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  2014, Vol.35 Issue (2): 481-489   PDF    
临安本底站酸雨长期观测特征分析
李正泉, 马浩, 毛裕定, 冯涛    
浙江省气候中心, 杭州 310017
摘要:利用临安本底站酸雨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该站酸雨年际变化及月变化,并对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归因,同时分析了酸雨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1985~2012年期间,临安本底站的酸雨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有2次明显加重和2次明显减弱过程. 近20年酸雨的月变化表现为以7月为中心月份,降水酸度及强酸雨发生频率向两侧月份增加,弱酸雨发生频率向两侧月份减小. 酸雨发生受降水强度、风速、风向影响,小雨时强酸雨发生频率高、弱酸雨发生频率低,而暴雨时弱酸雨发生频率高、强酸雨发生频率低;随风速等级升高,酸雨发生频率及强酸雨所占比重逐渐降低,降水pH值逐渐升高;弱酸雨发生日主导风向多集中于S-W扇区,而强酸雨发生日主导风向更倾向于N-E扇区. 临安本底站酸雨的月变化主要归因于降水量变化以及各月SSE-WSW和NWN-ENE风向扇区来风的增多和减少,酸雨的年际变化可归因于江浙沪能源消耗量增加及重大环保措施实行的综合影响.
关键词酸雨     长序列     pH值     年际变化     临安本底站    
Analysis of Acid Rain Characteristics of Lin’an Regional Background Station Using Long-term Observation Data
LI Zheng-quan, MA Hao, MAO Yu-ding, FENG Tao     
Zhejiang Climate Center, Hangzhou 310017, China
Abstract: Using long-term observation data of acid rain at Lin'an Regional Background Station (Lin'an RBS),this paper studied the interannual and monthly variations of acid rain, the reasons for the varia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id rain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cid rain at Lin'an RBS had a general increasing trend in which there were two obvious intensifying processes and two distinct weakening processes, during the period ranging from 1985 to 2012. In last two decades, the monthly variation of acid rain at Lin'an RBS indicated that rain acidity and frequency of severe acid rain were increasing but the frequency of weak acid rain was decreasing when moving towards bilateral side months of July. Acid rain occurrence was affected by rainfall intensity, wind speed and wind direction. High frequency of severe acid rain and low frequency of weak acid rain were on days with drizzle, but high frequency of weak acid rain and low frequency of severe acid rain occurred on rainstorm days. With wind speed upgrading, the frequency of acid rain and the proportion of severe acid rain were declining, the pH value of precipitation was reducing too. Another character is that daily dominant wind direction of weak acid rain majorly converged in S-W section,however that of severe acid rain was more likely distributed in N-E section. The monthly variation of acid rain at Lin'an RBS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the increasing and decreasing of monthly incoming wind from SSE-WSW and NWN-ENE sections of wind directio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cid rain could be due to the effects of energy consumption raising and significant green policies conducted in Zhejiang, Jiangsu and Shanghai.
Key words: acid rain     long-time series     pH value     interannual variation     Lin’an regional background station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一直处于迅速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大幅度增加,其向大气中排放的SO2和NOx等废气物对大气降水化学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酸雨污染现象[1, 2, 3]. 尤其是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酸雨污染最为严重,酸雨危害已成为该区域亟需治理的重大环境问题[4]. 酸雨的形成涉及着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其产生不仅与污染物排放源有关,还受大尺度大气环流、 中尺度天气过程、 局地地形作用等多种气象因子的共同影响,因而各地酸雨的发生频率、 发生强度以及年季月变化都有着独特的地域性特征[5, 6, 7]. 处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酸雨的形成类型亦有着一定的差异,如工业化阶段酸雨多以硫酸型为主,城市化阶段的酸雨已发展成为硫酸型和硝酸型并重类型[8]. 从文献调研获知:有关酸雨成因、 发生特征及变化规律的相关研究已有较多成果[9, 10, 11, 12],但主要集中于酸雨的短序列资料分析,资料年限多不长于15 a,尚不足以分析长序列酸雨资料的变化特征. 赵伟等[13]首次给出了临安本底站酸雨25 a的降水年均pH值变化曲线(1985~2009年),却缺乏酸雨发生频率这一酸雨指标的长年际变化,有关酸雨月变化及酸雨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析仍局限于短期资料(2005~2010年),且该研究未对酸雨长年际变化特征加以归因解析.

