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 南京 210046
2. Department of Land Resources and Tourism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
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生化物质含量影响着地表生物的生长,尤其是各种化学物质含量的超标不但影响植物正常生长,而且通过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及其他动物体内富集,影响人体健康. 自进入工业社会后,工业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深入等方面都加重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累积,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并且污染面积逐年扩大. 据农业部进行的调查,我国农田土壤在140万hm2污水灌溉区,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灌区面积的64.8%; 每年因重金属污染减产的粮食1000多万t,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达到1200万t,合计损失至少200亿元[1]. 农田重金属的富集达到一定程度不仅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且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安全[2, 3]. 人为源是其主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主要包括施肥,动物粪便和生物固体应用,污水灌溉,大气沉降等[4, 5, 6].
国内外在土壤重金属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研究,针对城市土壤、 菜园土壤、 果园土壤以及矿区周边农田土壤的重金属的含量、 对农作物的影响以及空间分布等进行研究.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研究,大都是选取某些典型区域,选取样点采集土壤和植被样本通过化学分析等确定重金属含量并进行相关分析[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但是对中国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整体分析目前还鲜见报道.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从空间分析的角度出发,收集全国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数据[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利用克里金插值获得全国农田土壤Pb、 Cd等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探讨了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并分析其主要来源.
从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收集了2000~2013年全国农作物土壤重金属含量数据,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土壤数据库(http://www.soil.csdb.cn/). 共收集到有关土壤Pb含量的研究173个,Cd研究138个,Cu研究156个,Zn研究139个和Cr研究140个. 分布如图 1所示.
![]() |
图 1 收集到的全国土壤重金属样本Fig.1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llected soil heavy metal samples |
将每个研究中重金属的平均值作为该点位的值,然后人工剔除异常样本. 把样本数据中重金属含量明显超出其附近值的样本剔除,因为这些样本可能受矿区等因素影响而导致高值.
确定需要插值的样本数据,进行地统计学分析后应用克里金方法空间插值. 克里金插值法,又称为空间自协方差最佳插值法,是空间插值的一种最优内插法. 它是根据样本空间位置不同,样本间相关程度的不同,对每个样本赋予不同的权,进行滑动加权平均.
假设x1,…,xn为区域上的一系列观测点,z(x1),…,z(xn)为相应的观测值. 区域化变量在x0处的值z*(x0)可采用一个线性组合来估计:
克里金插值得到中国区域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分省统计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并与背景值作对比,将高出背景值的量与背景值作比,得到各重金属超出背景值的倍率,以此分析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
将预处理的土壤重金属含量数据及其坐标数据导入地统计学软件进行半方差分析,模拟出土壤重金属含量半方差方程,计算Kriging插值最优模型参数(表1). 结果显示土壤Cd、 Cu、 Pb和Zn含量严重偏离正态分布,采用取对数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 Cr采用原始数据. 在各向同性的情况下运用指数模型插值有较大的相关系数及较小的方差. 根据模拟的半方差模型参数进行克里金插值(图 2),得到重金属土壤含量的空间分布.
![]() | 表1 土壤重金属的半方差模型模拟参数 Table 1 Semi-variogram model parameters of soil heavy metal |
![]() |
图 2土壤重金属含量半方差函数Fig.2Semi-variogram diagram of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soils |
将收集的全国土壤样本重金属含量点位数据,经过Kriging插值得到全国范围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图(图 3). 土壤Pb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西南部出现高值,在西藏东部以及云南、 四川地区,广东西北与湖南交界以及辽宁环渤海土壤Pb含量较高,其他区域变化不明显,且分布比较均匀; 西北部新疆地区含量较少. 相对于Pb,Cd的空间分布则出现多个高值区域,西部Cd含量平均较大; 在中国南部地区Cd出现多个高值区,说明在该些区域可能存在重点污染源. Cu在全国的分布中出现连片的高值区域,尤其在四川和云南北部,广东省和湖南交界有较大范围Cu的高值区,而在华北的河北南部,山西、 山东和河南Cu的土壤含量较低; 另外在甘肃中部、 安徽南部与湖北交界和辽宁环渤海有较小范围的土壤重金属Cu的高值区. 土壤Zn的含量在中国区域与Pb有着相似的空间分布,在西南部出现高值,广东西北与湖南交界含量较高,其他地区土壤Zn含量变化平缓,中国西北部与北部地区(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 吉林大部)含量较低. 由Cr的空间分布来看,Cr在中国区域的含量空间分布比较复杂,由云南向东北方向直到江苏地区出现连续高值,在环黄渤海地区尤其京津唐地区出现次高值区.
