320 0和0.000 0,大致对应高度0、 37、 75、 150、 300、 450、 600、 900、 1 200、 1 500、 1 875、 2 250、 2 700、 3 675、 4 725、 6 300、 7 350、 8 400、 10 200和15 000 m.

2.2 模型系统验证

目前已有的科学研究中,一般使用地面观测数据、 飞机航测数据或卫星遥感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其中地面观测数据取自分散的地面监测点,数据分布范围广且有较高的准确度,是目前国内用于验证模型结果的主要数据来源[24]. 本研究将选取的30个城市2010年年均浓度的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25]进行对比,并计算其MFB(平均相对偏差)、 MFE(平均相对误差)、 NMB(标准平均偏差)、 NME(标准平均误差)[26,27,28]以评价模型的模拟性能,结果见表 3. 图 1~3分别为NO2、 SO2和PM2.5的模拟值与监测值的比较.

表 3 模拟值与监测值的对比统计结果 /% Table 3 Statistical results of simulated and observed data/%

图 1 30个城市空气NO2浓度监测值与模拟值的比较

Fig. 1 Observed and simulated data of NO2 in 30 cities


图 2 30个城市空气SO2浓度监测值与模拟值的比较

Fig. 2 Observed and simulated data of SO2 in 30 cities


图 3 30个城市空气PM2.5浓度监测值与模拟值的比较

Fig. 3 Observed and simulated data of PM2.5 in 30 cities

可以看出,CMAQ对NO2、 SO2和PM2.5的浓度的模拟表现较好,模拟值与监测值的峰值、 谷值及变化趋势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于大部分城市来说,模拟值和监测值的绝对浓度没有显著差异. Wang等[29]对北京市NO2浓度模拟结果的NMB在-61.2%~-81.3%之间; Liu等[30]对中国地区SO2浓度模拟结果的NMB和NME分别为-31.3%和68.1%; Boylan等[31]的研究表明,若MFE小于+75%且MFB介于±60%之间,则可判定模型对颗粒物的模拟性能较好. 本研究的模拟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当,并与US EPA推荐的评价标准[32]较一致. 因此本研究的模型模拟结果较为准确,能满足后续研究工作的需要.

但整体来说,模拟值较监测值偏低,这可能是由于污染源排放清单估算的偏差和气象因子模拟的偏差导致的,另外本研究采用的60 km×60 km网格,面积大于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网所覆盖的面积,而包含了一些近郊区域,从而掩盖了局部地区污染的严重性. 从对比结果还可以看出,东部和中部城市的模拟值和监测值的吻合程度较高,而一些西北部城市,则出现模拟值明显偏低的情况,其原因可能是西部城市的城区面积小于东部,其环境监测网络的覆盖区域更小,模拟结果所反映的网格内污染物浓度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城郊低浓度区的影响,从而低于监测值.

3 火电标准的实施效果

在研究火电排放标准的环境影响时,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我国大陆地区的NO2、 SO2和PM2.5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面积以及酸沉降总量和酸沉降影响范围,同时为研究城市尺度的空气质量变化,本研究从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群中选取了11个城市进行分析,从而从区域和城市尺度评价新版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对我国环境质量的影响.

3.1 NO2

相比于实施2003版标准,火电新版标准能显著的改善我国的NO2污染状况. 方案二中到2015年我国大陆地区NO2年均浓度超过二级标准限值的面积以及11个城市的平均浓度相比于方案一分别下降了53.9%和22.6%,NO2的最高年均浓度降低了5.04 μg ·m-3; 到2020年NO2年均浓度超过二级标准限值的面积以及11个城市的平均浓度相比于方案一分别下降了55.2%和23.5%,NO2的最高年均浓度降低了5.06 μg ·m-3,具体模拟值见表 4. 图 4为11个城市在各模拟情景下的NO2浓度对比,不同城市间的浓度削减比例存在一定差异性,这与火电厂的地理位置分布以及各城市不同的气象条件有关. 图 5~8为不同模拟情景下我国大陆地区的NO2模拟浓度分布. 可以看出,新版火电标准对我国NO2浓度的降低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火电实施新标准后,我国未来仍有部分区域存在NO2浓度超标现象.