位于浙江省临安市的临安本底站(位置为:北纬30°18′, 东经119°44′E, 海拔139.0 m)始建于1983年,是我国早期建设的3个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之一,也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开展全球大气观测的大气本底站之一,其观测数据对评价长三角地区的大气本底环境状况具有良好代表性[14]. 该站的酸雨观测项目开始较早,现今已积累近30年的酸雨连续观测资料,为研究酸雨的长序列年际变化特征奠定了宝贵的数据基础,针对该站的酸雨研究也已有相关文献报道. 洪盛茂[15]论述了1985~1994年该站酸雨的发生特点,其研究认为受主导风的上风向上海等城市和工业区的影响,临安酸雨发生频繁且小雨时易产生强酸雨; Zhao等[2]和杨东贞等[16]研究表明, 1985~1997年期间临安降水的SO2-4离子浓度呈上升趋势而NO3离子浓度变化微弱, 1999~2006年期间的降水阴离子浓度除SO2-4呈上升趋势外,NO3上升趋势亦为明显, 2001年后NO3对该站降水酸度的贡献逐步加大; Qi等[14]详细分析了2006~2010年临安本底站的SO2大气浓度日尺度、 月尺度及年际变化特征,指出该期间SO2大气浓度呈显著下降态势; 另有牛彧文等[17]和徐宏辉等[18]分析了有机酸对临安降水酸化的影响以及临安酸雨与大气气溶胶的相互作用情况. 上述有关临安本底站的酸雨研究为认知该站酸雨成因及其变化规律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都未能揭示该站酸雨长年际变化特征,有关酸雨的归因分析也仅局限于分段年代且分散于不同文献,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却为临安本底站的酸雨长期变化特征分析及其变化特征的归因探讨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本研究旨在采用临安本底站近30 a酸雨观测的长序列资料,分析该站酸雨的长年际变化特征及近20 a平均状况的酸雨月变化规律,利用酸雨观测的长期资料进一步统计分析酸雨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结合气候因子、 大背景的酸性气体排放等数据对临安本底站酸雨的月变化及年际变化特征的形成进行初步归因探讨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使用

利用临安本底站1985~2012年的酸雨长序列资料,分析酸雨长年际变化特征,结合江浙沪地区历年的能源消耗量、 SO2排放量、 SO2与NO2大气浓度监测数据等,对该站酸雨的长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归因探讨. 同时基于1993~2012年该站酸雨的逐次观测资料,研究近20 a该站酸雨的月变化规律,结合风速、 风向、 降水强度等气象要素观测,分析酸雨发生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统计关系,并使用该站的气候资料对酸雨的月变化特征进行归因解释. 因本研究仅收集到1985~1992年该站酸雨的雨量加权年均pH值和酸雨发生频率的年值数据,故酸雨月变化及酸雨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析,其资料的使用年限仅能为1993~2012年.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酸雨资料与气象要素资料均为临安本底站的原位观测与采样,江浙沪地区历年的能源消耗量、 SO2排放量、 SO2与NO2大气浓度监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及江苏、 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的各年度环境状况公报[20, 21, 22].

1.2 研究方法 利用K-pH不等式方法[2324]对临安本底站1993~2012年酸雨的逐次观测资料(共约2240个样本)进行数据质量检验,剔除观测数据中ΔpH<-0.5的严重可疑数据,并利用文献[24]中的方法对-0.5≤ΔpH<0的观测数据做进一步的订正处理,以保证观测数据分析的科学性. 文中有关1993~2012年的酸雨分析结果,其所采用的数据均经过质量检验和订正处理. 数据质量检验共剔除观测数据约2%,需订正的观测数据主要集中在1995年和1997~1999年观测期间. 从已订正的降水年均pH值来看,数据订正处理可改变年均pH值大小,但年均pH值的总体变化趋势在订正前后变化并不大(图 1). 由此而言, 1985~1992年的酸雨年值数据虽未订正(因1985~1992年的酸雨资料为年值数据,故无法对其作数据质量检验和订正处理),但不妨碍酸雨长年际变化趋势的结果分析.