![]() |
图 3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Fig.3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 in soils |
总体来看,在中国的西南部地区,包括云南、 四川,各种土壤重金属含量普遍较高,其他重金属土壤含量较高的地区为广东省北部与湖南交界和环渤海地区,再之在湖北、 安徽等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偏高. 中国区域土壤Pb和Zn含量在空间分布上相似.
对全国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图进行分省统计,获得各省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同时查阅文献[141]得到我国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重庆市背景值数据来源于文献[142])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作对比,见表2,并将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与各省土壤重金属含量背景值作差,得到超出
背景值重金属含量分布,图 4所示.
![]() | 表2 各省行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背景值 1)/mg ·kg-1 Table 2 Soil heavy metal background values in administrative area of different provinces/mg ·kg-1 |
![]() |
图 4土壤各重金属含量与背景值之间的差值Fig.4Difference between soil heavy metal contents and background value in 30 provinces |
各省份平均土壤重金属含量显示,云南省和四川省各种重金属的含量均最高,除Cr和Cd外其他重金属在中国南部土壤含量均较高. Cu在中国北部的辽宁省也存在高分布,除个别省份外,土壤Cr和Cd含量在中国其他区域均较高分布. 各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最高的省份分别是:云南省Pb 118.29 mg ·kg-1,辽宁省 Cd 2.59 mg ·kg-1,广东省 Cu 66.70 mg ·kg-1,云南省 Zn 228.82 mg ·kg-1,上海市 Cr 79.78 mg ·kg-1.
从背景值看,云南省、 四川省、 贵州省、 福建省和广东省均是Pb的高分布区,与插值统计的结果相同,表明土壤成土母质对高土壤重金属Pb含量起着重要作用.
各省农田土壤Pb、 Zn和Cr含量与各省背景值在空间分布上基本相同,但土壤Pb、 Zn值明显普遍偏高. 同样,Cd在中国西南部和西北部分布较高,内蒙古、 山东和辽宁偏高外,其他区域与背景值高值分布基本相同. 土壤Cu含量在西南部背景值和插值结果均有高值分布,且土壤Cu的背景值在中国西部区域较高,而在插值结果显示分省土壤Cu均值含量次高值则分布在中国东部区域,表明土壤Cu的空间分布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
图 4插值结果分省平均值与各省份背景值的差值分布,除土壤Cr外其他4种重金属的插值结果均明显高于背景值,说明中国农田土壤均遭受到不同程度不同重金属的富集. 其中Pb和Cd在全国范围内均高于各省土壤重金属含量背景值,说明Pb和Cr在全国范围普遍存在人为引入的重金属富集. 图 5表示各省份重金属平均含量超过背景值部分与背景值的比率. 其中广西、 四川、 辽宁和云南Pb超过背景值比较高,其超出背景值部分分别达到了背景值的1.33, 1.42, 1.59和1.91倍; 而Cd含量则超过背景值更高,除上海、 江苏、 贵州和山西,其他省份Cd含量超出背景值部分均达到了背景值的1倍以上,其中西藏、 广西达到10倍以上,辽宁达到23.02倍. 土壤Cu含量除山西、 山东,Zn除西藏外,全国其他区域均高于背景值. 吉林、 辽宁和广东Cu超出背景值部分均达到背景值的1倍以上,广东达到2.92倍,Zn在四川、 云南和广东超出背景值部分均达到背景值1倍以上,广东超出2.22倍. Cr在全国区域基本不超标,只有福建省土壤Cr平均值超出背景值2.80倍.
![]() |
图 5土壤各重金属含量与背景值之间的差值Fig.5Difference between soil heavy metal contents and background value in 30 provinces |
我国西南部地区Pb的富集更为严重,而Cd在全国均有一定的富集,但南部地区较为明显,其中Pb最高超出背景值77.69 mg ·kg-1,超出云南省背景值1.91倍,Cd最高超出背景值2.49 mg ·kg-1,超出辽宁省背景值23.02倍. 农田土壤Zn在中国南部污染严重,最高超出背景值139.12 mg ·kg-1,超出云南省背景值1.55倍,Cu最高超出49.70 mg ·kg-1,超出广东省背景值2.92倍.