表 4 各方案情景年 NO2模拟值 Table 4 Simulated data of NO2 of prediction scenarios


图 4 11个城市在各模拟情景下的NO2浓度对比

Fig. 4 NO2 concentration of 11 cities in prediction scenarios


图 5 QJ1-2015年我国大陆地区NO2模拟浓度分布

Fig. 5 Predicted concentration of NO2

in mainland China of QJ1-2015


图 6 QJ3-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NO2模拟浓度分布

Fig. 6 Predicted concentration of NO2

in mainland China of QJ3-2015


图 7 QJ2-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NO2模拟浓度分布

Fig. 7 Predicted concentration of NO2

in mainland China of QJ2-2020


图 8 QJ4-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NO2模拟浓度分布

Fig. 8 Predicted concentration of NO2

in mainland China of QJ4-2020

3.2 SO2

相比于实施2003版标准,火电实施新版标准后到情景年我国的SO2污染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方案二中到2015年我国大陆地区SO2年均浓度超过二级标准限值的面积以及11个城市的平均浓度相比于方案一分别下降了40.0%和40.5%,SO2的最高年均浓度降低了6.44 μg ·m-3; 到2020年SO2年均浓度超过二级标准限值的面积以及11个城市的平均浓度相比于方案一分别下降了40.0%和41.6%,SO2的最高年均浓度降低了5.54 μg ·m-3,具体模拟值见表 5. 图 9为11个城市在各模拟情景下的SO2浓度对比,图 10~13为不同模拟情景下我国大陆地区的SO2模拟浓度分布. 可以看出,火电实施新版标准后到情景年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SO2浓度能够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表 5 各方案情景年 SO2模拟值 Table 5 Simulated data of SO2 in prediction scenarios

图 9 11个城市在各模拟情景下的SO2浓度对比

Fig. 9 SO2 concentration of 11 cities in prediction scenarios


图 10 QJ1-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SO2模拟浓度分布

Fig. 10 Predicted concentration of SO2

in mainland China of QJ1-2015


图 11 QJ3-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SO2模拟浓度分布

Fig. 11 Predicted concentration of SO2

in mainland China of QJ3-2015


图 12 QJ2-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SO2模拟浓度分布

Fig. 12 Predicted concentration of SO2

in mainland China of QJ2-2020


图 13 QJ4-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SO2模拟浓度分布

Fig. 13 Predicted concentration of SO2

in mainland China of QJ4-2020

3.3 PM2.5

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包括一次源和二次源,一次源PM2.5是由地面上自然或人为活动直接排放的PM2.5,如火山爆发、 地面扬尘、 建筑排放和燃煤排放等; 二次源PM2.5是指大气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如SO2和NOx通过反应生成相应的固体盐,NO、 CO和烃类等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有机成分等[33]. 火电厂并不是我国PM2.5的主要一次排放源[34,35,36],但火电厂排放的大量NOx和SO2等污染物是形成二次源PM2.5的重要前体物,因此可以通过情景年PM2.5浓度的变化来研究其他大气污染物的减排对PM2.5浓度的影响,从而体现出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对降低PM2.5浓度的作用.

方案二中到2015年我国大陆地区PM2.5年均浓度超过二级标准限值的面积以及11个城市的平均浓度相比于方案一分别下降了8.2%和6.5%,PM2.5的最高年均浓度降低了1.53 μg ·m-3;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超过二级标准限值的面积以及11个城市的平均浓度相比于方案一分别下降了9.3%和7.0%,PM2.5的最高年均浓度降低了1.57 μg ·m-3,具体模拟值见表 6. 图 14为11个城市在各模拟情景下的PM2.5浓度对比,图 15~18为不同模拟情景下的我国大陆地区PM2.5模拟浓度分布. 可以看出,NOx和SO2等污染物的减排对PM2.5的浓度也起到了一定的降低作用但并不十分明显,要想进一步解决我国的PM2.5污染问题,还需采取措施减少一次源PM2.5的排放.