图 1 1985~2012年临安本底站酸雨年际变化Fig.1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cid rain at Lin'an regional background station (from1985 to 2012)
酸雨发生频率的计算按照文献[25],定义pH<5.6的降水为酸雨,其中4.5≤pH<5.6为弱酸雨,pH<4.5为强酸雨,其计算公式表达为:

式中,F为酸雨发生频率,N为pH<5.6的降水日数,N总为降水样品采集的总日数. 当N表示为4.5≤pH<5.6的降水日数时,F即为弱酸雨发生频率; 当N表示为pH<4.5的降水日数时,F即为强酸雨发生频率; 即有,酸雨发生频率等于弱酸雨发生频率与强酸雨发生频率之和.

采用雨量加权平均法计算年、 月降水平均pH值. 在分析酸雨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时,将降水强度划分为5个等级,即毛毛雨为0.1≤P<2,小雨为2≤P<10,中雨为10≤P<25,大雨为25≤P<50,暴雨为P≥50,P为降水量,单位mm; 风速划分为5个等级,即V<1, 1≤V<2, 2≤V<3, 3≤V<4,V≥4,V为风速,单位m ·s-1; 风向以16方位法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酸雨年际变化及月变化
2.1.1 酸雨长年际变化特征

临安本底站1985~2012年酸雨发生频率及降水年均pH值如图 1. 从酸雨发生频率(强弱酸雨发生频率之和)分析:1985~1992年该站的酸雨发生频率多低于85%(1989年除外),期间的多年平均值为80%,但强酸雨所占的比例总体上在逐步上升; 在1993~2012年期间,各年(除2000年外)的酸雨发生频率均超过90%,多年平均值为94%,强酸雨发生频率多年平均值为73%,大气降水达到了“十雨九酸”,且70%以上是强酸雨的状况.

从降水年均pH值(红色圆点曲线)分析:在1985~2012年期间,各年降水的年均pH值均在4.9以下,即全部达到酸雨程度; 年均pH值的变化大体上有2次下降和2次上升趋势,但总体上呈下降态势,即大气降水的酸化程度总体呈增加趋势; 以1991年为界限(该年pH值约为4.5),其以前的年份(4.5≤pH<5.6)均为弱酸雨程度,其以后的年份(pH<4.5)均为强酸雨程度.

若将该站酸雨的年际变化划分为4个过程阶段(如图 1),则更易表述该站酸雨的长年际变化特征. 1985~1998年为酸雨第1次加重阶段,该阶段酸雨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强酸雨所占比例逐步升高,降水年均pH值不断降低. 1998~2000年为酸雨第1次减弱阶段,此期间酸雨发生频率及强酸雨所占比例均在下降,分别从1998年的98%和78%下降至2000年的88%和58%,降水年均pH值也从4.06上升至4.43. 2000~2007年为酸雨第2次加重阶段,酸雨发生频率及强酸雨所占比例均在进一步增加,降水年均pH值也在逐步降低; 至2007年,酸雨发生频率以达到99%,强酸雨发生频率达93%,降水年均pH值为3.77,该年是整个时间序列中酸雨发生最严重的年份. 2007~2012年为酸雨第2次减弱阶段,该期间酸雨发生频率虽仍维持在94%左右,但强酸雨发生频率有所降低,降水年均pH值也在增加. 有关临安本底站酸雨的长年际变化表现为上述4个明显过程阶段的原因探析见2.3.2节.

2.1.2 近20年酸雨月变化特征 按月统计1993~2012年临安本底站酸雨逐次观测数据,获得酸雨发生频率及降水pH均值的20 a平均状况的月变化特征,如图 2.

酸雨发生频率以7月为最低,约为80%,以11月为最高,为99%. 弱酸雨发生频率与强酸雨发生频率的月变化,两者总体上表现为相反趋势,即两者均以7月为中心月份,弱酸雨发生频率向两侧月份(1月 7月和7月 12月)降低,而强酸雨发生频率向两侧月份升高.

降水月均pH值曲线显示:各月20 a平均的降水月均pH值(以圆点表示)均在4.7以下,且以7月为中心,月均pH值总体向两侧月份降低,除7月呈弱酸型月份外,其它各月均为强酸雨月. 从降水月均pH值的变动范围(以20 a内各月均pH值的最大与最小值表示,在图 2中以圆点上下竖横线标识)分析:除7月外,其它各月份的月均pH值变动上限均在5.6以下,且10月和11月的变动上限在4.5以下. 即是说,在所分析的20个年份中,有些年份的7月还尚未达到酸雨程度,但所有年份的10月和11月均达到了强酸雨程度,其它月份在所分析的年份中均为酸雨月,或表现为强酸雨,或表现为弱酸雨.