以上全国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现状,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异特征明显,Pb、 Cd、 Cu和Zn的含量均明显高于背景值,表明不同程度地受到人为活动干扰.
各地区成土母质的差异,背景值的不同是造成我国土壤重金属含量在空间上分布差异的初始原因. 同时由于经济的区域发展差异以及不同地区发展模式及产业类型造成土壤重金属含量在空间上后期累计程度不同,从而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在空间上分布差异.
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造成的,如重工业或者矿区的开发等都会使大量的重金属流入表层土壤,导致该区域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剧增. 另外有研究表明,据估计在农用土壤每年的Cu、 Zn和Cd总含量中农业活动造成的比重分别为79.6%、 56%和63%; 而对于Pb和Cr则来自于与工业过程有关的大气沉降,比重分别为85%和43%[6]. 例如,Cd的分布在几个地区出现高值点,说明人类活动的影响严重,四川、 湖南、 湖北、 江苏和广东等地均出现Cd分布高值点,致使这几个省的Cd的平均含量增高. 辽宁地区自改革以来一直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和钢铁产量大省,所受重工业的影响是其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西南地区出现土壤重金属的高值分布,不仅由于其原始较高背景值分布,同时西南地区,如四川盆地、 云贵地区和两广地区,更是由于重工业发展和人类活动等造成土壤重金属的富集.
土壤所含的重金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体,还可以以扬尘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所以针对我国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人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综合防止和治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首先,防止重金属富集的加剧,在重金属富集严重的区域,应向多产业方向发展,取缔具有重金属严重污染能力的工厂,发展服务业等其他无或较低重金属污染的产业. 同时应用高新科技技术减少重金属流入土壤等环境,将废液废渣中的重金属进行收集再利用. 其次,提高人们对重金属污染的认识,完善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从各个方面将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工作做到位.
本研究主要采用查阅文献数据,采集到有限的农田土壤样本重金属数据,通过分析插值得到中国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 其中在中国东部地区由于研究比较多,所以样本点较多且集中,而在中国西部地区由于相关的研究较少,样本点数据也较少. 这在某种程度上给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如西藏地区,样本点稀少,在插值分析时受到西南云贵和四川的重金属高值分布的影响,使其土壤重金属含量整体偏高. 在查阅的文献研究中,多是将农田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明显的地区作为研究区,所以在本研究中所得到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偏高.
通过对5种重金属的插值空间分布分析,我国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且各区域重金属含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重金属背景值在区域上的差异是造成地区重金属含量差异的初始原因,人类活动引入的土壤重金属是重金属富集的主要原因. 中国区域农田土壤Pb、 Cd、 Cu和Zn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 通过与背景值的比较,Cd的富集最为严重,其次是Pb,超标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 Pb和Zn的富集在云南省达到最高,均是超出其背景值最高的省份,但是Zn超出背景值倍数最高的是广东省. Cd超出背景值最高的是辽宁省,同时是Cd超出背景值倍数最高的省份. 广东省Cu的富集最严重,是Cu含量超其背景值最高的省份. 总体上看,中国西南部地区土壤重金属富集值较高,其次是两广和辽宁地区. 各区域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程度与类型受到当地农业活动和工业发展等的影响,如重金属含量高的省份地区,东北的辽宁,西南的四川、 云贵地区等重金属的污染受到重工业的影响严重.