表 6 各方案情景年 PM2.5模拟值 Table 6 Simulated data of PM2.5 in prediction scenarios

图 14 11个城市在各模拟情景下的PM2.5浓度对比

Fig. 14 PM2.5 concentration of 11 cities of prediction scenarios


图 15 QJ1-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PM2.5模拟浓度分布

Fig. 15 Predicted concentration of PM2.5

in mainland China of QJ1-2015


图 16 QJ3-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PM2.5模拟浓度分布

Fig. 16 Predicted concentration of PM2.5

in mainland China of QJ3-2015


图 17 QJ2-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PM2.5模拟浓度分布

Fig. 17 Predicted concentration of PM2.5

in mainland China of QJ2-2020


图 18 QJ4-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PM2.5模拟浓度分布

Fig. 18 Predicted concentration of PM2.5

in mainland China of QJ4-2020

3.4 氮沉降

氮沉降主要由NH3和NOx两种污染物的排放引起,其中NH3的主要排放源是生物源和农业源,燃煤和汽车尾气的排放只占到3%~4%[37]. 本研究中氮沉降指的是工业源氮沉降,即将酸沉降模拟结果中的硝态氮质量之和作为氮沉降量. 相比于实施2003版标准,火电实施新版标准后到情景年我国大陆地区的氮沉降量会得到大幅度的减少. 方案二中到2015年氮沉降强度超过1.0 t ·km-2的面积以及氮沉降总量相比于方案一分别减少了75.4%和27.7%; 11个城市的平均氮沉降强度减少了0.338 7 t ·km-2; 到2020年氮沉降强度超过1.0 t ·km-2的面积以及氮沉降总量相比于方案一分别减少了77.9%和28.0%; 11个城市的平均氮沉降强度减少了0.361 4 t ·km-2,具体模拟值见表 7. 图 19为各模拟情景11个城市氮沉降强度对比,图 20~23为各模拟情景下我国大陆地区氮沉降分布. 可以看出,火电实施新版标准有效地减轻了我国的氮沉降污染.

表 7 各方案情景年氮沉降模拟值 Table 7 Simulated data of nitrogen deposition in prediction scenarios

图 19 11个城市在各模拟情景下的氮沉降强度对比

Fig. 19 Nitrogen deposition of 11 cities in prediction scenarios


图 20 QJ1-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氮沉降模拟分布

Fig. 20 Predicted of nitrogen deposition

in mainland China of QJ1-2015


图 21 QJ3-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氮沉降模拟分布

Fig. 21 Predicted of nitrogen deposition

in mainland China of QJ3-2015


图 22 QJ2-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氮沉降模拟分布

Fig. 22 Predicted of nitrogen deposition

in mainland China of QJ2-2020


图 23 QJ4-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氮沉降模拟分布 Fig. 23 Predicted of nitrogen deposition in mainland China of QJ4-2020
3.5 硫沉降

本研究中将酸沉降模拟结果中的所有含硫物种中的硫元素质量之和作为硫沉降量. 相比于实施2003版标准,火电实施新版标准后到情景年我国大陆地区的硫沉降量会明显减少. 方案二中到2015年硫沉降强度超过1.6 t ·km-2的面积以及硫沉降总量相比于方案一分别减少了37.1%和15.6%,11个城市的平均硫沉降强度减少了0.275 8 t ·km-2; 到2020年硫沉降强度超过1.6 t ·km-2的面积以及硫沉降总量相比于方案一分别减少了34.3%和15.5%,11个城市的平均硫沉降强度减少了0.269 6 t ·km-2,具体模拟值见表 8. 11个城市中上海市的 硫沉降强度降幅比较明显,这是因为相对来说上海市周边有较多的火电厂,硫沉降量受火电厂排放的影响较大; 另一方面上海市的面积相对较小,同样沉降量的变化导致的沉降强度的变化会更加明显. 图 24为各模拟情景11个城市硫沉降强度对比,图 25~28为各模拟情景下我国大陆地区的硫沉降分布. 可以看出,火电新版标准的实施对我国的硫沉降污染起到了较好的改善作用.

