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  2014, Vol. 35 Issue (1): 179-185   PDF    
三峡库区典型农村型消落带沉积物风险评价与重金属来源解析
敖亮, 雷波, 王业春, 周谐, 张晟     
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重庆 401147
摘要:本研究以三峡库区核心区——忠县典型农村型消落带为对象,于2011年7月,采集大坝水位回落后消落带沉积物样品,分析重金属含量,评价沉积物潜在风险,解析三峡库区农村型消落带重金属来源,为库区流域面源污染物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结果表明,消落带沉积物中As、Cd、Co、Cr、Cu、Mn、Ni、Pb和Z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55~160 m:5.17~14.81、0.06~0.57、8.55~20.56、62.79~93.04、15.38~60.97、425.72~782.32、21.34~48.5、23.03~43.39、57.78~130.10 mg·kg-1;170~175 m:7.05~12.57、0.17~0.33、10.71~18.89、65.22~92.89、18.89~42.91、74.06~774.41、22.47~42.49、24.17~29.23、55.67~103.18 mg·kg-1. 地累积指数(Igeo)表明,155~160 m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累积顺序为Cd>Co>Mn>As>Cu>Pb>Zn,170~175m消落带累积程度大小为Co>Mn>Cd>As. 沉积物污染指数(SPI)说明,155~160 m消落带沉积物潜在风险高于170~175 m沉积物,忠县城区下游155~160 m消落带沉积物风险达到峰值.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55~160 m消落带重金属Cr、Cu、Pb和Zn主要来源于自然背景,As、Ni、Cd、Co和Mn则来源于上游来水;170~175 m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Cr、Ni、Pb和Zn主要来自自然背景,Cd、As、Co、Mn和Cu则极有可能来源于农田面源和上游.
关键词农村型消落带     沉积物     重金属     风险评价     来源分析    
Sediment Risk Assessment and Heavy Metal Source Analysis in Typical Country Water Level Fluctuated Zone (WLFZ) of the Three Gorges
AO Liang, LEI Bo, WANG Ye-chun, ZHOU Xie, ZHANG Sheng     
Chongqing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Chongqing 401147, China
Abstract: Typical country WLFZ in Zhongxian located in the core reg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was chosen as research subject in this study. In July 2012, sediment samples of WLFZ were collected after dam water level dropped. Heavy metals were analyzed for sediment potential risk assessment and then applied for sources analysis in this area, which supplied basic data for non-point pollutants contro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s, Cd, Co, Cr, Cu, Mn, Ni, Pb and Zn ranged in 155-160 m:5.17-14.81, 0.06-0.57, 8.55-20.56, 62.79-93.04, 15.38-60.97, 425.72-782.32, 21.34-48.5, 23.03-43.39 and 57.78-130.10 mg·kg-1, and 170-175 m:7.05-12.57, 0.17-0.33, 10.71-18.89, 65.22-92.89, 18.89-42.91, 74.06-774.41, 22.47-42.49, 24.17-29.23, 55.67-103.18 mg·kg-1, respectively. 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geo) suggested the accumulation orders were Cd>Co>Mn>As>Cu>Pb>Zn in 155-160m WLFZ and Co>Mn>Cd>As in 170-175 m WLFZ. Sediment pollution index (SPI) showed that sediments in 155-160 m WLFZ had higher potential risk than that of 170-175 m with the highest risk appeared in 155-166 m WLFZ site located downstream of Zhongxian. In 155-160 m WLFZ, Cr, Cu, Pb and Zn were mainly originated from natural resources, while As, Ni, Cd, Co and Mn were possibly sourced from upland water. In contrast, in 170-175 m WLFZ, Cr, Ni, Pb and Zn in the sediment came from natural resources, while Cd, As, Co, Mn and Cu were probably rooted from both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and upland water.
Key words: country WLFZ     sediment     heavy metals     risk assessment     source analysis    

三峡大坝是世界上已建成最大水利工程,于2008年、 2009年连续两年进行175 m实验性蓄水,形成总面积为1084 km2大型人工湖泊,分布在重庆、 湖北两省(市). 大坝设计运行水位为145-175 m,存在30 m水位涨落,从而形成大面积消落带. 消落带由于农业耕种、 污水排放和农业面源等原因导致污染物累积,随水文条件改变极有可能向水体释放,成为三峡水库污染的主要来源[1, 2, 3]. 其中,重金属污染具有持久性和累积放大性,且随悬浮物在消落带沉积,带来库区潜在生态风险增加[4, 5]. 剧烈的水位变化造成沉积物-水界面物理化学条件显著改变,沉积物中重金属极有可能向水体释放,带来库区水体污染风险增大[6].