[1] | 高翔云, 汤志云, 李建和, 等. 国内土壤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J]. 江苏环境科技, 2006, 19 (2): 52-55. |
[2] | Chen H M, Zheng C R.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soils in China: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J]. AMBIO, 1999, 28 (2): 130-134. |
[3] | Raghunath R, Tripathi R M, Kumar A V, et al. Assessment of Pb, Cd, Cu, and Zn exposures of 6-10-year-old children in Mumbai[J]. Environment Research, 1999, 80 (3): 215-221. |
[4] | Jiao W, Chen W, Chang A C, et al. Environmental risks of trace elements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phosphate fertilizers applications: a review[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2, 168: 44-53. |
[5] | Liaghati T, Preda M, Cox M. Heavy metal distribution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within coastal plain sediments, bells creek catchment, southeast Queensland, Australia[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04, 29 (7): 935-948. |
[6] | Luo L, Ma Y B, Zhang S Z, et al. An inventory of trace element inputs to agricultural soils in Chin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9, 90 (8): 2524-2530. |
[7] | 刘玉燕, 刘浩峰. 上海、乌鲁木齐与昌吉三市城市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比较研究[J]. 干旱环境监测, 2010, 24 (3): 138-142. |
[8] | 柳云龙, 章立佳, 韩晓非, 等. 上海城市样带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及污染评价[J]. 环境科学, 2012, 33 (2): 599-605. |
[9] | 陈圆圆, 孙小静, 王军, 等. 上海宝山区农业用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规律及分布特征研究[J]. 环境化学, 2010, 29 (2): 215-219. |
[10] | 巫和昕, 胡雪峰, 张国莹, 等. 上海市宝山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异特征[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10 (4): 400-405. |
[11] | 史贵涛, 陈振楼, 张翠, 等. 上海市饮用水源地周边环境中的重金属[J]. 环境科学, 2008, 29 (7): 1797-1805. |
[12] | 席晋峰, 俞杏珍, 周立祥, 等. 不同地区城郊用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的比较[J]. 土壤, 2011, 43 (5): 769-775. |
[13] | 刘姣, 曹靖, 南忠仁, 等. 白银市郊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 (5): 39-43. |
[14] | 赵海军, 刘苹, 万书波, 等. 临沂市花生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J]. 江西农业学报, 2011, 23 (6): 122-125. |
[15] | 易治伍, 王灵, 钱翌, 等. 乌鲁木齐市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 (2): 150-154. |
[16] | 周鸿斌, 角媛梅, 史正涛, 等. 云南沘江沿岸农田土壤磁测分析与重金属污染评价[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27 (4): 1586-1591. |
[17] | 代平, 安瞳昕, 吴伯志, 等. 云南通海蔬菜区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属及农药残留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1): 161-163. |
[18] | 王鹏, 赵志忠, 王军广, 等. 五指山茶园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3): 8025-8027. |
[19] | 张丽华, 郑承松, 张君诚, 等. 三明市铅锌矿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及其形态分布研究[J]. 三明学院学报, 2008, 25 (2): 184-187. |
[20] | 罗永清, 陈银萍, 陶玲, 等. 兰州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研究[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1, 46 (1): 98-104. |
[21] | 陶玲, 任珺, 乔国栋. 兰州市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评价[J]. 土壤通报, 2010, 41 (6): 1479-1483. |
[22] | 孙锐, 舒帆, 孙卫玲, 等. 典型铅锌矿区水稻土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8 (1): 139-146. |
[23] | 王喜宽, 张青, 刘晨, 等. 内蒙古临河市城市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特征[J]. 现代地质, 2008, 22 (6): 948-953. |
[24] | 黄绍文, 金继运, 和爱玲, 等. 农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重金属区域分异与评价[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6 (增刊): 540-548. |
[25] | 肖再亮, 兰石, 田犀, 等. 利州区农产品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J]. 四川环境, 2010, 29 (3): 131-135. |
[26] | 陆安祥, 孙江, 王纪华, 等. 北京农田土壤重金属年际变化及其特征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 (18): 3778-3789. |
[27] | 胡克林, 张凤荣, 吕贻忠, 等. 北京市大兴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学报, 2004, 24 (3): 463-468. |
[28] | 韩平, 王纪华, 陆安祥, 等. 北京顺义区土壤重金属分布与环境质量评价[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1 (1): 106-112. |
[29] | 孙瑞波, 盛下放, 李娅, 等. 南京栖霞重金属污染区植物富集重金属效应及其根际微生物特性分析[J]. 土壤学报, 2011, 48 (5): 1013-1020. |
[30] | 王海涛, 王庆九, 崔志强, 等. 南通城郊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和元素间相关性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23): 14062-14064. |