图 2 临安本底站酸雨月变化Fig.2 Monthly variation of acid rain at Lin'an regional background station
2.2 酸雨与气象因子关系

为进一步研究临安本底站酸雨发生与当地降水、 风速、 风向长期数据的统计关系,本研究对1993~2012年该站酸雨的逐次观测数据(经过数据质量检验和订正处理)、 酸雨发生日的降水量、 平均风速、 主导风向进行了统计分析.

2.2.1 酸雨与降水强度 根据降水强度的分级,对临安本底站不同酸度 降水的发生频率及降水pH值进行统计. 从统计结果(见表 1)中可看出:降水pH均值随降水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小雨和中雨的平均降水酸度相对较高,暴雨的平均降水酸度最低. 比较不同降水强度所对应的酸雨发生频率发现,酸雨发生频率以中雨最大,毛毛雨最小,但两者之间相差不大(仅约6个百分点); 强酸雨发生频率以小雨最高暴雨最低,而弱酸雨发生频率以小雨最低暴雨最高; 小雨的强酸雨发生频率约为暴雨的2倍,暴雨的弱酸雨发生频率约为小雨的4倍.

表 1 酸雨与降水强度的关系 /%Table 1 Relationship between acid rain and rainfall intensity/%
2.2.2 酸雨与地面风速风向 从临安本底站酸雨发生日的日平均风速(10 m观测高度)分析(见表 2):在风速小于1 m ·s-1的等级,酸雨发生频率最高,风速大于4 m ·s-1的等级,酸雨发生频率最低; 强酸雨发生频率随风速等级的提高而降低,弱酸雨发生频率随风速等级的提高而逐步加大; 各风速等级的降水pH均值随风速等级提高也在逐步增加. 总体来说,低风速不利于当地酸性污染物的扩散,酸雨发生频率及强酸雨所占的比重较大,降水的酸化程度也较为严重; 高风速的酸雨状况与低风速时正好相反, 其酸雨发生频率较低且强酸雨所占比重较小,降水的酸化程度也相对较轻. 这是因为临安本底站位于天目山系附近,局地地形使得外围酸性气体常在此汇聚,当地风速的增大反而有利于其酸性气体向外围扩散.
表 2 酸雨与日平均风速的关系 /%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acid rain and daily mean wind speed/%

图 3 临安本底站酸雨的风向频率Fig.3 Wind direction frequency of acid rain at Lin'an regional background station

从酸雨发生的风向频率分析(如图 3):临安本底站强酸雨与弱酸雨发生的日主导风向主要集中在N-E和S-W两个风向扇区内,约有91.2%的强酸雨和93.5%的弱酸雨都发生在这两个风向扇区. 然而,强酸雨与弱酸雨的发生在风向的具体分配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50.1%的强酸雨发生在N-E风向扇区,S-W风向扇区集中了41.1%的强酸雨; 但S-W风向扇区却集中了59.0%的弱酸雨,N-E风向扇区仅有34.5%的弱酸雨发生. 说明弱酸雨的发生更多集中于S-W风向扇区,而强酸雨的发生更多倾向于N-E风向扇区.

2.3 酸雨年际及月变化特征归因探析
2.3.1 酸雨月变化特征归因

酸雨的形成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气象条件一方面影响酸雨前体物的转化速率,另一方面影响着酸性物质的扩散、 输送和清除过程[7]. 临安本底站的酸雨月变化表现出与当地降水及风况的气候特征密切关联. 据1993~2012年酸雨观测和降水与风向的观测资料分析:月均pH与月降水量[见图 4(a)]、 弱酸雨发生频率与SSE-WSW扇区风向频率[见图 4(b)]、 强酸雨发生频率与NWN-ENE扇区风向频率[见图 4(c)],它们之间有着较好的对应变化关系,且图 4(d)表明降水和扇区风向两者对酸雨的影响具有相互独立作用(除毛毛雨外,NWN-ENE和SSE-WSW两风向扇区内各级降水强度的降雨发生频率相差较小). 线性统计结果亦表明:当采用月降水量、 SSE-WSW扇区风向频率和NWN-ENE扇区风向频率3个因子共同表述月均pH值变化时,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2)为0.92; 而用单独因子表述月均pH值变化时,其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2)则分别为0.69(月降水)、 0.71(NWN-ENE扇区风向频率)和0.66(SSE-WSW扇区风向频率). 由此可知,临安本底站的酸雨月变化是受其降水和扇区风向频率的共同影响,且降水与扇区风向频率对酸雨影响具有独立性.