表 8 各方案情景年硫沉降模拟值 Table 8 Simulated data of sulfur deposition in prediction scenarios

图 24 11个城市在各模拟情景下的硫沉降强度对比 Fig. 24 Sulfur deposition of 11 cities in prediction scenarios

图 25 QJ1-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硫沉降模拟分布 Fig. 25 Predicted of sulfur deposition in mainland China of QJ1-2015


图 26 QJ3-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硫沉降模拟分布 Fig. 26 Predicted of sulfur deposition in mainland China of QJ3-2015

图 27 QJ2-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硫沉降模拟分布 Fig. 27 Predicted of sulfur deposition in mainland China of QJ2-2020

图 28 QJ4-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硫沉降模拟分布 Fig. 28 Predicted of sulfur deposition in mainland China of QJ4-2020
4 结论

(1) 新版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能够有效地减轻我国的NOx和SO2污染. 火电厂实施新版标准后到情景年2015年和2020年,我国大陆地区NO2浓度超标面积相比火电实施2003版标准情景下的减幅分别为53.9%和55.2%; SO2浓度超标面积的减幅均为40.0%.

(2) 新版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能够显著地改善我国的酸沉降状况. 火电厂实施新版标准后到情景年2020年,我国大陆地区氮沉降强度超过1.0 t ·km-2的面积以及氮沉降总量相比火电实施2003版标准情景分别减少了77.9%和28.0%; 硫沉降强度超过1.6 t ·km-2的面积以及硫沉降总量分别减少了34.3%和15.5%.

(3) 火电厂实施新版标准后,我国整体空气质量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仍存在区域性的PM2.5及NOx污染,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其他工业源和机动车源的排放控制.