[31] | 陈富荣, 陈永宁, 贾十军, 等. 合肥市土壤重金属元素异常及其生态效应[J]. 岩矿测试, 2007, 26 (4): 275-280. |
[32] | 梁烜赫, 曹铁华, 张磊, 等. 吉林省农田重金属含量及其在作物中的累积[J]. 吉林农业科学, 2011, 36 (6): 59-62. |
[33] | 黄鑫, 柴社立, 张青伟, 等. 吉林省西部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及其潜在生态影响评价[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 10 (7): 1717-1722. |
[34] | 叶华香, 张思冲, 辛蕊, 等. 哈尔滨市郊菜地土壤重金属及土壤理化性质[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2): 162-166. |
[35] | 秦松, 王正银, 刘明竞. 喀斯特边远农区正安县植烟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21 (1): 72-75. |
[36] | 马建华, 李灿, 陈云增. 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对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以开封市为例[J]. 土壤学报, 2011, 48 (4): 743-750. |
[37] | 李晓燕, 曹益金, 齐乐, 等. 城市功能对贵阳市城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的影响[J]. 地球与环境, 2010, 38 (4): 421-427. |
[38] | 姜芝萍, 杨俊衡. 城市重点污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标准探讨——以衡阳市某区为例[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0, 17 (1): 57-60. |
[39] | 刘琼峰, 李明德, 吴海勇, 等. 城郊农田土壤Pb、Cd的空间变异与评价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 (2): 195-203. |
[40] | 李保杰, 顾和和, 纪亚洲. 基于地统计的矿业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以徐州市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39 (3): 524-526. |
[41] | 刘静, 黄标, 孙维侠, 等. 基于污染损失率法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经济损失估算[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6): 1087-1093. |
[42] | 孙清斌, 尹春芹, 邓金锋, 等. 大冶矿区周边农田土壤和油菜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1 (1): 85-91. |
[43] | 赵淑苹, 陈立新. 大庆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分析及生态危害评价[J]. 水土保持学报, 2011, 25 (5): 195-199. |
[44] | 陈学民, 朱阳春, 伏小勇. 天水苹果园土壤重金属富集状况评价及来源分析[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5): 893-898. |
[45] | 李雪梅, 王祖伟, 邓小文. 天津郊区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质量评价[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5 (1): 69-72. |
[46] | 刘勇, 岳玲玲, 李晋昌. 太原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 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1 (6): 1285-1293. |
[47] | 翁添富, 汪珊, 张侃, 等. 孝感市孝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初步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6 (增刊): 39-42. |
[48] | 王利军, 卢新卫, 荆淇, 等. 宝鸡长青镇铅锌冶炼厂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1 (2): 325-330. |
[49] | 刘庆, 臧宏伟, 史衍玺. 小尺度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空间分布——以鲁西北阳谷县为例[J]. 土壤通报, 2009, 40 (3): 673-678. |
[50] | 宋启道, 方佳, 王富华, 等. 广东省主要蔬菜产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调查与评价[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8, 30 (5): 91-93. |
[51] | 柴世伟, 温琰茂, 张云霓, 等. 广州郊区农业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 农村生态环境, 2004, 20 (2): 55-58. |
[52] | 袁顺全, 赵烨, 刘殿成. 弥河流域农用地健康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 (S1): 20-23. |
[53] | 袁顺全, 赵烨, 李强, 等. 弥河流域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10): 4237-4238. |
[54] | 李里, 陈斌强. 怀化市菜地土壤及蔬菜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与评价[J].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1, (11): 133-135. |
[55] | 刘文婷, 王子波, 陈满荣. 扬州城区道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检测与评价[J].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14 (4): 78-82. |
[56] | 李飞, 王晓钰, 汤富强. 新乡市近郊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9 (5): 84-87. |
[57] | 郭丹, 朱维琴, 林娟. 杭州市主要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关联特征研究[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8 (2): 138-143. |
[58] | 刘扬林, 蒋新元. 株洲市白马乡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污染评价[J]. 土壤, 2004, 36 (5): 551-556. |
[59] | 黄敏, 杨海舟, 余萃, 等. 武汉市土壤重金属积累特征及其污染评价[J]. 水土保持学报, 2010, 24 (4): 135-139. |
[60] | 郭岩, 杨国义, 董巧香, 等. 汕头市典型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J]. 环境科学, 2007, 28 (5): 1067-1074. |
[61] | 廖启林, 华明, 金洋, 等. 江苏省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污染源初步研究[J]. 中国地质, 2009, 36 (5): 1163-1174. |
[62] | 余进祥, 刘娅菲, 尧娟. 江西省水稻优势产区重金属污染及累积规律[J]. 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 (12): 57-60. |