有关降水量对酸雨月变化的影响[见图 4(a)],即高雨量对应着高降水月均pH值(尤其是夏季月份),低雨量对应着低降水月均pH值(冬季月份),这种对应关系主要是雨水的雨除和冲刷结果,在此不再作以叙述,本研究着重介绍扇区风向频率的月变化如何影响临安本底站的酸雨发生. 从图 4(b)和4(c)中可分析出:弱酸雨和强酸雨发生频率分别与SSE-WSW和NWN-ENE两扇区内各月主导风向频率的变化相一致. 弱酸雨发生频率随SSE-WSW风向扇区的来风增多而升高、 减少而降低,强酸雨发生频率随NWN-ENE风向扇区的来风减少而降低、 增多而升高. 这是因为临安本底站SSE-WSW风向扇区(图 5两条绿线所夹区)的上风方多为致酸性物质的低排放区,而NWN-ENE风向扇区(两条红线所夹区)的上风方则多为致酸性物质的高排放或重排放区(如图 5,该图是根据文献[26]重新绘制而得到). 在各月中,当SSE-WSW风向扇区的来风增多时,意味着上风向的低排放区将会把更多的清洁空气输送到临安,从而该地的弱酸雨发生频率增加[见图 4(b)],而强酸雨发生频率减少且降水月均pH值也相应增加(见图 2),反之则情况相反; 当NWN-ENE风向扇区的来风增多时,意味着其上风向的高排放区将会把更多的致酸性物质输送到临安,致使该地强酸雨发生频率增加[见图 4(c)],而弱酸雨发生频率减少且降水月均pH值也相应降低(见图 2),反之则情况亦相反.

图 4 降水与扇区风向的月变化及各风向降水频率分布Fig.4 Monthly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and sector wind direction and distributions of rainfall frequency in wind directions

图 5 临安本底站主导风向扇区及该站周围地区SO2排放强度Fig.5 Wind direction section of dominant wind and SO2 emission intensity of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Lin'an regional background station

临安本底站SO2大气浓度的观测亦有着明显的月变化趋势,即冬季SO2浓度高夏季SO2浓度低,详见文献[14]. 该站SO2浓度的这种月变化并非是季节性生产生活耗能的影响,江苏南部、 上海及浙江区域的冬季采暖均以电力为主,从电力需求来说夏季的南方更易出现“拉闸限电”,即夏季生产生活的用电量相对于冬季会更多些[27]. 若从生产生活耗能的SO2排放而言,临安本底站的SO2大气浓度应该是夏季高而冬季低,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事实上,临安本底站SO2大气浓度的月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亦取决于当地降水与风向的影响,夏季临安地区雨量多(雨水对SO2的雨除与冲刷作用大)、 SSE-WSW扇区的风向频率高(外围清洁空气输送多)、 NWN-ENE扇区的风向频率低(外围高浓度SO2的空气输送少),由此形成夏季临安本底站SO2大气浓度偏低,冬季的情况与夏季相反.

尽管临安本底站酸雨的月变化并不仅是取决于季节性大气环流产生的气象因子,同时还涉及酸性物质光化学转化的季节性以及其它要素诸多影响,但总体上该站酸雨的月变化特征可由降水及扇区风向频率的月变化加以充分解释.

2.3.2 酸雨年际变化特征归因 临安本底站地处长三角腹地,其大气环境状况与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江浙沪两省一市)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及治理有着一定关系,这一区域SO2和NO2等致酸性污染气体的排放对临安本底站的酸雨形成亦有着重要影响[8]. 查看江浙沪各年度的能源统计年鉴和环境状况公报,本研究收集了近些年江浙沪地区的能源消耗年总量、 SO2年排放量、 大气中SO2和NO2浓度的年均值等统计数据(未收集到江苏省SO2和NO2浓度资料),利用这些数据尝试对临安本底站的酸雨长年际变化特征进行探讨性归因分析.