参考文献
[1] 燕中凯, 滕静, 张倩. 火电厂新标准对环保产业的拉动分析[J]. 环境保护, 2012, (9): 34-37.
[2] 刘振亚. 中国电力行业年度报告: 2011[R]. 北京: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2011. 48-54.
[3] 程艳丽, 李湉湉, 白郁华, 等. 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数值模拟[J]. 环境科学, 2009, 30 (12): 3441-3447.
[4]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R].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0. 8-9.
[5] 周宏, 陈丽娟, 米建华. 全国发电机组手册[M]. 北京: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力可靠性管理中心, 2012. 44-207.
[6] Zhang Q, Streets D G, Carmichael G R, et al. Asian emissions in 2006 for the NASA INTEX-B mission[J].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09, 9 (14): 5131-5153.
[7] Benkovitz C M, Scholtz M T, Pacyna J, et al. Global gridded inventories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of sulfur and nitrogen[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96, 101 (D22): 29239-29253.
[8] 池彦琪, 谢绍东. 基于蓄积量和产量的中国天然源VOC排放清单及时空分布[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8 (3): 475-782.
[9] Ohara T, Akimoto H, Kurokawa J, et al. An Asian emission inventory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 sources for the period 1980-2020[J].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Discussions, 2007, 7 (16): 4419-4444.
[10] 张强, Klimont Z, Streets D G, 等. 中国人为源颗粒物排放模型及2001年排放清单估算[J]. 自然科学进展, 2006, 16 (2): 223-231.
[11] Wei W, Wang S X, Chatani S, et al. Emission and speciation of non-methan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in China[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8, 42 (20): 4976-4988.
[12] Klimont Z, Cofala J, Xing J, et al. Projections of SO2, NOx and carbonaceous aerosols emissions in Asia[J]. Tellus B, 2009, 61 (4): 602-617.
[13] Lu Z, Streets D G, Zhang Q, et al.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 and sulfur trends in East Asia since 2000[J].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0, 10 (13): 6311-6331.
[14] Streets D G, Bond T C, Carmichael G R, et al. An Inventory of Gaseous and Primary Aerosol Emissions in Asia in the Year 2000[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2003, 108 (D21): 8809-8832.
[15] Zhang Q, Streets D G, He K B, et al. NOx emission trends for China, 1995-2004: The view from the ground and the view from space[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7, 112 (D22): D22306.
[16]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组.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说明[R].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1. 21-26.
[17] 张金善, 钟中, 黄瑾. 中尺度大气模式MM5简介[J]. 海洋预报, 2005, 22 (1): 31-40.
[18] 邓涛, 邓雪娇, 吴兑, 等. 珠三角灰霾数值预报模式与业务运行评估[J]. 气象科技进展, 2012, 2 (6): 38-44.
[19] 李葳. NECP FNL资料解码及数据格式转换[J].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1, 34 (1): 63-68.
[20] Huang J P, Fung J C H, Lau A K H. Integrated processes analysis and systematic meteor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ozone episodes in Hong Kong[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2006, 111 (D20): D20309.
[21] 樊琦, 蒙伟光, 王雪梅, 等. 美国环保局第三代空气质量预报和评估系统[J]. 三峡环境与生态, 2003, 25 (11): 134-137.
[22] Gery M W, Whitten G Z, Killus J P, et al. A photochemical kinetics mechanism for urban and regional scale computer modeling[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989, 94 (D10): 12925-12956.
[23] Jimenez P, Baldasano J M, Dabdub D. Comparison of photochemical mechanisms for air quality modeling[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3, 37 (30): 4179-4194.
[24] 雷宇. 中国人为源颗粒物及关键化学组分的排放与控制研究[D]. 北京: 清华大学, 2008. 113.
[25] 马建堂. 中国统计年鉴-2011[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412.
[26] Wang L T, Jang C, Zhang Y, et al. Assessment of air quality benefits from national air pollution control policies in China. PartⅡ: Evaluation of air quality predictions and air quality benefits assessment[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0, 44 (28): 3449-3457.
[27] Smyth S C, Jiang W, Roth H, et al. A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AURAMS and CMAQ air-quality modeling system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9, 43 (5): 1059-1070.
[28] Eder B, Yu S C.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of the 2004 release of Models-3/CMAQ[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6, 40 (26): 4811-4824.
[29] Wang K, Zhang Y, Jang C, et al. Modeling intercontinental air pollution transport over the trans-Pacific region in 2001 using the 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 modeling system[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2009, 114 (D4): D04307.
[30] Liu X H, Zhang Y, Cheng S H, et al. Understanding of regional air pollution over China using CMAQ, part I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easonal variation[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0, 44 (20): 2415-2426.
[31] Boylan J W, Russell A G. PM and light extinction model performance metrics, goals, and criteria for three-dimensional air quality model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6, 40 (26): 4946-4959.
[32] US EPA. Guidance on the Use of Models and Other Analyses for Demonstrating Attainment of Air Quality Goals for Ozone, PM2.5, and Regional Haze[M]. North Carolina,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005. 242-253.
[33] 胡敏, 唐倩, 彭剑飞, 等. 我国大气颗粒物来源及特征分析[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1, 36 (5): 15-19.
[34] 朱先磊, 张远航, 曾立民, 等. 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05, 18 (5): 1-5.
[35] 王淑兰, 柴发合, 张远航, 等. 成都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来源分析[J]. 地理科学, 2004, 24 (4): 488-492.
[36] 张楚莹, 王书肖, 赵瑜, 等. 中国人为源颗粒物排放现状与趋势分析[J]. 环境科学, 2009, 30 (7): 1881-1887.
[37] 李新艳, 李恒鹏. 中国大气NH3和NOx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 (1): 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