[63] | 张丽红, 徐慧珍, 于青春, 等. 河北清苑县及周边农田土壤及农作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与分析评价[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 (11): 2139-2146. |
[64] | 王元仲, 李冬梅, 高云凤. 河北省优势小麦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调查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 24 (增刊): 192-195. |
[65] | 张忠信, 汤丰收, 张新友, 等. 河南省花生产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 (12): 91-92. |
[66] | 林晓峰, 胡恭任, 于瑞莲, 等. 泉州市主要工业区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J]. 有色金属, 2011, 63 (2): 297-301. |
[67] | 李瑞平, 郝英华, 李光德, 等. 泰安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10): 2012-2017. |
[68] | 郑国璋, 岳乐平. 洛川苹果园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J]. 土壤通报, 2008, 39 (2): 402-405. |
[69] | 周惜时, 秦普丰, 李学初, 等. 洞庭湖平原区耕地环境质量初步评价[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 30 (6): 55-56. |
[70] | 李永进, 汤玉喜, 唐洁, 等. 洞庭湖滩地重金属分布及其生态风险评价[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1 (2): 55-59. |
[71] | 王月容, 卢琦, 周金星, 等. 洞庭湖退田还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0 (6): 734-739. |
[72] | 朱维晃, 杨元根, 毕华, 等. 海南土壤中Zn、Pb、Cu、Cd四种重金属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的研究[J]. 矿物学报, 2004, 24 (3): 239-244. |
[73] | 李晨晨, 赵广孺, 赵志忠, 等. 海南岛东西部砖红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2): 1085-1088. |
[74] | 王鹏, 赵志忠, 王军广, 等. 海南岛砖红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风险评价[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39 (5): 461-463. |
[75] | 王鹏, 赵志忠, 王军广, 等. 海南岛西南干旱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39 (6): 558-560. |
[76] | 王红娟, 龚自明, 高士伟, 等. 湖北省典型茶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评价[J]. 中国茶叶, 2009, 31 (2): 30-31. |
[77] | 陈江, 张海燕, 何小峰, 等. 湖州市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 土壤, 2010, 42 (4): 595-599. |
[78] | 孙宏飞, 李永华, 姬艳芳, 等. 湘西汞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意义[J]. 环境科学, 2009, 30 (4): 1159-1165. |
[79] | 程远杰, 丁永生, 宿鹏浩, 等. 滨海地区土壤重金属Cr, Cu, Pb和Zn的状况[J].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11, 32 (2): 83-86. |
[80] | 杨杰, 陈江华, 曹仕明, 等. 环神农架地区植烟土壤重金属评价及其富集特征[J]. 中国烟草学报, 2009, 15 (1): 31-34. |
[81] | 崔晓峰, 李淑仪, 丁效东, 等. 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菜地土壤与蔬菜重金属分布特征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 (1): 130-135. |
[82] | 李裕, 张强, 勾昕, 等. 甘肃中部灌溉与雨养农业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与来源[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7 (6): 56-61. |
[83] | 崔邢涛, 栾文楼, 郭海全, 等. 石家庄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J]. 现代地质, 2011, 25 (1): 169-175. |
[84] | 刘安娜, 葛本伟. 石河子市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富集与功能区分异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32): 19818-19821. |
[85] | 王丽, 王力, 和文祥, 等. 神木煤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 (8): 1343-1347. |
[86] | 许静, 陈永快, 邹晖. 福建省不同区域土壤、蔬菜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J]. 福建农业学报, 2011, 26 (4): 646-651. |
[87] | 阎伍玖. 芜湖市城市郊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初步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1999, 19 (3): 339-341. |
[88] | 沈建伟, 徐加宽, 刘建国, 等. 苏州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33 (12F): 87-89. |
[89] | 郑娜, 王起超, 刘景双, 等. 葫芦岛市土壤、蔬菜重金属污染空间变化规律[J]. 环境科学, 2009, 30 (7): 2071-2076. |
[90] | 贾锐鱼, 杨索, 林有红. 西安市南、北郊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对小青菜影响对比[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20): 12164-12165. |
[91] | 邵学新, 吴明, 蒋科毅. 西溪湿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J]. 湿地科学, 2007, 5 (3): 253-259. |
[92] | 魏婷婷, 张龙冲, 朵海瑞, 等. 豫北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潜在生态风险分析[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4 (4): 471-475. |
[93] | 刘凯. 贵定县茶园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及污染评价[J]. 贵州农业科学, 2012, 40 (1): 101-103. |
[94] | 张一修, 王济, 张浩. 贵阳城区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29 (4): 20-25. |
[95] | 杨磊, 万红友. 郑州市城郊菜地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J]. 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 (12): 84-87. |