图 6 江浙沪地区SO2排放和大气中SO2与NO2浓度的年际变化Fig.6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SO2 emiss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SO2 and NO2 in Jiangsu, Zhejiang and Shanghai
在1985~2012年期间,临安本底站酸雨的年际变化主要表现为2次加重和2次减弱,据此将其年际变化划分为4个过程阶段(见2.2.1节). 在1985~1998年,江浙沪三地经济增长迅速,其能源消耗量分别以年均14.9%、 15.2%和21.8%的增速逐年攀升.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加之该时期燃煤过程多未采取脱硫处理[28],燃煤量的逐年增加势必加大了该区域SO2的排放强度,从而诱使该区域酸雨发生频率上升,降水酸化程度加重,这一过程与临安本底站的第1次酸雨加重阶段相对应. 杨东贞等[16]对临安本底站降水组分的分析表明, 1985~1997年该站降水的SO2-4离子浓度在不断增加,其分析结论亦佐证了SO2排放增加诱使临安酸雨加重的推断.

1998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环保局《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并对“两控区”开展SO2重点污染治理. 从图 6中可看出:1998~2000年前后,尽管江浙沪三地的能源消耗量在不断增加,但其SO2排放量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江苏和浙江,其SO2减排趋势更为明显. 该期间江浙沪地区的SO2大气污染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正对应着临安本底站酸雨的第1次减弱阶段. 但随着能源消耗量的进一步增长,“两控区”的环控措施已阻止不了SO2排放量的进一步增加,浙江的SO2排放量于2001年后开始上升,江苏、 上海的SO2排放量于2002年后开始上升,这一过程江苏上海延续到2005年、 浙江延续到2006年[见图 6 (a)~6(c)],且在2007年浙江的SO2大气浓度达到了最高值,上海的SO2大气浓度处于次高值[见图 6 (d)].

总体来说, 2000~2007年江浙沪三地的SO2排放趋势(尤其是浙江的排放趋势),可在很大程度上对临安本底站酸雨的第2次加重过程作以解释,但并不能完全解释. Zhao等[2]研究表明:2001~2006年临安本底站的降水酸性阴离子除SO2-4离子浓度在不断上升外,降水中的NO3离子浓度也在不断增加,尽管降水酸度的主控离子还是SO2-4,但NO3对降水酸度的贡献越来越大. 由此看来,临安本底站酸雨的第2次加重过程,除受SO2排放趋势的主影响外,NO2污染物对其影响亦不可忽视,如浙江、 上海在2007年,其SO2和NO2的大气浓度均同处高位[见图 6 (d)],这正对应着临安酸雨发生的最重年份.

2007年以后,江浙沪贯彻实施国家节能减排、 污染减排等重大环保政策,并进一步加强各地环保措施的执行,如江苏省的《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 浙江省的新“811”环保行动、 上海市的《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重新修订等. 因此在2007年后,江浙沪三地的SO2排放量均在明显下降,上海的SO2和NO2大气浓度及浙江的SO2大气浓度也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见图 6). 在江浙沪大气污染排放治理的大背景下,临安本底站的SO2大气浓度在2008年后也表现为显著下降[14]. 正因大背景下的SO2排放量减少及大气中NO2浓度降低,临安本底站的酸雨也呈现出了第2次减弱过程.

3 结论

(1) 1985~2012年临安本底站的酸雨总体呈增加趋势,此期间的酸雨年际变化表现出2次酸雨加重和2次酸雨减弱4个明显过程. 1993~2012年临安本底站酸雨月变化的长期统计特征总体表现为,弱酸雨和强酸雨发生频率均以7月为中心月份,分别向两侧月份(1月 7月和7月 12月)降低和增高,降水月均pH值也以7月为中心向两侧月份降低.

(2)临安本底站的强酸雨发生频率以小雨最高暴雨最低,而弱酸雨发生频率以小雨最低暴雨最高. 酸雨发生频率、 强酸雨所占比重以及降水酸化程度随风速等级提高表现为减少和减弱趋势. 酸雨发生日的主导风向主要集中在N-E和S-W两个风向扇区,其中弱酸雨发生多集中于S-W风向扇区,而强酸雨发生更倾向于N-E风向扇区.