三峡水库蓄水前期,国内学者对将形成库区的土壤进行污染调查和评价,发现库区表层土壤受As污染最严重, 其次为Cd和Hg,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3]; 黎莉莉等[7]也发现土壤中Cu,Cd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1级标准. 王业春等[1]对实验性蓄水以来水库腹地不同高程沉积物表层重金属进行评价,发现沉积物中Cd 存在较大潜在生态风险,其余重金属风险均为较轻,累积重金属为As、 Cd 和Cu. 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研究主要集中在蓄水前后土壤污染物释放和质量评估,对大坝蓄水后沉积物质量变化研究尚未开展,缺乏典型消落区重金属来源具体分析. 本研究以三峡库区典型农村型消落带为对象,调查大坝蓄水后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状态,评价沉积物风险,结合现场调查,应用数学统计分析沉积物重金属来源,以期为水库农村型消落带污染控制和库区流域管理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及采样

本研究选择位于忠县典型农业型消落带作为研究区域(如图 1). 该地区处三峡库区腹地,介于107° 32′42″-108°14′00″E,30°03′03″-30°35′35″N之间,属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2℃,年均降雨为1172.1 mm, 占全年的40%,多集中在6-8月[8, 9]. 2010年7月,选取忠县县城两端典型农村消落带进行样品采集,设置7个采样断面. 大坝在取样时期水位大都保持在155 m, 155-175 m消落带正常裸露,155-160 m消落带淹没时间大于170-175 m 消落带. 采样点选择在不同水位高程(155-160 m, 170-175 m),每个采样点设平行采样点5个,采样深度为0-20 cm,共计样品采集70个. 采样断面分布如图 1所示. 7个采样断面, 175 m水位以上均为废弃村舍、 农田和自然荒地,无人居住,无生活污水排放.

图 1 三峡库区忠县农村型消落区采样点分布Fig. 1 Distribution of sampling sites in Zhongxian

country WLFZ in the Three Gorges
1.2 样品处理及分析

采集到的沉积物在阴凉干燥处自然风干,除去植物残渣、 底栖生物及石块等杂质后,将每个样点的样品混合均匀后用研钵研磨,过100目尼龙筛后装袋保存、 备用. 采用HNO3-HF-HClO4密闭消解法处理沉积物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分析As、 Co、 Cr、 Cu、 Mn、 Ni、 Pb和Zn,而Cd的测定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质谱仪(ICP-MS).

1.3 评价及分析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德国科学家Müller 提出的地累积指数(Igeo),结合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评价单个重金属污染累积程度[10, 11]. 计算公式为:

式中,Cn是某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含量,Bn为沉积物中该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含量. 地累积指数Igeo将污染分为7级(<0无污染,0-1轻度污染,1-2中度污染,2-3较重污染,3-4重污染,4-5超重污染,5-6极重污染). 重庆库区沉积物背景值如表 1所示[12, 13].

表 1 三峡库区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Table 1 Heavy metals backgound contents of sediment in Three Gorges

沉积物污染指数SPI对梁滩河表层沉积物中重 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10].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Cn表示实际测定浓度,Bn表示重庆市背景值含量,Tf表示生态风险毒性. 依据 Hakanson[14]提出的重金属毒性水平,分别得出6种重金属毒性效应值Tf分别为Co(2)、 Cr(2)、 Cu(5)、 Mn(1)、 Ni(2)、 Pb(5)和Zn(1)、 As(10)和Cd(40)[14]. SPI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分级为自然状态(SPI 0-2),低风险(SPI 2-5),中度风险(SPI 5-10),高风险(SPI 10-20)和危险状态(SPI>20).

本研究中应用的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均在SPSS 19 中进行.