[96] | 杨克燕, 熊伟, 罗阳, 等. 都江堰市城区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与评价[J]. 中国环境监测, 2011, 27 (5): 10-16. |
[97] | 王再岚, 何江, 刘玉虹, 等. 鄂尔多斯地区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0 (2): 15-19. |
[98] | 徐畅, 高明, 谢德体, 等. 重庆市植烟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污染评价[J].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23 (4): 141-145. |
[99] | 张运强, 毛德玲. 金华富硒区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模糊综合评判[J]. 湖南农业科学, 2012, 42 (1): 47-49. |
[100] | 胡小娜, 南忠仁, 刘晓文, 等. 金昌城市居民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 25 (1): 180-184. |
[101] | 晋王强, 南忠仁, 刘晓文, 等. 金昌市郊农田土壤Cu, Zn, Ni形态分布特征与生物有效性评价[J]. 环境化学, 2010, 29 (2): 220-225. |
[102] | 陈沛云, 冯秀娟. 钨尾矿农田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23): 14039-14040. |
[103] | 惠勇, 张凤美, 王友保, 等. 铜陵市凤凰山尾矿区重金属污染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23): 14268-14269. |
[104] | 贺婧, 钟艳霞. 银川市不同耕种年限设施蔬菜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研究[J]. 北京农业(下旬刊), 2011, (30): 136-137. |
[105] | 郑娜, 王起超, 郑冬梅. 锌冶炼厂周围重金属在土壤-蔬菜系统中的迁移特征[J]. 环境科学, 2007, 28 (6): 1349-1354. |
[106] | 杨忠平, 卢文喜, 刘新荣, 等. 长春市城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解析[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9, 22 (5): 29-33. |
[107] | 马成玲, 王火焰, 周健民, 等. 长江三角洲典型县级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与评价[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25 (3): 751-755. |
[108] | 钟晓兰, 周生路, 李江涛, 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变异特征——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J]. 土壤学报, 2007, 44 (1): 33-40. |
[109] | 夏浩东, 息朝庄, 戴塔根, 等. 长沙市公园土壤重金属调查与评价[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9, 16 (10): 44-49. |
[110] | 许光, 章巧秋, 姬丙艳, 等. 青海民和—海石湾一带土壤重金属异常生态效应评价[J]. 现代地质, 2011, 25 (5): 1007-1012. |
[111] | 陈同斌, 黄铭洪. 香港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及其污染现状[J]. 地理学报, 1997, 52 (3): 228-236. |
[112] | 刘云霞, 庞奖励, 丁敏, 等. 黄土高原长期苹果园地土壤重金属分布和评价[J]. 中国农业气象, 2010, 31 (1): 32-36. |
[113] | 孙晶, 郝文博, 朱明霞, 等. 黑河市张地营子乡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29): 16308-16309, 16342. |
[114] | 魏丹, 迟凤琴, 史文娇, 等. 黑龙江南部黑土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规律研究[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7, 23 (1): 65-68. |
[115] | 金成俊, 金明姬, 元灿熙, 等. 龙井市近郊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33): 20433-20434. |
[116] | 陈秀端. 中国城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与污染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 32 (12H): 60-65. |
[117] | Wei B G, Yang L S. A review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s in urban soils, urban road dusts and agricultural soils from China[J]. Microchemical Journal, 2010, 94 (2): 99-107. |
[118] | Xu D C, Zhou P, Zhan J, et al. Assessment of trace metal bioavailability in garden soils and health risks via consumption of vegetables in the vicinity of Tongling mining area, China[J].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13, 90 (4): 103-111. |
[119] | Dou Y G, Li J, Zhao J T, et al. Distribution, enrichment and source of heavy metal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eastern Beibu Bay, South China Sea[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3, 67 (1-2): 137-145. |
[120] | Bi X Y, Feng X B, Yang Y G, et al.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of heavy metals from zinc smelting areas in Hezhang County, western Guizhou, China[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06, 32 (7): 883-890. |
[121] | Zhuang P, McBride M B, Xia H P, et al. Health risk from heavy metals via consumption of food crops in the vicinity of Dabaoshan mine, South Chin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9, 407 (5): 1551-1561. |
[122] | Khan S, Cao Q, Zheng Y M, et al. Health risks of heavy metals in contaminated soils and food crops irrigated with wastewater in Beijing, China[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8, 152 (3): 686-692. |
[123] | Wang X L, Sato T, Xing B S, et al. Health risks of heavy metals to the general public in Tianjin, China via consumption of vegetables and fish[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5, 350 (1-3): 28-37. |