(3)临安本底站的酸雨月变化与降水、 风况的气候特征密切相关,月降水量的变化以及各月SSE-WSW和NWN-ENE风向扇区来风的增多和减少,是诱使酸雨月变化特征形成的主导因素. 该站酸雨的年际变化特征与江浙沪的能源消耗量增加及重大环境保护措施的实行相互关联,环保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酸雨年际的变化趋势走向.

参考文献
[1] 汤洁, 徐晓斌, 巴金, 等. 1992-2006年中国降水酸度的变化趋势[J]. 科学通报, 2010, 55 (8): 705-712.
[2] Zhao Y X, Hou Q.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id rain variation in China during 1993-2006 and associated causes[J].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10, 24 (2): 239-250.
[3] 解淑艳, 王瑞斌, 郑皓皓. 2005-2011年全国酸雨状况分析[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2, 4 (5): 33-37.
[4] 顾列铭. 长三角GDP背后的代价与反思[J]. 生态经济, 2005, (7): 14-17.
[5] 刘宝章, 王敬云. 青岛地区酸雨发展时空变化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00, 20 (增刊): 34-39.
[6] 石春娥, 邱明燕, 张爱民, 等. 安徽省酸雨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子[J]. 环境科学, 2010, 31 (6): 1675-1681.
[7] 蒲维维, 张小玲, 徐敬, 等. 北京地区酸雨特征及影响因素[J]. 应用气象学报, 2010, 21 (4): 464-472.
[8] 徐晓斌, 林伟立, 颜鹏, 等. 1994-2006年长江三角洲和东北平原酸性气体浓度变化[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4 (4): 195-201.
[9] Tang A H, Zhuang G S, Wang Y, et al. The chemistry of precipit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aerosol in Beijing[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5, 39 (19): 3397-3406.
[10] Huang K, Zhuang G S, Xu C, et al. The chemistry of the severe acidic precipitation in Shanghai, China[J]. Atmospheric Research, 2008, 89 (1-2): 149-160.
[11] 王文兴, 许鹏举. 中国大气降水化学研究进展[J]. 化学进展, 2009, 21 (3): 266-281.
[12] 张新民, 柴发合, 王淑兰, 等.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J]. 环境科学研究, 2010, 23 (5): 527-532.
[13] 赵伟, 康丽莉, 林惠娟, 等. 临安大气本底站酸雨污染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环境监测, 2012, 28 (4): 9-13.
[14] Qi H X, Lin W L, Xu X B, et al.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of SO2 observed from 2005 to 2010 at a background station in the Yangtze Delta region, China[J].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2012, 55 (7): 1451-1458.
[15] 洪盛茂. 临安地区强酸雨的特点[J]. 大气科学, 1997, 21 (1): 31-38.
[16] 杨东贞, 周怀刚, 张忠华. 中国区域空气污染本底站的降水化学特征[J].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 (4): 430-439.
[17] 牛彧文, 顾骏强, 俞向明, 等. 有机酸对长江三角洲大气背景区降水酸化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 (2): 150-154.
[18] 徐宏辉, 刘洁, 王跃思, 等. 临安本底站大气气溶胶水溶性离子浓度变化特征[J]. 环境化学, 2012, 31 (6): 796-802.
[19]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123-156.
[20]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EB/OL]. http://www.jshb.gov.cn/jshbw/hbzl/, 2011-06-03.
[21]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 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EB/OL]. http://www.zjepb.gov.cn/root14/xxgk/hjzl/hjzkgb/, 2012-06-04.
[22] 上海市环境保护厅. 上海市环境状况公报[EB/OL]. http://www.sepb.gov.cn/fa/cms/shhj/shhj2072/shhj2144/index.shtml, 2012-06-04.
[23] 汤洁, 徐晓斌, 杨志彪, 等. 电导率加和性质及其在酸雨观测数据质量评估中的应用[J]. 应用气象学报, 2008, 19 (4): 385-392.
[24] 汤洁, 巴金. 酸雨观测中pH测量负偏差的统计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2013, 24 (1): 55-64.
[25] 中国气象局. 酸雨观测业务规范[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24-25.
[26] 国务院办公厅.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R]. 北京, 2010. 133-142.
[27] 沈续雷. 气候变化对大城市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以上海为例[D]. 上海: 复旦大学, 2011. 95-110.
[28] 吕太, 杨茉, 国文学, 等. 我国火电厂脱硫示范性工程状况和脱硫前景分析[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1, 23 (4): 337-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