2 结果与讨论
2.1 沉积物重金属分布

忠县典型农村型消落带155-160 m高程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如图 2所示. As、 Cd、 Co、 Cr、 Cu、 Mn、 Ni、 Pb和Zn在155-160 m消落带沉积物中平均值分别为10.95、 0.31、 16.82、 83.39、 38.14、 667.09、 39.35、 31.52和90.69 mg ·kg-1, 变化范围为5.17-14.81、 0.06-0.57、 8.55-20.56、 62.79-93.04、 15.38-60.97、 425.72-782.32、 21.34-48.55、 23.03-43.39、 57.78-130.10 mg ·kg-1. As 在忠县城区上游沉积物中含量高于城区下游,除S6点外,均超过环境背景值5.84 mg ·kg-1; Cd、 Mn、 Cu含量在城区下游高于上游,在城区上游随水流流向增加,下游随水流减小,Cd在S5点达到峰值,达到背景值含量4.4倍; Pb和Zn在忠县城区下游较近的S5 显著增加,分别达到43.39 mg ·kg-1和130.10 mg ·kg-1,超过背景值含量约两倍,顺水流流向,沉积物重金属减少,而在上游地区随水流流向无明显变化; Co、 Ni、 Cr消落带区域中没有明显变化.

图 2 155-160 m 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分布Fig. 2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in the 155-160 m WLFZ sediment

170-175 m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如图 3所示. 重金属As、 Cd、 Co、 Cr、 Cu、 Mn、 Ni、 Pb和Zn的平均值分别为10.29、 0.26、 16.02、 80.17、 32.23、 628.92、 36.23、 26.58和79.16 mg ·kg-1,变化范围为7.05-12.57、 0.17-0.33、 10.71-18.89、 65.22-92.89、 18.89-42.91、 74.06-774.41、 22.47-42.49、 24.17-29.23、 55.67-103.18 mg ·kg-1. 与消落带155-160 m相比,沉积物重金属Cd、 Cu、 Pb和Zn有显著降低. As均超过背景值含量,在忠县城区上、 下游沉积物中无明显变化; Cd在城区下游含量高于上游,随水流流向小幅减小; Co、 Mn、 Ni、 Cr、 Pb城区上下游没有明显变化; Zn在忠县城区上游含量较低,随水流流向减小,城区下游S5点显著增加; Cu在城区上游高于城区下游,但随河流流向无明显变化.

图 3 170-175 m 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分布Fig. 3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in the 170-175 m WLFZ sediment

2.2 沉积物重金属评价与来源分析 农村型消落带地累积指数(Igeo)评价结果如表 2表 3所示. 155-160 m沉积物重金属累积不明显,处于轻度污染和无污染状态. As处于轻度污染累积,Cd在忠县城区下游沉积物累积明显,达到中度污染; Co、 Mn污染比较严重,在消落带中有明显累积,达到中度污染状态,其余样点均处于轻度污染; Pb、 Zn在城区下游轻度累积,顺流而下污染累积减少. 170-175 m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较155-160 m小,大多处于轻度和无污染状态. As处于轻度污染或无污染状态,Cd污染累积低于155-160 m消落带,处于无或轻度污染状态; Cr、 Cu、 Ni、 Pb和Zn则均处于自然无污染状态; Co 处于中度污染状态,较155-160 m消落带中略有降低; Mn污染程度较155-160 m明显降低,大多处于轻度污染状态.
表 2 155-160 m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地累积指数Table 2 The Igeo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 of 155-160 m WLFZ

表 3 170-175 m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地累积指数Table 3 The Igeo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 of 170-175 m WLFZ

总的看来,155-160 m消落带沉积物中重金属累积最为明显的是Cd、 Co和Mn,累积程度从大到小为Cd>Co>Mn>As>Cu>Pb>Zn; 而170-175 m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累积以Co和Mn最为明显,累积程度从大到小为Co>Mn>Cd>As, Cr、 Cu、 Ni、 Pb和Zn处于自然状态.

根据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生态潜在毒性,评价沉积物风险,如图 4所示. 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较低,处轻度和中度风险. 在消落带区域中,155-160 m沉积物生态风险显著高于170-175 m,多数接近中度风险状态,忠县城区下游155-160 m农村型消落带达到最大值,这有可能是由于海拔较低的消落带在水体中浸泡时间较长,上游来水中携带污染物的悬浮物在该区域累积所致. 170-175 m消落带沉积物潜在风险均处轻度风险,城区上游消落带中反而高于城区下游,可能是由于该区域沉积物受上游来水影响较低,主要由农村面源输入为主导致.