[124] | Li M S, Luo Y P, Su Z Y.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soils and plant accumulation in a restored manganese mine land in Guangxi, South China[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7, 147 (1): 168-175. |
[125] | Li Y, Gou X, Wang G, et al.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and source in arid agricultural soil in central Gansu Province, Chin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8, 20 (5): 607-612. |
[126] | Cheng S P.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China: Origin, pattern and control[J].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03, 10 (3): 192-198. |
[127] | Chen T, Liu X M, Li X, et al. Heavy metal sources identification and sampling uncertainty analysis in a field-scale vegetable soil of Hangzhou, China[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9, 157 (3): 1003-1010. |
[128] | Hao X Z, Zhou D M, Huang D Q, et al. Heavy metal transfer from soil to vegetable in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 China[J]. Pedosphere, 2009, 19 (3): 305-311. |
[129] | Zhang X Y, Lin F F, Mike T F Wong,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soil heavy metal sources from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and pollution assessment of Fuyang County, China[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09, 154 (1-4): 439-449. |
[130] | Liu W H, Zhao J Z, Quyang Z Y, et al. Impacts of sewage irrigation on heavy metal distribution and contamination in Beijing, China[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05, 31 (6): 805-812. |
[131] | Wang Q Y, Zhou D M, Cang L, et al. Indication of soil heavy metal pollution with earthworms and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in the vicinity of an abandoned copper mine in Eastern Nanjing, China[J].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 2009, 45 (3): 229-234. |
[132] | Hu J L, Wu F Y, Wu S C, et al. Phytoavailability and phytovariety codetermine the bioaccumulation risk of heavy metal from soils, focusing on Cd-contaminated vegetable farms arou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J].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13, 91 (5): 18-24. |
[133] | Zhu Z M, Li Z G, Bi X Y, et al. Response of magnetic properties to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dust from three industrial cities in China[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3, 246 (2): 189-198. |
[134] | Li P J, Wang X, Allison G, et al.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previously irrigated with industrial wastewater in Shenyang, China[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 19 (1): 516-521. |
[135] | Shen G Q, Lu Y T, Wang M N, et al. Status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combined heavy metal and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 pollution in the Taihu Lake region of Chin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5, 76 (4): 355-362. |
[136] | Niu L L, Yang F X, Xu C, et al. Status of metal accumulation in farmland soils across China: From distribution to risk assessment[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3, 176: 55-62. |
[137] | Huang S S, Liao Q L, Hua M, et al. Survey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and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soil in Yangzhong district, Jiangsu Province, China[J]. Chemosphere, 2007, 67 (11): 2148-2155. |
[138] | 刘元生, 何腾兵, 罗海波, 等. 贵阳市乌当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评价[J]. 重庆环境科学, 2003, 25 (10): 42-45, 93. |
[139] | 张勇. 沈阳郊区土壤及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评价[J]. 土壤通报, 2001, 32 (4): 182-186. |
[140] | 陈同斌, 黄铭洪, 黄焕忠, 等. 香港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及其污染现状[J]. 地理学报, 1997, 52 (3): 38-46. |
[141] | 国家环境保护局,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0. 331-379. |
[142] | 赵丽娟. 重庆都市经济圈土壤八种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特征和分布规律[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