图 4 忠县农村型消落带沉积物污染指数评价结果Fig. 4 Sediment pollution index assessment results in country WLFZ of Zhongxian

对不同高程重金属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发现(表 4表 5),在155-160 m消落带中,重金属As与Co、 Cr和Ni具有显著相关性, 4种重金属元素在155-160 m消落带中很有可能来自于同一污染源; Cd 与Cu、 Pb、 Zn显著相关, 3种重金属可能具有 相同污染源; Mn与Cu显著相关,而与其他无相关,二者重金属来源可能相同. 在170-175 m消落带中,As与Cr、 Cu显著性相关,表明在这个区域中此3种元素极有可能有相同来源; Cd 相对独立与其他重金属没有显著相关性,该元素的来源在这个区域中相对单一; Co、 Pb、 Ni、 Cu、 Cr极其显著相关,表明这5种元素极有可能具有同源性.

表 4 155-160 m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Pearson 相关性分析1)Table 4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heavy metals in 155-160 m WLFZ sediment

表 5 170-175 m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Pearson 相关性分析Table 5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heavy metals in 170-175 m WLFZ sediment

通过主成分分析(表 6)可以看出155-160 m消落带中沉积物重金属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占贡献率的73.4%,第二个方面的贡献率为11.8%,累积贡献率达到85.2%,能够完全解释155 -160 m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明确重金属主要来源; 其中所有重金属元素对第一主成分特征值均有明显贡献,最显著的是重金属Co、 Cu、 Ni和Zn,而第二主成分特征值的贡献来自于重金属为As、 Co、 Cr和Ni. As、 Co、 Ni分布对两个主成分特征值贡献具有明显作用,表示此三者的来源具有多重性; 170-175 m消落带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贡献率为76.1%,对重金属均在显著贡献,Co、 Cr、 Cu和Ni是主要影响元素; 第二个方面的贡献率为14.9%,能够主要解释重金属元素Pb和Zn的来源.

表 6 重金属来源主成分分析结果Table 6 Resul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heavy metal sources

研究表明,沉积物重金属的来源可以分为自然条件背景值贡献和人为活动的输入[2]. 自然条件下的背景值贡献指的是由于土壤形成过程中本身母质风化所提供的元素含量[15, 16, 17, 18], 155-160 m消落带中,Cr处于无污染状态,低于背景值含量,其主要来源可能为自然风化,这与叶琛等的研究结果一致[2]. 155-160 m消落带中As、 Co、 Ni与Cr具有显著相关性,而3种重金属的污染均处于自然状态,第二主成分对四者贡献单一,可以推断第二主成分主要为自然源输入,因而,第一主成分为人为输入. 由于其对重金属元素均有贡献,可以推断其为消落带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17]. 在库区,人为输入影响包括工业“三废”直接输入、 农业面源输入、 生活污水、 上游来水等因素[18, 19, 20]. 由于研究区域选择的是远离乡镇、 没有工业生产存在的农村区域,周围环境以废弃村舍和农田为主,不存在生活污水、 工业污染源的输入,同时,根据三峡水库蓄水前期消落带土壤调查结果发现,Cr、 Pb、 Cu 和Zn 主要来自于自然背景,未出现明显超标,水位升高后,土壤内部溶出量较低[2]. 因此,农村面源污染和上游来水极有可能成为155-160 m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主要来源.

根据170-175 m消落带评价结果可以发现,该区域中Cr、 Ni、 Pb和Zn低于环境背景值,相关分析显示4种重金属显著相关,可以推断这4种重金属主要来源于自然风化,这与叶琛等在2009年调查结果一致[2]. 170-175 m消落带中Cd、 As、 Co、 Mn和Cu 在部分点位出现轻度污染,表明存在部分人为输入,但输入量较低. 由于该区域人口搬迁和农田废弃,工业污染也不存在,因此,人为源的输入仅有可能来自上部原有农田的面源和上游来水. 第二主成分和第一主成分分析不能完全将来源区分开,可能是由于该区域污染程度较低,自然源和人为源输入差别不显著所致. 175 m为三峡水库稳定运行水位,但年维持运行时间较155 m短,170-175 m消落带淹没时间远低于155-160 m[1]. 170-175 m是消落带与更高程土地之间生态交错区,植被种类极其丰富,能够大量截留高程土地产生面源污染,极有可能产生重金属累积效应. 从评价结果看来,该区域重金属污染并不严重,人为源对区域内的重金属变化影响较小,农田面源输入量低,因此,通过该区域再流进155-160 m 区域中的重金属量更加微小. 根据评价结果,位于忠县城区下游155-160 m 区域中的重金属累积尤其明显,均出现明显污染,而同点位170-175 m区域中重金属处于自然无污染状态或轻度污染状态,沉积物污染指数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155-160 m消落带重金属Cr、 Cu、 Pb和Zn 主要来自于自然背景,As、 Ni、 Cd、 Co和Mn主要来源于上游来水; 170-175 m消落带沉积中重金属则Cr、 Ni、 Pb和Zn来自自然背景,Cd、 As、 Co、 Mn和Cu则极有可能来自农业面源和上游来水两种因素所致.

3 结论

(1) 三峡库区蓄水以后,155-160 m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累积顺序为Cd>Co>Mn>As>Cu; 170-175 m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累积顺序为Co>Mn>Cd>As.

(2) 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轻度和中度,155-160 m消落带沉积物生态风险高于170-175 m.

(3) 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Cr、 Pb和Zn主要来自于自然背景输入,155-160 m区域中As、 Cd、 Co和Mn主要来源于上游来水; 170-175 m区域中重金属Cd、 As、 Co、 Mn和Cu则极有可能来自农田面源和上游来水输入.

参考文献
[1] 王业春, 雷波, 杨三明, 等. 三峡库区消落带不同水位高程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J]. 环境科学, 2012, 33 (2): 612-617.
[2] 叶琛, 李思悦, 张全发. 三峡库区消落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源解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19 (1): 146-149.
[3] Ye C, Li S, Zhang Y, et al. Assessing soil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the water-level-fluctuation zon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China[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1, 191 (1-3): 366-372.
[4] Zauke G P, Bohlke J, ytkowicz R, et al. Trace metals in tripton, zooplankton, zoobenthos, reeds and sediments of selected lakes in North-Central Poland[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Hydrobiology, 1998, 83 (5-6): 501-526.
[5] Borgmann U. Methods for assessing the toxi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metals in aquatic ecosystems: bio-accumulation-toxicity relationships, water concentrations and sediment spiking approaches[J]. Aquatic Ecosystem Health & Management, 2000, 3 (3): 277-289.
[6] Akcay H, Oguz A, Karapire C. Study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and speciation in Buyak Menderes and Gediz river sediments[J]. Water Research, 2003, 37 (4): 813-822.
[7] 黎莉莉, 张晟, 刘景红, 等. 三峡库区消落区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评价[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27 (4): 470-473.
[8] 杜高赞, 高美荣. 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土壤粒径分布及分形特征[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35 (1): 47-50.
[9] 徐诗童, 李松. 三峡库区重庆市忠县石宝寨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思路[J]. 三峡环境与生态, 2011, 33 (4): 55-58.
[10] Martin C W. Heavy metal trends in floodplain sediments and valley fill, River Lahn, Germany[J]. Catena, 2000, 39 (1): 53-68.
[11] 敖亮, 单保庆, 张洪, 等. 三门峡库区河流湿地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和风险评价[J]. 环境科学, 2012, 33 (4): 1176-1181.
[12] 唐将, 钟远平, 王力. 三峡库区土壤重金属背景值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6 (4): 848-852.
[13] 陈年, 赖维平, 徐茂其, 等. 重庆市土壤中11种元素环境背景值图[J]. 重庆环境保护, 1982, (4): 40-53.
[14] Hakanson L. An ecological risk index for aquatic pollution control: A sedimentological approach[J]. Water Research, 1980, 14 (8): 975-1001.
[15] Zhou J, Ma D S, Pan J Y, et al. Application of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pproach to identify heavy metal sources in sediment and waters: a case study in Yangzhong, China[J].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8, 54 (2): 373-380.
[16] 单丽丽, 袁旭音, 茅昌平, 等. 长江下游不同源沉积物中重金属特征及生态风险[J]. 环境科学, 2008, 29 (9): 2399-2404.
[17] 李玉, 俞志明, 宋秀贤. 运用主成分分析(PCA)评价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J]. 环境科学, 2006, 27 (1): 137-141.
[18] 张雷, 秦延文, 郑丙辉, 等. 丹江口水库迁建区土壤重金属分布及污染评价[J]. 环境科学, 2013, 34 (1): 108-115.
[19] 张伟, 张洪, 单保庆. 北运河源头区沙河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 2012, 33 (12): 4284-4290.
[20] 吴斌, 宋金明, 李学刚. 黄河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J]. 环境科学, 2013, 34 (4): 1324-1332.